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新聞有數則,包括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去中國內地祭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習近平會晤、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紐約州刑事檢控,以及香港的遊行實施新規定,參加者須佩戴主辦方預備的識別標誌及不得蒙面。 蔡英文與馬英九 蔡英文訪美與馬英九訪內地由於同一時間發生,媒體上有不少評論把兩件事拿來比較,但若從實質影響的角度看,蔡英文訪美的政治影響遠遠大於馬英九祭祖。首先,蔡英文是現屆台灣政府領導人,馬英九則是已卸任多年的在野國民黨前領導人,兩者在台灣島內的政治影響力相距甚遠。其次,馬英九這次訪問內地的立論仍是建基於逾三十年前的兩岸談判成果,即所謂九二共識,指兩岸同屬一中。一中各自表述,在台為中華民國,在大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表述在台灣的支持已淪為極少數,在內地也甚少被提及,內地年青一輩許多根本未聽過。其三,當前主導兩岸關係走向的其實是中美冷戰關係,蔡英文訪美獲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屬政治高層接觸,勢必刺激北京作出強烈回應,因此受到海峽兩岸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由於本欄發表的時間與蔡英文會見麥卡錫極為接近,而截稿時二人尚未會晤,只能從事前各方透出的政治風聲,作兩點初步的判斷,進一步的分析則要留待下周。 第一點判斷是,北京的反應可能不亞於上一次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到訪台灣,其可能採取的報復措施,包括以軍機及軍艦繞台呈圍堵姿態,也包括以軍機穿越台灣領空以示有能力武力統一;另一選項是《明報》一則報道提及的、以「電子戰」癱瘓台灣某個軍事目標。佩洛西與總統拜登同屬民主黨,她打破傳統禁忌以議長身分親身到台灣,政治震撼力巨大,但畢竟是白宮挾台制華政策的延伸,但麥卡錫是共和黨人,其以議長身分接待過境美國訪問的蔡英文,表面上不及佩洛西親自去台灣那麼富象徵意義,但會晤傳達了提升美台關係已變成美國兩黨共識,這一點對北京的刺激恐怕更勝於佩洛西的突擊出訪。 另一點判斷是,不論北京反應措施如何強烈,現階段中美之間還不會爆發軍事衝突。台灣問題的熱度雖在上升,但仍未達到熱戰的臨界點,主要理由有兩個,其一是北京尚在備戰階段,現時國策焦點是走出新冠疫情及西方圍堵造成的困局,恢復經濟增長動力;其二是來年便是美國總統換屆之年,共和黨熱門人選、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對軍援烏克蘭相當冷淡,對派兵捍衛台灣也很有保留,反映共和黨若入主白宮,在出兵海外問題上或許有別於拜登。北京如果部署攻台,等到大選之後可能遇上黃金機會,因此美國軍方將領也認為,台海戰事最早可能在2025年發生。...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返回杭州,被視為北京與商界民企修好的徵兆;國務院公布新版工作規則,突顯唯習近平獨尊的指導方針,刪除了工作信息須透明的原有規定;大量內地客湧往香港,令兩地文化差異引發的分歧與衝突,充斥兩地網上空間,特區政府據報正醞釀立法,禁止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的「族內歧視」。 馬雲現身內地 本周一,馬雲現身內地的報道,佔據了不少媒體的顯要位置。率先披露這信息的媒體,一個是馬雲的阿里集團旗下香港《南華早報》,另一個是阿里巴巴大本營杭州當地具影響力的《科創板日報》。前者刊出了一張馬雲在阿里巴巴總部大樓的一個大露台上與員工喝茶聊天,並報道馬雲到他有份創辦的雲谷學校訪問,與學生暢談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挑戰,後者則引述網友,刊出了一段在杭州文一路隧道內拍到的馬雲與友人坐在一輛豐田汽車內的短片,並引述阿里巴巴集團,證實車內人士分別為馬雲、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及資深副總裁邵曉鋒。 此外,《華爾街見聞》引述雲谷教育微信公號說,馬雲對學生表示,「ChatGPT這一類技術已經對教育帶來挑戰,但是ChatGPT這一類技術只是AI時代的開始。我們要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雖然人的體力、腦力比不過機器,但機器只有『芯』,而人有『心』。」他說,「工業時代是知識驅動,知識的競爭;數字時代是智慧驅動,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馬雲返國的信息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與報道,是因為他過去一年長期旅居在日本,又在泰國、澳洲、以色列、斐濟等地現身。彭博通訊社不久前才發表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馬雲婉拒了內地官方讓他回國提振士氣的邀請,理由是自己已淡出阿里巴巴集團,集團沒有他也會發展良好,他要專注考察國際上先進的農業經驗。彭博這段報道,香港主流媒體也有採用,誰知報道剛刊出不久,馬雲便現身杭州,令外界意會事態並不尋常。 不少內地媒體在報道馬雲現身杭州時加上一個詮釋的角度,就是這次馬雲回到內地,反映習近平領導的新一屆政府重視與商界的貢獻,會提供良好環境予民企發展。這個詮釋有一個特殊背景,去年馬雲曾高調批評金融監管黨局思想狹隘,其後阿里分拆金融業務螞蟻集團上市雖獲監管批准仍遭緊急煞停,不單阿里集團受調查及處分,還牽引出一場監管風暴,多家互聯網巨企遭整頓,之後馬雲便淡出阿里集團管理,並自我放逐長居海外。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返回內地與阿里高層會晤釋出的信號,就是中國領導層已拋下前嫌,預備與阿里及一眾科網民企重修舊好,藉此促進經濟發展擺脫經濟困境。...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三則,一是習近平出訪俄國,與普京會晤,名義上是尋求中止烏克蘭戰事,但實質意義是聯俄反美;二是銀行倒閉風潮由美國擴至歐洲,近年醜聞纏身的瑞信(Credit Suisse)遭大額存戶擠提,瑞士當局安排其對手瑞銀(UBS)收購接管,事件令全球投資者再度關注銀行業監管不足、動輒要求政府打救的結構問題;其三是北京公布機構改革方案詳情,負責港澳工作的常規部門,由國務院港澳辦改為黨中央港澳辦,港澳事務決策收歸黨中央,突顯了國務院被架空、傳統港澳事務官僚大權旁落,隨著新的掌權派上位,其在港的各式代理人及政商關係網也將大洗牌。習近平出訪俄國晤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3月20至22日出訪俄國,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外界最關注的當然是雙方在烏克蘭戰事上的取態,中國官方釋出的信息,強調習近平此次乃和平之旅,目的是促使俄烏雙方盡早重開和談;俄國媒體方面釋出的信息,則是希望中國履行去年初宣稱的「中俄合作無上限」,給予俄國實質的支持;美國方面的信息是,反對中方提出的和平方案,因方案不包括要求俄國撤軍,變相合法化俄國侵佔烏國領土;至於烏克蘭方面,取態較為審慎,說中國應不至於向俄國提供軍事援助,沒有否定中國的促和外交姿態。從中國領導人眼中的國家利益來看,絕不希望俄羅斯大敗,普京被迫下台,這樣意味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大獲全勝,俄羅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構成威脅,這樣一來,美國便可以策動盟友集中火力圍堵及箝制中國。因此,就算北京為免授人口實,避免直接向俄羅斯供應武器和軍用設備,也會以其他合法互利的方式支援俄羅斯,例如增加採購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軍民兩用的物資,甚至協助俄國向伊朗、北韓等國取得所需敏感物資。只要俄國能挺住,就能牽制美國和歐盟,中國所受壓力就會減輕。從這個角度看,此次習近平訪問俄國,實際意義是構建及鞏固國際反美聯盟。然而,此次出訪畢竟是打著和平之旅的名義,如果只是與普京會晤,對烏克蘭不理不睬,就無法展示「和事佬」姿態,因此在出訪前就有消息傳出,習近平見過普京後將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視像對話。烏克蘭外長據此表示,將密切注視北京有何信息轉達,表明烏克蘭政府期待與習近平直接溝通,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烏克蘭沒有像美國那樣批評北京的和平方案。對烏克蘭來說,只要北京信守中立立場,不向俄羅斯提供軍援,就是較有利的結果。其次,假如普京給面子習近平,擺擺願意重開和談的樣子,對烏克蘭來說,也是一個稍事喘息重整軍力的機會。對美國來說,中國近日的連串外交姿態,正在逐漸扭轉國際局勢,令美國無法孤立中國。尤其中國成功促使伊朗和沙地阿拉伯握手言和,令中國的外交聲譽上升,在中東產油地區的影響力增加,這對美國是一個警告信號,中國並不是孤家寡人,它在國際上也有不少盟友。美國要藉著經濟脫鈎與軍事圍堵,孤立和削弱中國,使其無法與美國競爭,實質結果可能是促成一個以中國為首的全球反美同盟,重演當年美蘇兩大陣營長期冷戰對峙的格局。美國將如何應對這個發展趨勢,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國際政局的焦點所在。從習近平與普京會晤後雙方發表的談話及書面聲明來看,普京對中方提出的12點和平方案雖表示讚賞,但並沒有承諾什麼回應行動,只說方案能否實行,視乎西方及烏克蘭是否願意,把皮球踢了出去。比較具體的,反而是中俄能源合作,俄方很著急要簽約落實興建西伯利亞二期天然氣管道,穿過蒙古國到中國境內,中方雖說積極配合,但沒有表態何時簽約,似乎還有條件未談妥。這條管道若按俄方計劃今年建成,俄國對華輸出天然氣往後每年可增至980億立方米,是極大的一筆交易。正當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然造訪烏克蘭首都基輔,成為二戰後首位日本首相親臨戰爭區域。岸田除了表示日本將全力支持烏克蘭,還邀請澤連斯基在今年五月以視像方式參與日本主持的G7峰會,頓時吸引了全球媒體眼球,削弱了習普會的吸引力,時機把握可以說非常精準,讓中國無端吃了一記悶棍。瑞信陷倒閉危機在經濟方面,瑞信作為有167年歷史的全球三十大銀行之一、一向被視為大得不能倒閉,竟然會像美國中型的矽谷銀行那樣陷入倒閉危機,令國際投資者再度關注銀行業的脆弱結構,觸發全球主要股市銀行股全面受壓,即使瑞士當局火速介入,在剛過去的周末逼使瑞信由瑞銀收購,並且運用權力使收購交易毋須瑞信股東批准,瑞士政府及央行更提供巨額流動資金及承擔部分損失,也未能全然平息投資市場的不滿及恐慌。瑞信的資產表上仍有數千億美元的資產,全球員工數目逾五萬,但股價因擠提風潮暴跌,最終收購價竟然只值32.5億美元,瑞信的股東近乎血本無歸,而買了瑞信債券的投資者更加冤枉,總值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居然被當局一筆勾銷,完全違背了過去債券持有人先於股東獲償的準則。更荒謬的是,瑞信管理層竟然宣布2023年照舊派發花紅,導致銀行沉船的管理者,無論能否在合併後的超大型銀行佔一席位,這一年的花紅不受影響!這個宣布即時引起瑞士民間抗議,政府急忙出來救火,說花紅只限2022年底前應得的,讓瑞信員工空歡喜一場。在美國方面,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雖已獲安排易手,但銀行倒閉風潮餘波不斷,First Republic Bank成為另一個遭存戶擠提、股價插水式暴跌的地區銀行,聯儲局主席耶倫被迫出來救火,承諾會介入銀行危機,避免存戶失去存款,局面才穩定下來。這股銀行風暴顯示,美國監管當局在2008年雷曼倒閉後引進的連串監管措施已告失效,無法阻止銀行倒閉的骨牌效應。部分原因是華盛頓的政客響應銀行業游說,不斷放寛原已收緊了的銀行監管要求,部分是監管當局錯誤以為,只有少數大型全國性銀行若瀕臨倒閉才構成系統性風險,其他中型地區銀行可以放鬆一點對待。但以此矽谷等幾家中小型地區銀行的危機顯示,中小型銀行倒閉也可以產生骨牌效應,將危機傳導至其他銀行,使監管當局不得不出手打救,尋求大銀行收購接管。既然如此,對中小銀行放鬆監管要求的理據還怎能成立?如果不從體制上保障銀行安全,接而連三的拯救行動又豈能平息風波?港澳辦收歸黨管港澳辦收歸黨中央直接管轄,與過去隸屬國務院管轄、由黨中央成立專責小組領導工作,在運作上有何區別?最終不都是由黨總書記領導的政治局常委拍板嗎?當然有差別,否則也不用搞什麼改革了。港澳辦歸屬國務院,意味港澳辦是行政部門,主任和副主任等行政單位領導一般會論資排輩,由部門中最資深的官僚一級一級升任,只在特殊情況下才會空降沒有港澳管理經驗的人掌舵,而部門日常的行政與財務,也按國務院其他部門的制度來處理,向副總理、總理等負責,黨中央成立專責小組,就算兩個月開一次會,也只能從大方向上引導行政部門,或者就個別重大事項拍板,具體決策與執行工作,仍得交由部門裏有經驗的官僚去處理。港澳辦收歸黨中央管轄後,人事安排會較彈性,不一定由原來的官僚體系中擢升,可以用培訓未來領導等各種不同名義,空降獲黨中央信任的人選,進駐擁有實權的行政管理位置,在人事任用和財政收支方面也有較大的自由度,不用處處照跟國務院那一套。這對於出任港澳工作一把手的習近平親信來說,等如把涉港澳的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力高度集中,只須向習匯報請示,就可以挾聖旨令諸候,不受其他部委或勢力左右。這樣便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班底,形成一個有高度向心力的利益集團(政治圈稱為馬房),支配香港和澳門這兩個最富裕發達城市的運作。內地每個想進軍港澳的省市和企業都要來尋求支持,港澳每家想拿地拿專營權拿政策的企業,也要來敲門獻茶,箇中風光豈是國務院一個區區正部級領導可以比擬?從這個角度看,港澳特區的既得利益圈子將無可免會洗牌重組,新的政商人脈網絡將圍繞黨中央的實權派搭建營運。▌[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為北京兩會結束,習近平第三度擔任國家主席,新一屆領導層悉數為習的親信部屬,鮮有上屆的江派或團派舊人。這個大一統局面顯示,北京將可以在沒有阻力下推行舉國體制,加快研發生產戰略物資,應對美國的封鎖制裁,以及備戰台海。但人民銀行行長一職,仍由具海歸背景並已屆65歲退休之齡的易綱續任,向商界釋出了一絲利好信息——中央為求經濟發展須確保金融穩定。習近平第三度出任黨政軍最高領導人,一身兼黨總書記、國家主席及軍委主席,其管治格局與之前兩屆有何不同?最主要的分別在於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委的組成,清一色是習過去十年一力提拔的習家軍,江澤民、胡錦濤等前最高領導人栽培的人選被摒棄,或者擔任無實權的閒職。這個新的人事布局預示,在新的派系逐步形成之前,中國領導層的決策模式,將會走向排除雜音、凡事定於一尊,這種一言堂式運作,最有利於推行舉國體制,即集中全國之力,推進某些戰略領域的發展,但其缺點是缺乏自我糾錯能力,一旦戰略定錯了,就會產生災難性後果。習近平在第二度主政的五年期間,已經流露了強烈的「國進民退」傾向。在經濟、金融、運輸、物流、科技、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以嚴苛的監管手段壓抑民營企業,銀行貸款則集中於大型國企,許多有活力的民企都被迫躺平。這些企業對於今次兩會釋出的信息非常著緊,聽到習近平在公開講話中稱民企是自己人,都期待新一屆政府能扭轉近數年的政策取向,恢復昔日寛鬆監管、支持民企發展市場的方針,以應對當前嚴峻的經濟危機。境外投資者和媒體中,也有不少有這樣的期待,例如《華爾街日報》便引述商界消息,指新總理李強過去有不少利商言行,他或許可以向習近平進言,推動市場經濟。在這樣的期待聲中,當北京宣布由易綱續任人行行長,而非外界盛傳的以土産經濟學者取代海歸官員,商界人士都視為重大利好信息,《金融時報》報道新一屆政府領袖名單時,便是以此為主軸。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出現危機,對外出口大跌,內部消費不振,生產訂單萎縮,待業人口大增,為了解決這些燃眉之急,北京高層不惜放棄「清零」防疫政策,全面催谷國內經濟復蘇,在這個非常時期,新一屆領導層若採取穩定金融、支持民企、吸引外資的一系列政策,暫停國進民退步伐,是非常合理的做法。不過,這種市場主導的做法,只適用於一般的經濟民生領域,並不適用於關乎國家安全或國家發展戰略的領域。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及制裁,北京相信會在多個戰略領域採用舉國體制作強硬應對,所以新一屆政府還未就任,就已急忙改革國務院,因應國家安全及戰略發展領域,成立多個特大部委,加強統籌決策和行政指揮。所謂舉國體制,相信港人並不陌生,以2008 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為例,不少中國過去完全沒參與沒成績的體育項目,可以傾一國之力選少年人培訓,在短短數年內衝擊金牌,京奧的金牌豐收令決策者和民眾都深信,舉國體制比自由市場更有力,更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好成績。如今,美國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全面封鎖,不單制裁華為等通訊企業,更勒令西方盟國企業不得對華輸出高端芯片,全力阻止中國發展高端科技,中國將如何應對?以舉國體制來催谷國產芯片的研發及生產,肯定是主要選項,透過外交手段誘使荷蘭、南韓等對美陽奉陰違,以軍事及經濟力量脅迫台積電轉移芯片科技等,則會成為輔助手段,類似的決策取向,在扶植國產新冠疫苗一役上已展示無遺。由於新一屆政府主政人物全是習家軍,對於這些奉國家戰略利益之名出台的大政策,肯定會全速進行層層加碼,不會瞻前顧後自我檢討。以上的分析,大抵解釋了兩會期間北京釋出的貌似矛盾的信息,即一方面強調民企是自己人,要全力穩定金融發展經濟,另一面則加強集權中央,重組部委架構,藉以強化統一指揮。這套其實是兩手抓策略,一手用來抓非戰略領域,可以酌情放權讓利,激活民間動力,另一手用來抓戰略領域,嚴格按習近平統領的黨中央所制訂的戰略,傾一國之力層層加碼全速執行,國企、民企乃至個人,悉數充當棋子,必須為國服務。剩下來的問題是:何謂國家戰略領域?高端芯片、5G通訊、無人機、稀有礦物,這些當然是,那麼,自動汽車呢?人工智能呢?網約交通和物流呢?電影電視劇呢?以研製兩彈一星的國家機制,來管理互聯網科技發展及各種網絡生態,是否合適?除了政治經濟兩手抓的信息,兩會期間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是,新公布的軍方人事任命,從媒體相關報道及熟悉中國軍事的評論來看,也是清一色支持對台動武的所謂強硬派,這個人事布局,為一旦決定武力攻台掃除了軍方內部阻力,令台海戰爭的風險上升。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便以此為封面專題,指台灣問題是未來一段時期中美對峙角力中最重要的熱點,一旦發生錯判令衝突升級,就有可能觸發戰爭,甚至演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這番立論雖有點聳人聽聞,但絕非無稽之談。台灣總統蔡英文行將訪美,據報將與國會共和黨領袖麥卡錫會晤並發表演說,北京估計會有強烈反應,會否發動另一次圍島軍演,已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新聞有兩則,一是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親信李強雖無國務院管治經驗,卻被視為接任國務院總理的大熱人選,而大會議程又有黨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提案,建議把國務院多個部門的行政決策權力移交黨中央,明顯與鄧小平年代倡導的黨政分家背道而馳。另一則為香港特區公布洗衣街商業地以47億元售出,平均每平方呎地價僅3000元,反映發展商看淡未來十年香港商業用地的需求及回報。黨及國務院機構改革提案習近平於去年秋天的中共二十大上,成功連任黨總書記,並且清除了黨內稱為團派、江派、前任領導人栽培的接班人,使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變成清一色的習家軍。因此,今年三月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上,國務院總理、人大委員長、政協主席等行政、立法、議政的最高領導職位,全由當上了政治局常委的習近平親信出掌。本來並不令人意外,但李強成為國務院總理人選大熱,還是引起了外界側目與非議,這是由於他的資歷與現任總理李克強相距太遠,既沒有當過國務院重要部門領導,也沒有國務院副總理的歷練,且去年主政上海時拍板封城曾鬧得天怒人怨,如今僅僅憑藉曾在浙江省與習近平共事,獲其信任提拔,便能鯉躍龍門,這為中國政壇開了危險的先例。按照常理,習近平既安排了自己的親信掌管國務院,便沒有需要對國務院的架構與職能作大幅改革。李強既能嚴格遵從習近平當時堅持的「清零」政策執行上海封城,自然也會嚴格執行習近平領導的黨中央拍板的各項政策。但就在習近平連任後的第一個兩會上,便已提出議案改革國務院,把有關國家安全、財政金融、科技文化等多個部門和機構的領導與決策權力,移交相關的黨組織,由不同的政治局常委打理,這樣做實際上是拆散了或架空了國務院的權力,使其變成單純的政策執行機構,只有辦事權而沒有決策權。換言之,在國務院累積了多年經驗的職業官僚,就算當上部長、行長,也不是決策的第一把手,真正話事的可以是沒有相關專業資歷或經驗的黨中央幹部。這個人事任用趨勢,香港人應該不會陌生,過往港澳辦與中聯辦的一把手,總是由長期參與外交工作或港澳事務的官僚出任,但近年出於所謂維穩的需要,已改由毫無港澳工作經驗的黨幹部擔任。外界如今關注的是,這個開倒車搞黨政不分的趨勢,是否只局限於有關保安的部委,例如盛傳將由一位常委級的大內總管統領公安、國安等多個政法單位,或是會擴及多個領域,包括講求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部門,如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等財金部門,以及統管科技、通訊、廣播等專門機構。假如一律貫徹黨領導政的新方針,會否出現外行領導內行、政治凌駕現實的局面,這對於境外投資者是否有信心繼續在中國投資,將會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洗衣街賣地在香港方面,洗衣街商業地的投標結果於3月5日公布。據《明報》報道:「今年1月市建局觀塘巨無霸商業地僅獲新地入標,最終上月流標收場後,屬本年度最後一幅出售官地的旺角洗衣街商業地亦被市場睇淡,可建樓面逾152萬方呎,上周五截標時僅獲3份標書,最終新地擊敗長實,以及鷹君伙信置財團,以47.29億元、每呎樓面地價3103元奪標,不但較截標前市場估值下限56.4億元、每呎樓面地價約3700元低16%,更較一年前地皮進入本年度賣地計劃時最高估值228億元、每呎樓面地價1.5萬元大跌八成。」對於這個賣地結果,名為天行足跡的臉書專頁有不錯的分析:「洗衣街地王是旺角難得一見的大型地皮,又鄰近東鐵站,吸引力無容置疑,應該是兵家必爭之地。47億的低價,除了四大地產商,會德豐、信和、恆隆、太古等也玩得起,還有一眾中資地產商,不可能聯手壓低地價,明益新地。新地的標價最高,因已擁有旁邊的新世紀廣場,搭條天橋便可發揮「聯乘效應」(即是壟斷),可略為推高租金。其他入標者標價更低,反映了發展商對後市悲觀。如果是住宅地,最快三年後可賣樓花,四年可賣現樓,地價是反映發展商對三四年後樓市的預測。但現在建的是商場和甲級寫字樓,將來出租,回報期長,地價反映的是未來10年、20年商場和寫字樓租金的預測,可見各地產商對香港長遠的商業前景是悲觀的。」發展商對香港商業樓宇市道前景是看好抑看淡,本來只是市場行為,而且受宏觀政局波動影響,未必可以作準。問題在於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收入,一向高度倚賴房地產業,地產不景氣政府便出現大額財赤,反之則積累巨大盈餘,商業地王低價售出因此成為警鐘,令外界重新審視政府的財政狀況,以及重新評估其宏圖大計,例如把東九龍打造成第二個中環、在大嶼山對開填海造島建新商業中心、在北部邊境打造新的就業及商貿中心等,這些動輒涉及千億計資金投放的大型建設項目,其財務可行性很大程度取決於未來的賣地收益,如果每平方呎只售三千餘元,這些項目全都會淪為大白象!▌[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新聞有三則,其一是中美兩國藉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一周年的時機展開外交角力,對往後的中美關係有所啟示;其二是新一屆特區政府首份預算案出台,突顯了無力開源無法節流的財赤困局;其三是賀建奎雖有刑事紀錄,仍一度獲批高端人才來港通行證,反映特區管治起了質變。(一) 俄烏戰事一周年 北京主動出擊俄烏戰事一周年在國際外交上是重要時刻,西方國家要加緊動員及營造輿論,輸送更多高端武器到烏克蘭,希望在俄羅斯發動春季大反攻時可以擊潰俄軍,盡可能收復失地,在對烏克蘭較有利的條件下,逼俄羅斯同意終止戰事。至於公開或暗中支持俄羅斯的國家,則要按戰事形勢研判,或是繼續支援普京,希望俄羅斯憑藉總體資源優勢壓垮烏克蘭,實現吞併烏國四省,或是找下台階遠離漩渦,避免招惹歐美制裁。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高調發表和平立場書,又派遣中共外事代表王毅出訪歐洲及俄國,積極游說各國以外交談判終止戰爭,這個姿態相當特別,也相當突出。中國這次採取主動出擊的做法,肯定是基於對當前國際局勢的研判,認為被動地作壁上觀,並非最有利的做法,需要刻意營造中國正積極促成俄烏議和的形象,為俄烏戰事結束後的國際局勢作好準備,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中國的話語權及影響力,抗衡美國的壓力,避免中國成為下一個西方陣營聯手打擊的對象。俄烏戰事雖然還未走到終局,但中國顯然已在籌算終局那盤棋該怎樣下。俄烏戰事的走向,大致有兩種可能情況,一是俄羅斯佔上風,春季反擊打得烏克蘭節節敗退,對烏國四省落實行政管控,製造既定事實,逼烏克蘭及西方接受重劃疆界;另一個是烏克蘭憑藉西方軍備援助,成功擊退俄軍,逐步收回被吞佔土地,俄羅斯元氣大傷,被歐洲強力箝制。中國如果判斷俄軍將佔上風,靜觀其變、坐收漁利,是最明智選擇;中國如今站出來積極促和,反映其對戰事的判斷,正走向對俄不利的結局,而一旦俄羅斯戰敗,普京可能被迫下台,屆時西方國家騰出手來,接著要對付的,很可能就是華盛頓視為眼中釘的北京,習近平曾大力支持普京,將成為西方聯手制裁中國的理據,所以中國要積極洗脫挺俄侵烏的外界印象,但中俄關係親密是抹不掉的事實,因此只能以中國積極促和來代替中國挺俄侵烏,這就解䆁了中國為何突然高調地主動出擊。中國擺出和事佬姿態,美國和歐盟的反應負面居多,王毅外訪最後一站是莫斯科,這就成了西方反駁的依據,指北京中立促和是假,最終還是投向俄羅斯懷抱,與普京攬頭攬頸,西方陣營還放出消息,指俄軍的伊朗製無人機將用完,正尋求中國供應以百計的無人機,供俄軍投擲炸彈及偵察敵情,這些消息反映北約成員國對中國既不信任,也充滿顧忌,所以不斷警告北京,逼北京表態絕不對俄提供武器。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北京這次表態,反應最積極的竟然是烏克蘭,澤連斯基甚至公開說,希望盡早與習近平見面,談論怎樣實現和平。西方國家批評中國的立場書,指全篇隻字不提俄軍需退出烏克蘭原有領土,澤連斯基對此不可能不知情,但他還是給予積極回應,這個取態顯示,他判斷中國正在調整立場,從原來表面中立暗中援俄(例如提供軍民兩用設備、大手買進俄國能源),調整為實際中立積極調停,所以要打蛇隨棍上,只要鎖定北京在充當和事佬,就不可能再私下援俄,自然就斷掉俄軍重要後援,這是烏克蘭出於功利的計算,並非澤連斯基格外信任北京。(二)香港財政預算案回過來看香港新一份預算案,製作預算案的財政司長陳茂波已經是赤字預算老手,頒布了多個所謂逆周期的預算案,即在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稅收減少下,非但不加稅,還大派福利,不惜承擔巨額赤字蠶食儲備,來維持企業不致倒閉、市民繼續消費,等待經濟走出低谷。今年的預算案,主旋律仍是這個,什麼努力開源節流、按《基本法》量入為出。今年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叫馬會每年貢獻24億特別稅為期五年、加煙草稅鼓勵戒煙、消費券只派五千不派一萬,就算是開源節流了,相對於直逼1400億的財赤,這些開源節流措施只不過是杯水車薪。開源無力節流無方,就會入不敷出,赤字颷升,但赤字估算若太大,蠶食財政儲備過多,北京是會有意見的,所以要粉飾太平,掩蓋危機。而掩蓋的方法就是調高未來數年的經濟增長假設,由原來的每年3%增長,上調至每年3.7%,因為政府未來數年稅收的估算,是按照經濟產值來推算的,只要把GDP估高一些,預計稅收就會增加,赤字就會變小,這樣財政儲備便不致於連年逾千億下跌,中期預測就可以勉強維持在八千億元、僅僅夠政府12個月開支的水平,這就是今年預算案的最大特色。至於香港未來數年憑什麼實現3.7%的本地產值增長,預算案並沒有提供確切答案。假如經濟增長不達標,財赤持續惡化,特區政府可以怎麼辦?陳茂波在預算案出台後,於公開解說和答問中給了一些提示,例如停止派錢、縮減逆周期的特殊惠民措施,這是節流措施;開源方面,他說會考慮改革差餉,能者多付,暗示可能向貴價樓宇徵收較高稅金,而非按物業租值徵劃一稅率。此外,深受內地富裕家庭歡迎的投資移民計劃、高才通、優才專才等「搶人才」計劃,也有可能在短期內引進較大額的投資,政府或會指定部分用於認購政府債券,藉此充實庫房。(三)高端人才來港通行證高才通計劃本意不差,內地亦確實有較多具備博士或博士後資格的科研人才,香港要發展高新科技,自然要引進境外人才,內地或海外都需要,但賀建奎事件令人震驚之處,是申請流程竟然沒要求申請人申報是否有刑事紀錄,在事件曝光後才急忙修訂,加入必須申報刑事紀錄的條款。香港入境處過去處理過大量移民計劃,審批準則須包括申請人的犯罪紀錄,這是基本常識,初級入境人員也知道,怎可能一個引入高端人才的移民計劃完全不問刑事紀錄?唯一合理假設就是,這個計劃是交由沒有經驗的人負責,並且排除了有經驗人員參與,或者雖然有具經驗下屬參與,但他們實際上沒有發言權,明知有錯誤也不敢糾正,而高層決策人員只考慮宏大政治,例如計劃有助大灣區融合、計劃可填補香港人才流失、實現人口改造、更有利國家安全等等,根本沒有細察審批準則,最終產生了一個不問刑事紀錄的高才通申請流程!這是管治制度的重大質變!▌[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三則,其一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慕尼黑會晤,會後布林肯藉媒體訪問公開了部分會晤內容,就是警告中國切勿供應武器予俄羅斯,而王毅則向媒體表示,中國反對威脅使用核武或攻擊核電廠,將積極促進以談判達致和平。第二則是12月份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出口數字同告大跌,引起了對中國經濟難以快速復常的憂慮。第三則是香港有線電視交還收費電視牌照,顯示香港收費電視市場在政治及科技因素雙重打擊下嚴重萎縮。 (一)布林肯王毅不歡而會 綜合媒體對布王會的報道與分析,此次中美高層會晤,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內容,其一是導致中美關係緊張、布林肯押後訪華的氣球事件,其二是俄烏戰爭。就氣球事件而言,美中兩方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美方批評中國製偵測氣球侵犯美國領空,收集美國軍事機地資料;中方則堅持氣球乃民用無人飛艇,批評美方濫用武力擅自擊落,又指過去美方氣球曾不下十次進入中國領空,美國對此予以否認。總的來說,雙方的立場並無變化,都是之前已公開表述過的,重要的是儘管氣球事件導致兩國關係緊張,但兩國外交代表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高層會晤,顯示兩國均重視以高層直接閉門對話管控雙方分歧,避免美中冷戰升級為熱戰。 另一點突出內容,是雙方就俄烏戰爭的表態。先說美國方面,布林肯在會晤後接受美國電視台專訪,指美方有情報顯示,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供應軍用物資,包括武器和彈藥,美方向中方發出了嚴重警告。布林肯沒有進一步解釋美方情報從何而來,是否可靠,若屬實美方將如何應對,但他選擇把警告信息公開,反映美方非常重視這則情報,要盡一切方法予以阻止。美方如此緊張,是因為俄羅斯在冬季接連失利,被迫徵召青年及囚犯入伍,並收買僱傭兵集團,正準備大舉反攻,北約成員國破格供應坦克及防空武器予烏克蘭,務求擊潰俄軍攻勢,助烏克蘭收復失土,中方若於此關鍵時刻介入,對戰事走向將有重大影響,所以美國不惜打開口外交牌,阻截俄羅斯尋求北京軍援。中方對此反應相對溫和,只安排外交部發言人反駁,指一直在供應武器予交戰中國家的是美國。 中國方面的信息,外交部網站於2月18日摘要記錄了王毅在慕尼黑就烏克蘭問題回答提問,其要點包括:(1)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但中國沒有袖手旁觀,不去火上澆油,更反對趁火打劫,中國所做一切就是勸和促談;(2)俄烏雙方曾舉行多輪會談並取得進展,和平協議框架已擺在桌子上,但不知何故和談中斷,看來有些勢力並不希望和談成功,他們不在乎烏克蘭人死活或歐洲受到的損害,而是有著更大的戰略目標;(3)衝突不應再繼續下去,歐洲國家需要思考,搭建什麼樣的架構才能使歐洲實現長治久安,使歐洲實現戰略自主?(4)過幾天就是烏克蘭危機一周年,中方將發表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這份文件將重申習近平主席的重要主張,包括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支持一切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我們將重申核戰爭打不得也打不贏。我們也呼籲保障民用核設施安全,反對攻擊核電站,我們還將倡導共同反對使用生化武器。」 以上四點,第一點是綜述中國立場,即在俄烏衝突中保持中立,嘗試促進和談,第二點針對美國,暗指美國為了削弱俄羅斯而支持烏克蘭繼續打下去,第三點是挑撥歐盟與美國關係,暗指不能單靠美國主導的北約來維繫歐洲安全,需要搭建有更多大國參與的多邊安全架構,第四點針對俄羅斯威脅使用一切武器,包括核武,又曾攻擊烏克蘭核電廠,其僱傭兵集團被指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等,表明中國反對這些做法。總的來說,今天北京在俄烏衝突上的取態,與去年二月習近平會晤普京後,雙方表示戰略合作無上限,已經作了頗大幅度的調整,從原來的表面中立暗中支持,轉變為實質中立嘗試調停,這個轉變是烏克蘭樂於看見的,王毅在慕尼黑特意安排與烏克蘭外長會晤,反映中烏關係拉近了,俄羅斯對此應有所忌憚。...

  • 美國繼2月4日擊落中國的探測氣球後,同月10、11及12日又接連擊落三個進入美國或加拿大領空的不明物體。中國官方媒體也聲稱,在山東發現不明飛行物並準備將其擊落,而台灣當局亦表示近年有數打探測氣球闖入領空。看來偵測氣球或近似的飛行物正成為新冷戰時代,對立陣營之間的空域摩擦熱點,而予以擊落則成為了強硬對應的標準答案。另一方面,《給十九歲的我》雖然停止公映並取消參加金像獎影展,但紀錄片引發的激烈爭論還沒有完全平息,事件折射出香港除了激烈的黃藍政治對立外,還有尖銳的世代矛盾。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軍於12日在美加邊界附近的休倫湖上空擊落一不明飛行物體,是美軍戰機本月第4次類似攔截。這類狀況益發頻繁,相信與中國偵察氣球事件後美加調高雷達靈敏度有關。報道指出,五角大廈與情報官員正釐清10日到12日這3天,飛越阿拉斯加、加拿大與密西根等地上空,遭美軍戰機以飛彈擊落的不明物體。關於物體為何物、有何目的或何方所派,目前官方還沒有具體定論;至於為何這類狀況近期突然益發頻繁,紐時稱是因日前中國偵察氣球闖入美國領空事件後,美、加軍方繃緊神經,從寬偵測、標記一些以前覺得可以忽略的物體,直接導致偵測到的不明飛行物增加;受中方間諜氣球引發高度關注與眾怒所刺激,北美航太司令部如今刻意搜尋更多空中物體。 紐時這則報道,反映美國及其軍事盟友正在收緊領空的軍事監察及防備入侵操作。過去其實有不少軍用或民用的氣球、無人機、無人飛船等,或有意或無意飄進北約陣營國家的領空,只要不影響民航客機運作,涉事國家一般不予理會。假如飛行物體積太小,或飄浮高度遠高於航線,甚至不會被雷達發現。如今隨著中美氣球摩擦引發媒體及政界關注,這類不明飛行物闖入領空事故,將受到軍方重視,基本假設就是對國防安全有威脅,收集到的空中及地面數據,有可能用於導彈攻擊或通信干擾,所以要強硬應對,予以擊落因此成為基本設定。無論這幾個飛行物是否來自中國,擊落的信息也是給中國看的,這是軍事考慮主導外交的典型例子,反映中美關係已從過去40年的友好合作關係,徹底過渡成為全方位冷戰關係。美國參議院多數派領袖舒默說,美方正研究禁止中國控股的社交媒體Tik Tok,則是另一個美中冷戰的最新事例。 在台海兩岸,氣球風波也在政治發酵。中國官媒聲稱,發現不明發行物闖境並擬擊落,外界普遍解讀為習近平領導的政府向美國還以顏色,藉此顯示中國也有決心和能力掃除擅闖領空的發行物,以免民眾誤以為中國只是捱打,任由外國政府擊落中國製氣球而沒有應對措施。此外,中國官方媒體連續多日發文,狠批美國霸凌別國,指美國必敗,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公開指責美方,指氣球去年一月以來十餘次飛逾中國領空(美國反駁說指控完全不實),都顯示了北京在輿論戰上積極應對。儘管如此,中美雙方仍保持著溝通渠道,並準備在適當時機恢復高層對話,有消息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安排在本周稍後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與中共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若會晤最終落實,將反映美中兩國仍有意願及能力管控分歧,避免衝突不斷升級。 在台海另一端,台灣當局也首次披露,原來過去數年有大批氣球或飛行物曾闖入領空,台灣官方一直沒有公布。如今出來說相信是解放軍的探測器,為攻打台灣作準備,這個表述相信是因應美國空防升級而作出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促使美國加強軍事助台,向台灣供應更先進的防空設備。由此可見,氣球事故的餘波殊不簡單,正在改寫海峽兩岸的空域摩擦應對規則,甚至可能成為空域衝突的導火線。...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三則,分別是關於簡約公屋、探測氣球和一齣紀錄片。以下是對這三則新聞的扼要分析。 (一)簡約公屋 有關簡約公屋計劃的爭議,資深新聞工作者林妙茵小姐在她的臉書上(註1)做了精闢詳盡的分析,指政府披露的成本數字非常接近標準公屋,但室內設計和設施不及傳統公屋,而且建築期長達兩年,居住期卻只有五年,當土地出現長遠用途,這批簡約公屋便要拆卸,因此很難說服市民這計劃符合成本效益,更遑論這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唯一選擇。對於這些合理的提問與質疑,迄今政府官員並未能作出有力的答辯。 政府官員未能有效釋疑,是因為整個簡約公屋計劃,根本不是從傳統房屋規劃的理念和準則出發,不是以最高成本效益作為衡量指標,而是特首李家超向中央交代政績的一項政治工程。這項工程的政治目標是要顯示,在新特首五年任期內,針對香港最受人詬病、不幸驚動中央大員關注的劏房問題,已成功替一批劏房居民改善了居住環境,藉此說明在中央制訂國安法、重組政府及議會後,香港終於由亂入治,民生得到顯著改善,李特首可借此優秀政績,作為尋求連任的籌碼。唯有從這個政治角度分析,簡約公屋計劃的一切不合理之處,才變得可以理解。 劏房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且持續惡化,是因為香港缺乏有交通基建配套的可建屋土地,要開發這樣的土地,由從規劃到建成,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遠水難救近火,所以歷任特首在房屋問題上,都無法在任內做出顯著的成績。要打破這魔咒,就只能從興建臨時房屋著手,在一些已有交通基建配套但長遠用途未確定的土地上,搶建一、二萬個臨時房屋,然後選擇一批等候公屋多年且居於惡劣劏房的家庭,讓他們優先上樓,期間不斷安排親官方媒體訪攝,營造大批家庭脫離劏房實現安居的景象。至於這項政治形象工程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與傳統公屋如何區別、當土地出現長遠用途時居民如何安置等等,並不是施政者眼前要考慮的事情。 簡約公屋計劃,是香港政治新常態下的產物,必須從中央與特首互動關係的政治角度來理解,才能明白它為何是李家超特首領導的新一屆政府的「唯一」選擇。 (二)探測氣球...

  • 農曆新年前後,資金持續流入新興市場,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國,反映投資市場憧憬中國經濟逐步復常。不過,美國與日本及荷蘭達成協議,嚴限中國接觸高端晶片技術,美軍將領又公開表示,美中就台灣問題可能於2025年前打仗,顯示從冷戰到熱戰的風險正與日俱增,這些政治風險若得不到妥善管控,經濟復常之路將異常崎嶇漫長。如果單看股市和債市近期的表現,投資者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前景評估,已變得比較樂觀。《金融時報》1月27日報道,過去一周資金持續流入新興市場,每天淨流入的新資金逾11億美元,其中8億流入中國,速度和力度皆為近年罕見。這一波持續的跨境資金流動,反映投資者對聯儲局大幅加息的憂慮有所減少,對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回復增長有所期待。不過,近日有多則新聞顯示,中國仍面對巨大的地緣政治風險。在中美經濟冷戰方面,美國宣布與荷蘭及日本達成協議,將嚴格限制生產高端晶片的器材輸往中國,這意味中國政府及中資企業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自行生產高端晶片。這些高端晶片在軍事上非常重要,可令武器具備精準定位導航能力,在商業上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包括飛機、汽車、智能通訊和各種精密儀器。中國若無法取得高端晶片,經濟發展將受到重大制肘,軍備提升也會遭遇瓶頸。除了晶片,通訊科技也是美中重點戰場。1月3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報道,美國商務部已通知一些美企,全面禁止向華為及其供應商提供出口許可證,意味對華為全面封鎖、禁售任何美國技術、零件和設備,美中科技戰再度升溫。媒體報道引述內地財經界人士稱,中國或以禁售蘋果產品報復。美國加強以高端晶片技術卡限中國,令台灣的戰略地位變得更突出,現時台積電在台灣本土生產的高端晶片,佔全球邏輯運算晶片供應逾三分之一,美日荷韓等國拒絕對華出售晶片成品及生產器材,令台積電手上的技術、人才和儀器,變成極具吸引力。而台積電在中國內地有龐大的生產線(主要生產較低端晶片),以及銷售市場份額,Chip War一書作者據此預測,北京將會千方百計向台積電施壓,謀求取得高端晶片技術,台積電若拒絕就範,北京雖不至於冒險發動戰爭攻佔台島,但可能以導彈及飛機艦艇封鎖台海,截查台灣出口貨船,逼台積電答應於內地生產高端晶片,美國若不願為此派兵打仗,中國便能突破晶片封鎖。因此,美國空軍將領Mike Minihan近日向下屬軍官發布指示,要求做好美中台海大戰準備,指示備忘外洩更引起國際高度關注。該份備忘顯示,Minihan對下屬分析說,中國領袖習近平於2022年末成功連任,建立了自己的統治班子,而2024年台灣和美國都有大選,台灣的選舉很可能會給北京武力犯台的藉口,而美國的選舉則可能令美國注意力分散,無法專注遏制北京,這樣,到了2025年,北京便齊備一切攻台條件,美中兩軍便很有可能開戰。除了美國方面傳出冷戰和熱戰的風聲,媒體報道中國這一端的消息也顯示,北京正在醞釀一些對台的大動作。法媒《情報在線》(Intelligence Online)報道,20日獲中國學界消息,指曾吹捧明清時期「閉關鎖國」政策的新任中國社科院院長高翔,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授意下,召集歷史與經濟學者,研究侵台後如何對應國際制裁帶來的經濟孤立。而日本媒體《日經亞洲》26日則報道,由於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香港採取強硬立場後台灣民意驟變,北京高層知悉一國兩制行不通,因此習近平重用被譽為「國師」的王滬寧,委由他擘畫取代一國兩制的兩岸統一新論述。以上這些報道,每一則就像一小塊拼圖,看不出什麼玄機,但拼湊起來卻漸漸成為一幅圖畫,勾勒出中美這兩個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之間,正在進行一場全方位的激烈角力。在這場世紀較量分出勝負之前,東亞地區將無可避免承受一波又一波的衝擊,難以像過去四十年那樣和平穩定地發展。只要這個中美角力的大格局不變,兩岸三地的富裕階層為了自保,便會不斷把親屬和資金調到海外,投資熱錢流入,可以短暫遮掩經濟失血,卻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經濟復常因此異常困難。▌[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