台北的大龍峒保安宮信奉保安大帝,相傳是宋代人,因得道而成仙人,保佑世人,是台灣最重要民間道教信仰的「神人」,平日香火鼎盛。廟宇建築宏大,正殿是保生大帝為主祀,其他數座殿堂供奉不同的道教神祇;如神農大帝、玄天上帝和天上聖母等等,但孔聖夫子和關聖帝君也在其中。殿內裝飾輝煌,屋簷是複雜五彩的雕塑。相比農禪寺的簡樸,大龍峒是極端。佛和菩薩是覺悟者,遠離俗世煩惱;然而道教眾神是人因某種修煉而成仙成聖,但重入人間保佑民眾生活。農禪寺是「神聖」?大龍峒是「世俗」?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神聖與世俗(Sacred and Profane)原指宗教的兩種形態,神聖是出世,世俗是人間入世的。寺院廟宇是宗教地方,是人和神接觸的場所。宗教建築物,無論是基督宗教、佛教或傳統民間宗教,都是和外邊日常生活的世界有所不同。因為這是崇拜、祈求和許願的地方。不同宗教有其特殊的理念,是以反映在建築上。 台北法鼓山農禪寺和所有我到過的佛教寺院完全不同;沒有香火、沒有傳統的佛寺裝飾,沒有金碧輝煌眾多佛像,寬敞的大雄寶殿只有一尊佛陀像,但是其簡樸幾何圖形的建築設計表現出一種從凡俗抽離的寧靜與和諧。 姚仁喜是台灣現代建築師,農禪寺是實現創寺聖嚴法師的理念,將「水中月,空中花」融入建築中。大殿內雕空的《心經》、水月池、連廊、金剛經牆等等都是異於其他佛寺。 這是可以讓心靈安靜的「神聖」地方。...
日前傳送一張清華校園相片給一位在美國的學生,得到的回覆是:「你回大陸旅行?」我當然沒有回大陸,這是台灣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不是北京的清華大學。這兩間大學歷史上是有關聯的。清華大學1911年以庚子賠款建立於當時的北平清華園,其後戰亂多次遷徙,國共內戰結束後,於1956年在台灣新竹復校。北京和新竹清華大學當然各自表述為正宗,但共識是以羅家倫為清華首任教長。1931年北平清大校長為梅貽琦,後來在台復校第一位校長也是梅貽琦。新竹清華名人堂入口處的浮雕,有校長梅貽琦及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及陳寅恪。1991年我第一次到北京清華大學,之後也訪問幾次,對校園內的清華園和水木清華有很深印象,朱自清雕像就在荷塘旁,他的《荷塘月色》大家應該讀過。新竹清大沒有清華門和清華園,但有成功湖,水木清華的景色也不一樣。兩所清大有什麼分別?相信是北京清大沒有真正的學術自由,新竹清大沒有黨委書記、沒有學術審查,我客座的哲學研究所所長是同仁互選出來的。近日維修幾年的成功湖重新開放,就讓大家觀看。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以前每次從外地坐飛機回香港,總愛在窗口坐位觀看飛機如何在空中降落機場,不一定每次都看到沙田、城門河、青馬大橋或維多利亞港,但可幸我還是從上目睹這此曾經是家的地方。 首頁相是我1997年9月中在啓徳機場起飛到上海的航班上拍攝,26年前我們憧憬香港如何美好,而今民主自由的夢想已破碎,我們認識的香港已經成為歷史。現在是「新香港」,一個不屬於香港人民的大陸沿海城市。 ...
多年來到過世界各地不少大城市:東京、倫敦、紐約和巴黎等等,相信沒有一個大都會的景色比香港更美麗。在第一百層樓上看香港維港和九龍是難忘的美學感受——黃昏日落和藍天白雲下的香港是如此迷人。可惜這些景色只能在相片中追憶,再不能上一百層看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到博物館是去參觀藝術作品,博物館是開放給公眾的。館內所擺設的作品是固定放在特別的地方,但觀賞者是流動的,站在繪畫或雕塑前的人隨時變遷,有些駐足凝望很久,有些一眼後即離開,觀賞者不一定真的欣賞和理解藝術。但博物館是屬於人民大眾的,是公開的,懂不懂藝術無關重要。 我常到博物館,欣賞作品之餘,亦留意其他觀賞者。現在西方博物館大多數容許拍攝,我將藝術作品和觀眾拍攝在同一框架中,顯示兩者之間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 沒有人欣賞的藝術作品是死物,在場的觀賞者帶來生命和意義。 ...
以前結婚相片多在影樓拍,但現今準備結婚的男女以此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戀愛結婚應該是最浪漫的,是以要同樣浪漫的方式保存下來,影樓太傳統了!婚前攝相成為必要的程序,同時要不在日常平凡地點拍攝,特殊的環境才能襯托浪漫情懷。大自然風光和各地旅遊景點便是拍攝地點,需要聘請專業攝相師負責這任務。我在各地旅遊,常遇到婚前拍攝攝的活動。我的觀看重點不只在婚紗下準新娘或瀟灑的準新郎,而是在拍攝中的攝相師。拍攝後的相片,當然只有兩位新人在其中,為他們拍攝的人在相片之外,不為人所見。我想將這情景拍攝下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單車或自行車是我們的另類交通工具,不一定能代替慣常乘搭的車輛。單車可以代步,也可是運動。所有單車都有兩個圓形的車輪。圓形擺放在人文環境中,對比出一種特殊觀感:日常生活的現象都可以還原為點、線和面的幾何圖形,但圓形並不常見。單車的圓形車輪放在黑白的街道上,應有不同看法。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人在旅途,除了體驗自然、文化和食物之外,便是人的世界。是次日本之旅由大阪進東京返,途經伊勢、金澤、白川鄉、松本和箱根。這輯黑白相片在以上的地方拍攝。星期日日本銀座大街是行人專用區,遊人自由在寬大馬路中央坐下喝咖啡、或散步、或三五成群坐在地上。除了沒有標語外,差點以為回到2014年的中環告士打道或彌敦道。當然這是錯覺,9年前的世界再不能回去。這些是沒有衝突,和平的日常生活相片。黑白對比將人和環境突顯出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是當代最重要的日本女建築師,她是2010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者(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今次遊日本金澤和東京,有幸參觀她的兩個重要作品:金澤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和東京的《北齋美術館》。這輯相片不算是「建築攝相」,也不打算詳細介紹她的建築理念,而是透過妹島建築物的空間和物料,展示光、影、線條和幾何圖形的對比。以前西方最重要的建築物是教堂和王宮。世異時移,現代世界最重要的是公共建築物,是以著名建築師以設計富個人特色的機場、博物館、音樂廳和酒店為榮。差不多當代所有主要城市都以這些建築物作為地標,這些是獨一無二,以顯示每個城市的獨特風格。有點後悔和遺憾沒有完成建築學課程。建築或哲學,究竟何者更有意義?對文化有更大影響?我不知道。本輯首5張相攝於東京的《北齋美術館》,後5張則是金澤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