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時週末無所事事,午間電視無播卡通,惟有賽馬與體育節目,臥視天花旋轉風扇,時光漫長有如定格。那份沉悶和孤獨,乃童年遙遠回憶。有時自問,也許正是對這種寂寞的內化排斥,是以喜好讀書寫字。當初寫作不為分享,僅作日記記事,及至網絡興起,才有機會發布校園回憶及遊記等文章。說到旅行者之修養,寫作應是其一。外人以為旅行多彩絢麗,實情常伴隨不安、焦慮與孤單,即使資歷日增,還是無可避免。猶記得於「九一一事件」翌年到訪阿富汗,起行前問清情況,得知人身安全才出發。然當年配套不多,戰後生活費高昂,旅費有限,雖換來甚深體驗,卻倍感身心消耗。於喀布爾所居旅館簡陋,四壁一窗,晚間電力欠奉,只靠石油氣燈光照明,幸有紙筆相伴,書寫日夜得失,渾然不知時日,宛若「心流」(flow)。入心流者,思如泉湧,寫字速度追趕思緒,有如人筆合一。為記清晰,須細意觀察,幾近正念(mindfulness)。寫作亦為思辯,釐清觀點,時刻保持開放心境。書寫教人樂觀,偶爾遭逢不順,如遇盜賊報警,亦能趁機記下當刻細節,體會不同警局快慢節奏,在逆境中總能有所得著。間中讀回昔日遊記,遠事如新,猶讀他人行跡,聆聽往日想法,像聆聽三方感受,除能自省,更添同理與包容。以紙筆直面內心世界,應對孤寂,整理混亂思想,在迷亂中尋找意義。若言旅行是人生,寫作則是對人生的深刻洞見。於筆者而言,長途旅行最重要技能,書寫必然是其中之一。 照片: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居住的旅館,名叫 Zar Negar Hotel,22...

  • 2019年6月12日,大批示威者佔領金鐘一帶,阻止立法會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二讀辯論。當日,香港警方發射逾240枚催淚彈、19枚橡膠子彈、30枚海綿彈欲清場,政府並首度以「暴動」形容示威活動。5年過去,多宗與反修例有關的檢控仍在進行或等待進行司法程序。據《法庭線》報道,香港警方於2019年6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間,共拘捕逾萬人,涉暴動、非法集結及傷人等罪名;據記者統計,共842人被控暴動罪,定罪率高達89% 。就在反修例五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從國際人權標準的角度,再看和平集會的意義與應有的保障,拒絕讓官方語言壟斷公民社會的人權論述。 和平集會權中的「和平」2019年當年,聯合國人權專家關注6月12日警方的執法行動,並於6月28日聯署致函中國,要求香港政府解釋。信件中提到,雖然不排除少數人可能使用了暴力,但整體大多數的示威者都是和平示威,因此港府於6月12日的行動或構成任意逮捕及使用過度武力,有違國際人權標準下限制權利須遵守的合法性(legality)、相稱性(proportionality)及必要性(necessity)等原則。專家特別關注執法機關近距離並反覆使用胡椒噴霧及橡膠子彈所造成的危險。此後,聯合國人權專家持續關注香港的示威情況,發出至少3封信件,跟進有關醫護人員於示威現場受到騷擾 、警方無差別及不必要地使用化學劑、因為和平遊行拘捕15名民主派領袖等事宜。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亦呼籲香港政府立即對警隊暴力行為進行有效、迅速、獨立和公正的調查。到底政府當局保障和平集會權利,具體的涵意是甚麼?當市民行使和平集會權時,當局有消極責任不作妨礙或阻撓,亦有積極責任予以協助;當限制市民行使和平集會權的時候,有關限制必須是由法例訂明、有必要性及合法的,而且不應多於必要的程度。集會自由在香港受《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所保障,政府和本地法律都要尊重和遵守。警方在處理遊行集會時要從保障和平集會權利的角度出發,施予限制的手段須乎合相稱性的原則。例如縱使警方保障集會自由的其中一個責任,是保障示威者安全,亦不可以保障安全為由,過度限制和平集會的權利,甚至作為禁止集會的藉口。法律條文如對和平集會權施加過度的限制,則可能會有違憲的問題。至於和平集會的界線為何?示威者推撞警察防線又是否「和平」?如有人使用非和平手段,是否就不受人權保障?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認為,和平集會與非和平集會之間的界線並不總是涇渭分明的。不過,單純推撞、擾亂車輛或行人移動並不構成暴力,和平的集體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或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亦受《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保障。個別人士的暴力行為不應歸咎於其他和平的參加者、集會組織者,或集會本身。換言之,不得以發生個別暴力行為為由,剝奪整個集會和平集會權的保障。警方雖有責任維持集會的秩序及制止暴力行為,但警方應力求緩和可能導致暴力的局面,使用武力必須是最後的手段,並符合相稱性的原則及對每一次使用武力負責。亦因如此,人權專家於6月28日的聯署信函中提到,基於多數參加者都是和平示威,將集會定性為非和平集會以及過度執法或違國際人權標準。委員會同時強調,假如集會中出現暴力行動,必須考察該暴力行為是源自參與者、政府當局或代表當局的人。 和平集會權與暴力行動就和平集會中可能出現的暴力行為,人權事務委員會認為,當局須就以下3個情況提出可信的證據,才能夠將和平集會中特定參與者的行為視為暴力行為:1) 有暴力意圖並計劃付諸行動;2) 在集會前或集會期間煽動他人使用暴力,並且可能導致暴力;及3)...

  • 重要的事講多次:這兒的博物館是寶。因為不論大小,館長和義工都是由心出發的想將歷史真相呈現,像弘道者一樣,務要把所知的趣事、人們以為空白的一頁告訴你。丈夫是小鎮博物館的維修義工,所以一家可免費參加特別活動。六月第一個周末,就是以維多利亞、工業革命時代為題的Victorian Weekend歷史同樂日。我們常參加博物館的巡遊、展覽,每次都對一些認真義工和遊人悉心打扮成當代人,家傳古著出籠,讚不絕口。但cosplay看多了,有點膩。今次見到節目表中有講古環節,主題是知名連環謀殺懸案Jack the Ripper。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於倫敦東區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稱。嘩,這不正合八卦一家的胃口嗎? 專講「唱衰英國」故事說故人是一位紳士打扮的Neil Storey先生。以為他是偏愛懸案、獵奇故事的大義工。原來Neil是歷史學者、作家,專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的黑歷史、犯罪史等。即是專門講「唱衰英國」的故事。...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數則政經要聞包括:(1)歐盟公布自今年7月4日開始針對中國製電動汽車,徵收臨時性反補貼懲罰關稅,額外徵稅平均21%,最高達38%,相比美國早前宣布的100%懲罰關稅,歐盟對中國算是留有餘地;(2)七國集團峰會後發出的聯合聲明,29處提及中國,針對性和措辭強烈度均大於過往,反映西方工業大國已確定中國為首要競爭對手,但聲明並不包含具體的聯合制華措施,反映七國高層默許成員各自留有彈性,酌情制訂壓抑中國輸出過剩産能的手段。此外,瑞士和平峰會因中俄聯手「杯葛」了無成果、深圳多家銀行突然要求提款逾5萬元人民幣的存戶需預約,也備受外界關注。 中國製電動車稅率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歐盟對中國製電動車加徵的稅率並非「一刀切」,主要分成三種情況:(1)對於三家參與抽樣調查的企業,加徵的關稅稅率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38.1%。(2)對於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統一為21%;(3)不配合調查的企業,加徵稅率為38.1%。再加上原本關稅稅率為10%,這意味著,中國車企中,比亞迪的稅率最低;上汽集團和不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最高為48.1%。士指出,平均約30%的總關稅,雖然會令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出口成本增加數十億歐元,但不足以扼殺行業利潤,中國電動車仍會致力進軍歐洲市場。而由於總關稅不逾50%心理關口,不算激進,相信不會引致嚴重報復及磨擦升級。華爾街日報對中國汽車業如何回應歐盟關稅,也作了詳盡報道,大致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開始在歐洲建廠,或者與當地車企組成合資企業,透過在歐洲生產中國品牌電動車來避過進口關稅;第二種是在第三國(例如泰國)完成生產及出口到歐盟,避過中國直接出口的反補貼關稅;第三種是放棄歐盟市場,轉向其他歡迎中國電動車進口的市場。這三種回應方式,主要視乎車企自身實力,最具競爭力的幾家才能選第一種方法,因為涉及大筆投資資金,第二種短期或可奏效,但只要歐盟收緊電動車主要部件的來源地規限,仍有可能受打擊。第三種主要適用於廉價傾銷路線、質量較次的中國電動車,這類電動車不可能承受大額關稅,只能轉戰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歐盟左右逢源雖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留有餘地,但北京方面始終要有一些反制措施,才不致於太丟面子。針對歐洲豬肉產品進口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大概算是反制措施之一,至於對歐洲汽車進口到中國,會否採取對等懲罰措施,則仍有待談判,相信在年底前便會揭盅。歐洲主要車企早已部署在華設廠,以及組成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貿易關稅升降的影響不大,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近年在中國的生產線不斷擴充,也算是做了防風措施。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採取與美國有別的限制措施,具體地說明了西方工業大國的對華策略,大方向雖然一致,就是防止中國低價出口過剩產能,主導西方消費市場,衝擊西方本土工業。但具體政策措施和實際執行力度,卻會因各自國情有異而不能強求一致,美國本土汽車市場異常巨大,而中國電動車佔的份額極小,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其實就是關上大門禁止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只徵收30%的關稅,是有限度開放市場,藉關稅門檻放慢中國電動車搶佔歐洲市場的步伐,讓歐洲企業有較多時間調整和適應,與中國製電動車並存。這個大方向一致具體措施不同的西方對華戰略,為近日七大工業國處處針對中國的聲明作了最真實的詮釋。經此一役,加拿大、澳洲、日本等美國盟友也會各自按本國國情,制訂不同程度的限制中國新能源產品進口的措施,在大方針上認同美國老大哥的立場,但具體策略上設法照顧自身經濟利益訴求。放眼未來,全球一體化市場因中美決裂無以為繼,許多人以為會分裂成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兩大市場,就像當年美蘇冷戰時東西方對峙那樣。歐盟的措施卻顯示,日後全球市場會分成三大板塊,美國主導一塊、中國主導一塊,還有一塊是美中共同存在且激烈競爭,歐盟看準的就是打造這一塊,實現左右逢源。 瑞士和平峰會至於瑞士和會在中俄一起缺席下未能取得成果,反映烏克蘭戰事還未進入終局,俄羅斯想在全盤保有已佔據土地的基礎上,逼烏克蘭接受城下之盟,美國和歐盟都不答應,唯有繼續供應武器予烏克蘭,希望幫助烏克蘭收回部分失地,使日後北約軍事防線與俄羅斯之間有足夠的緩衝地帶,才與俄羅斯談判停火及重劃俄烏邊界。今年夏季的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全球實現停戰一事,看來已無法達成,就連醞釀多月的加沙停火也一波三折,遲遲未能實現,這樣的局面實在令世人失望。 深圳銀行限提最後,深圳多家銀行突然要求提款逾5萬的存戶預約,這件事馬上引起中外關注。因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過去發新債還舊債,維持政府龐大開支,主要靠高價賣地支撐,在全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後,地方政府失去了生金蛋的鵝,如何維持財政運作已成了燃眉之急,不少地方政府要強迫公務員減薪,而金融系統缺乏足夠資金的傳聞也不時出現。如今深圳這個中國南方金融中心竟然限制存戶提款,門檻竟然低至區區5萬元,反映金融系統資金短缺已到了極嚴峻的地步,而銀行愈是限提就愈會觸發存戶恐慌,只會千方百計提走存款,把現金存於家裡或兌換成保值物資,銀行體系的存款不足問題將持續惡化,除非中央在即將舉行的三中全會上推出強力措施提振經濟,否則類似深圳限提那樣的「爆煲先兆」,恐怕很快便會蔓延至全國各地。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孩子來到英國後,從學校帶給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英博物館應否將館藏歸還給非洲國家?她們把貝寧王國(Kingdom of Benin)的歷史說得琅琅上口時,實在突破了我的「盲腸」。在香港接受教育多年,課堂上對非洲的前世今生真的是全無提及,當然自己也有一定責任︰視野太窄!學無止境,唯有立即上網查查什麼是貝寧王國︰西非沿海腹地最古老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起源於約公元11世紀的伊戈多米戈多王國(Kingdom of Igodomigodo),一直延續至1897年被英國帝國吞併。 促進英國廢奴的自傳這樣就明白為何英國會跟貝寧王國扯上了。不是說英國教育特別有世界視野,而是因為她曾經作為帝國就無可避免地跟世界許多我們香港人不在意的地方扯上淵源。帝國到底是文明還是野蠻的問題,下一代就是透過上述的思考題得以進入——自由可貴。要說貝寧帝國,就不得不提奧拉達‧埃基亞諾(Olaudah Equiano)。他不是國王,曾經是一個奴隸。埃基亞諾在1745年出生於貝寧帝國的一個村莊Essaka,並在那裡渡過童年。Essaka位於現今尼日利亞西南部。埃基亞諾在他的著作The Life...

  • 早陣子聽了一場學術分享,題目是張敬軒歌曲《隱形遊樂場》官方影片的留言區,變成了離散港人互相打氣加油的場域,發表者本身亦是一位在英國讀研究院的港人。生於亂世,際遇經歷巨變,集體情感需要尋找梳理的渠道。離散社群在外地展開了新的生活,自然也會有新的文化生產,回應特殊情感需求。 移民文化產物移民的文化生產在香港不是新鮮事,畢竟香港本身就是移民社會,可以說香港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移民文化。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香港流行文化和身份認同相輔相成,不少都是關於移民(甚至是難民)心態。甄妮在《東方之珠》中提問「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鄭國江填詞)、林子祥則在《抉擇》當中高呼「任那海和山 助我尋遍 天涯各處鄉」(黃霑填詞),都強烈地帶出了移民社會嘗試重建家園的情懷。在主流的港人認同結構外,香港社會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移民經驗,例如通過單程證從中國大陸來港的新移民、來自來越南的船民、自菲律賓和印尼的移工、來自南亞各地的少數族裔,還有在中環蘭桂坊的一眾外籍僑民或回流港人等等……都有和他們相關的文化書寫,不過在香港主流社會受關注的程度就明顯較低了。至於港人移民外地所產生的文化產品,同樣也有歷史可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大批港人移民到英美澳加等地,移民潮本身成為香港社會重要的文化議題。經典港產喜劇《富貴逼人》系列的第二集《富貴再逼人》,就講述標叔標嬸一家移民加拿大,買當地649彩票中頭獎的故事。片中標叔發現大女兒在當地認識了像米高積遜一樣的黑人男孩、頭髮豎起的龐克白人男孩,以及騎馬穿著民族服裝出現的印弟安男人,於是埋怨大女兒「識埋成班怪獸」。這些刻板印象,也反映了對種族議題毫不敏感的港人,如何帶著歧視目光移民外地。九十年代初探討移民適應議題的電影還有陳友和毛舜筠主演的《兩屋一妻》,描述他們一家移民後丈夫隨即回流香港,剩下在陌生環境中的兩母子,在恐懼無助中重建自我。同期還有鄭丹瑞和鄭裕玲主演的《吳三桂與陳圓圓》,鄭丹瑞移民加拿大後才發現比他早到達的妻子已移情別戀,繼而與鄭裕玲發展感情。當然,要說海外港人的愛情故事,還是以《秋天的童話》最為經典:唐人街小混混周潤發與赴美留學女子鍾楚紅之間的浪漫糾纏。 港人文化新一章隨移民潮退卻,類似的文化產品好像有段時間在香港消失。到了近年移民潮重現,才再見到一波講述移民經歷的創作興起。例如歌曲《係咁先啦》雖然表面上以酒局聚會中要趕尾班車回家為題,不過評論普遍認為歌詞實際所指是港人在移民潮中選擇去或留時的內心拉扯:派對完了,是時候離開了,再不走可能來不及了。歌曲的官方影片以通往機場的北大嶼山公路作為背景,亦清楚說明背後所指。回到《隱形遊樂場》,歌詞本身由現居英國的殿堂級香港填詞人黃偉文,在張敬軒於倫敦辦演唱會期間所寫,並趕及在最後一場首次演出。官方影片包含三段在英港人的適應故事,其中在超市和餐廳打工,做錯事被老闆責怪等的畫面,似乎最能引起移英港人的共鳴。這些片段讓我想起上一個移民潮時的《情心說話未曾講》,當上雜貨店送貨員的黎明遊走紐約街頭的場景。不過那時候的音樂影片其實是要為電話公司賣廣告,想念家人的黎明在歌曲完結時便打長途電話回香港問候家人。《隱形遊樂場》則直接得多,受盡苦頭的港人伴侶在英國街頭擁抱啕哭相互安慰,不再尋找來自香港的情感安慰。這是否預視了新一波移民潮中的港人,和香港的切割會更為決斷?我沒有答案。但我期待更多書寫離散港人情感的作品出現。數十萬港人在巨大的壓力驟然離開,這種集體經驗很需要也注定會衍生出新的作品去表達和紀錄。數年前劍橋大學的香港學生葉晉瑋憑詩作《Fricatives》取得英國國家詩歌比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作品正是以種族、移民和歸屬感為題,以細膩的筆觸帶來宏大的反省。離散後港人的文化創作不單是圍爐取暖,更可把香港社會本來就引以為傲的混雜多元帶來新的生命。( 圖:《隱形遊樂場》官方MV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曾與某旅行社商談業務,對方請來資深主管,自噓熟知西藏。短談之間,已覺不妥,連拉薩基本地理亦不明白。提及布達拉宮對面藥王山觀景台,主管一聽「山」字,誤以為涉足登山,連聲反對。後知觀景台屬市中心,似不欲於下屬前失體面,反復問遊客登「山」若有高原反應,如何召援呼救?救傷車幾分鐘到埗?猶如雞同鴨講。不禁問他如何熟悉西藏,原來只數年前進藏數次,卻自詡為「西藏通」。亦記起某年乘火車自新疆烏魯木齊至中國首都北京,遇一自稱「新疆通」的中國天津商人,居新疆數載,於車中大談對維吾爾人及伊斯蘭教看法,終言多為虛構,甚至冒犯。如誤以為穆斯林不食豬肉是為尊重、混淆聖誕為開齋、視齋戒進食為文明指標,令人詫異,匪夷所思。「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兩者相輔相成。吃喝無罪,然若出遊只顧玩樂,何能深入了解當地風土?讀書雖好,然若不放眼世界,何能明白箇中人情?欲識一方土地,始終在於行者本身特質——自發、專注、求知、勤學、開放、包容,缺一不可。論遊歷次數或逗留時長,猶如履歷所載年份,或職銜前「資深」二字,或似戀人相識年期,與真實功夫或相互理解程度固無必然關係,甚至大相逕庭。間中聽聞「資深」人士之言,或無知自大,或肆意歪曲,其可厭之處,遠勝素人。 照片: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前方,藥王山觀景台在其西側(圖外),遊人競往該處取景,擠擁不堪,口角頻生。我拍下不少宮殿照片,於觀景台取景甚少。攝於 2019 年 5...

  • 美國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再次決定維持利率不變,英倫銀行也將於本月20日再度議息。由於早前公布的四月通脹數據顯示核心通脹率乃高踞不下,市場普遍估計議息結果也將維持不變。周三早上,美國通脹數據出爐,市場還以為形勢大好,聯儲局9月 18日 減息在望。但公布議息結果及點陣圖後,形勢又急轉直下。而且19名成員中的11名認為今年只會減息一次,甚或基本沒有減息的必要。看了點陣圖後,市場估計聯儲局雖然9月仍有可能減息,但今年12月才減息四分之一厘的機會更大。 資料來源:聯儲局 「要開始減息的話,我們還要看到更多理想的數據」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emy Powell)在會後被記者問及為何通脹放緩仍然不減息時說。他在記者會結束前明示,數據主要指...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