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終審法院批准譚得志(快必)就煽動罪的上訴申請[1],可能只是程序的判決,這判詞並未受到廣泛注意,但該判詞對日後的言論自由有深遠的影響。 譚得志提出三項上訴理由,第一點是當控罪並非基於《國安法》時,是否必須有陪審團參與?這是針對早前法院裁定,即使被告被控《刑事罪行條例》下的煽動罪,《國安法》內免除陪審團參與審訊的安排,依然適用。第二點是《刑事罪行條例》中的煽動意圖是否必須具煽動暴力或擾亂公眾秩序的意圖?這是普通法的要求,但早前法院認爲這普通法的要求並不適用於香港。這兩項理由獲終審法院批准上訴。第三點是若第二點不成立時,該控罪是否違反《基本法》和《人權法案》對言論自由的保障?這一點法院認為沒有合理爭辯的空間,不獲批准上訴。 煽動罪 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笫10條,發表任何具煽動意圖的文字、刊物或作為均屬違法,條例第9(1)條對煽動意圖作出廣闊的定義,包括引起市民對政府或司法制度的憎恨或藐視、或市民之間的憎恨或敵意。第9(2)條列出一系列的答辯理由,基本上是對政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旨在改善法例或制度,則不屬煽動。 煽動罪的合憲性 終審法院認為煽動意圖,必須與法定答辯一併考慮,《刑事罪行條例》第9(2)條容許對政府的政策或法例作出建設性的批評,作為辯護理由,故即使煽動意圖的定義看似空泛,但當與答辯理由一併考慮的時候,法例提供一定的彈性,讓法院按不同案情作出處理,並非如被告所指那般空泛。基於同樣理由,有了這個答辯理由,法例在保障言論自由和維護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並沒有違反相稱性的憲法原則。 這個理據漠視答辯的理由只局限於建設性的批評,但言論自由遠不限於建設性的批評,海外的判例亦指出,即使言論令市民憎恨政府,亦不等於會危害公共安全,更遑論國家安全[2]。普通法要求煽動罪具暴力或擾亂公眾安全的意圖,便正是要維護一些不被政權、甚至法院認同的批評。就如在藐視法庭罪方面,一名剛輸了官司的市民,滿肚怨氣,認為司法不公,我們難以期待該市民會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即使市民對法官或司法制度的評價只是出於發洩怨氣,完全沒有合理理由,法院過往均不會視這些言論為藐視法庭。加拿大安大略省最高法院便曾指出,法院並不是一朵脆弱的花朵,不會在遇上熾熱的爭議便凋謝[3]。同樣地,政府也不是一朵弱不禁風的花兒,即使是無理的謾罵或尖酸的諷刺,也不會令政府倒台。再者,任何具爭議的社會議題,不論是同性婚姻、土地霸權、官商勾結或種族歧視,都可能在社會上引起非常激烈的爭議。在民主社會中,不同立場的持份者展開激辯是常態,但在威權社會,任何對政權的批評皆可能被視為煽動憎恨政府的言論而受懲處。若果言論自由只限於建設性的批評或當權者中聽或不介意的言論,那根本便沒有什麼言論自由的空間。...
8月22日,英國GCSE、T level放榜。家中公子是應屆考生,作為母親狀似鎮靜,但其實每天為寶貝禱告,怎會不緊張呢? 放榜前一天,一家人談談天、祈禱。我跟兒子說,無論成績怎樣,這是他人生第一個公開試,盡了力、過程中見他越來越成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再前行,我已經很驕傲。 況且,成績啊,不是用來討好父母、取悅其他人的。成績也不能定義他的全人。 克服人生考試 又況且,其實他和近幾年移英的年青人,又何止要克服GCSE、A...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兩則政經要聞都與俄烏戰爭有關,第一則是8月22日中國解放軍陸軍司令員李僑銘,應俄國陸軍總司令邀請到莫斯科進行工作訪問,與俄羅斯副國防部長佛明等會晤,討論兩國共同關心的軍事合作議題,反映北京正加大對俄軍事支持;第二則是8月2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基輔一論壇上表示,烏克蘭正開始使用盟友提供的F16戰機擊落俄羅斯的導彈與無人機,他將在9月向美國總統拜登以及兩位總統大選候選人提交一份「勝利計劃」,循四方面逼俄羅斯結束戰爭。 中俄兩國的陸軍最高將領在莫斯科會晤,進行工作會議,討論軍事合作,這個信息經俄羅斯媒體對外發布後,引起西方高度重視,甚至比緊接其後的中國總理李強國事訪問莫斯科更受關注,因為這次中俄陸軍主管會晤的時機,正正是俄羅斯密鑼緊鼓預備反攻烏軍,收復失陷的庫爾斯克州,這是俄羅斯陸軍當前最大的任務,反攻戰遲遲未見成效,就是因為正統受訓的專業兵員供應不上,抽調鄰近地區武裝力量又無法應付複雜的戰場,這時候邀請中國陸軍主管去開工作會議,外界很自然就推斷俄國是向北京尋求軍事支援,助其成功收復庫爾斯克州。 北京援俄必須審慎考慮 這次軍方高層會晤後,中國將會怎樣幫助莫斯科?從西方媒體的分析來看,大規模派遣解放軍士兵去俄烏戰場,彌補俄國兵源不足,這個可能性相信不大,因為北京過去一直對外宣稱在俄烏戰事上保持中立,只會積極促成停火,不會軍事介入,假如有數以千百計的中國士兵在戰場出現,北京很難對外自圓其說,萬一有中國士兵被俘虜,就更會成為外交災難。北京向俄羅斯提供的支援,很有可能是供應俄羅斯急切需要的軍備,尤其是每天均損耗大量的導彈與無人機,以及協助訓練俄國的新入伍士兵,加快補給受訓士兵到前線。美國及北約諸國正全天候監控俄烏戰場實況,一旦發現中國軍事介入的證據,必然會大事聲討,對北京展開報復制裁,這是影響未來數月美中關係走向的一個極重要因素。 從澤連斯基的對外發布來看,烏克蘭敢於冒險侵入俄國領土,奪取庫爾斯克州的控制權,看來與歐美承諾供應F16戰機終於落實有關,在俄羅斯國土上使用歐美的軍備攻擊俄軍,這個動作與之前在烏克蘭國土上靠西方軍備抵抗入侵俄軍,有了本質上的改變,可以說北約國家在軍事上介入更深,更直接地對抗俄羅斯,這個局面是普京未曾料到的,他過去以為俄羅斯有核武鎮懾,歐盟國家不會同意援烏軍備進入俄境,以免挑起莫斯科強力反彈,但如今美國和歐盟真的踩過了紅線,F16戰機也讓烏克蘭使用上了,俄國領土也被佔去了,所謂核打擊報復卻影踪不見,普京的鬱悶可以想像,更大力拉攏北京,也就在所難免,問題在於,北京真的打算公然抗美援俄嗎? 西方對華敵意或再增 澤連斯基的發言,還透露了下階段的重要發展,就是9月份向美國提交詳細的戰事終局計劃,這個名為勝利的計劃至少有四個元素,其一就是庫爾斯克州,相信是逼俄軍交還部分被佔烏國土地的籌碼,其二是烏克蘭參與全球安全基礎設施,估計是指正式加入歐盟及接受北約保護,其三是透過外交手段,施壓逼俄羅斯結束戰爭,第四個要素則是經濟,細節暫時不能透露。如果沒有這套計劃,按照普京設定的條件來談判停火,烏克蘭就要放棄被俄軍事實佔領的30%國土。澤連斯基也知道,11月美國大選有結果之前,他提交的計劃不會有實質進展,之所以要提早宣告,明顯是擔心俄國會趁美國自顧不暇發動猛攻。烏克蘭雖然拿到了F16,但數量還很少,而士兵的供應也同樣面臨斷層,他的勝利計劃可能需要奇蹟才能全盤實現。...
在新校認識了一些牙買加同事,他們講英文有口音,但卻給我一種踏實感,這是大家都是移民的緣故吧。有天在學校的文化日(culture day)看他們介紹自己國家,唱牙買加歌手Bob Marley 的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更感受到他們的節奏和韌性。...
早陣子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則帖文,內容是有網友移民英國後的一些社會觀念有所改變,覺得自己以前想得不夠。結果文章一出,卻被其他網友批評說他已被當地的「錯誤」社會期望所「污染」。從這案例看移民社群中常常出現的「入鄉隨俗」相對「文化承傳」的爭議,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自省機會。 事緣該帖文的作者有一位同樣移民到英國生活的女性朋友,她在一所本地人為主的企業工作,有次遇到一位剛剛生完孩子的同事回來上班,女友人隨口說了一句「你生完孩子後身材恢復得真好」,結果卻得罪了這位同事。隔日,女友人收到人事管理部門通知,警告她不得談論同事體型。帖文作者說,以前在香港都沒有想過,原來讚美一名孕婦生產後「身材恢復得真好」是有問題的;但思前想後,這樣的讚美背後已暗示了身材有好壞之分,而讚美也是評論的一種,即使出於好意但在職場也是應該避免的,認為自己上了一課。 帖文出來後,其他網友在下面議論紛紛。其中不少網友認為歐美社會「左膠」橫行,事事講求「政治正確」,弄得連說句話也要「自我審查」。那位同事感到冒犯,明明只不過是自己過份敏感而已,還要驚動到人事管理部門,根本是小題大做。這些網友認為帖文作者反過來認同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是移民後被「左膠」思想所「荼毒」了。 無時無刻的價值判斷 我們常說移民後應該「入鄉隨俗」,也就是要和當地社會融合。本欄以前已經提過,百分之百的融入在今天的移民研究眼中已無法期望,其一是當地社會不一定歡迎外來人口的融入,其二是甚麼才是社會主流也難以說清。那麼在融合和不融合之間,就有很多的灰色地帶,有時我們不會想得太多,但有時又會帶來很多爭議。 舉個例,乘搭捷運使用扶手電梯的時候,應該兩人各站一邊還是只站一邊留空另一邊呢?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習慣。在香港,人少的時候會只站一邊,但人多的時候也會兩邊都站;在台灣,我卻發現大家是近乎宗教信仰地只站一邊,就算後面的隊伍排得很長也堅持留空另一邊。我來到台灣,見到台灣人這麼做,當然也是照做。看起來,就是使用方式不同而已,沒甚麼好爭論。但再想一下,這其實也是一種價值判斷:兩邊都站是較有效率,代表總體利益優先,轉個頭來是假設每個人都重要;只站一邊是犧牲多數人,讓少數人可以更快,轉個頭來是接受自己在當下不一定最重要。 要說扶手電梯的例子,是要說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時無刻都存在價值判斷,雖然我們不一定自覺。身為移民,在新的社會當中無時無刻都在新的價值判斷環境下生活,絕大多數時間都會自動接受,只會在少數時候多加留意甚至掙扎,而這些事情往往都和身份認同相關,也就是「碰到底線」。...
曾於佛祖初轉法輪之地旅居百日,住日本人創建寺廟,名為日月山法輪寺,屬日蓮宗。每日晨五起床梳洗,六時唸誦,午或抄經,或冥想,寺中亦有雜務,傍晚五時復又誦經,早睡早起。 友人聞此經歷,常有兩極反應:一者羨慕,謂其清靜神聖;有人說寺院單調乏味,難以長居,一聽五時起床更連聲說不。然而我等生活其中,倒不覺殊聖或苦悶,只覺如同生活日常。 修行即生活,不以每日冥想為神聖,只視之為日常。猶記當年曾感驚訝,過往居然從未修行,想像離寺後應堅持練習。然而返回市區後,修行遂止,間或冥想、誦經,已非朝夕之事。 多年後又有幸入住內觀冥想中心,十日禁言、禁網、禁手機,晨四起床,終日冥想至晚九,修行生活復始。有從未入過內觀營的朋友聽罷,驚問何能十日十夜不言不網不手機,常覺不可思議。然而若得活在其中,則無逆拒,亦無憧憬,因二者皆顯不適。若常格格不入,何以安在? 逆境適應 若以寺中修行為順境,逆境適應豈非同理?疫情封城期間,香港人與世界及中國斷軌,內外交困,有如荒島,外人以為香港情苦,然當時生活其中,倒也不覺甚苦,反而趁機理解我城,圍爐取暖,自有另一番意義。 更甚者,友人困於斗室,問其最難適應處,平日對答機敏,居然一時無語。眾問難道無不適應處?答曰冷暖自知,衛生欠佳,均屬實情,然而實無過度不適處,因諸事皆被動,反正無法控制,更不必擔憂,專心一致,每日讀書六小時,視之為難得奢侈。此等心志,即堅靭回彈。...
英倫銀行終於開始減息而英國次季經濟增長也符合預期。然而,一般民眾恐怕感受不到經濟改善。反而在工黨上台後,面對加稅及削減福利的雙重打擊,大多數家庭需繼續節衣縮食。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披露,截至2023年3月的財政年度,英國家庭平均每周的的開支為567.7英鎊,按年升7%。其中,能源開支的升幅最甚,按年升逾44%。而一些食品,例如橄欖油 (按年升100%)、雞蛋 (升近按29%)、米 (25%)、牛奶 (21%) 的升幅也遠高於平均食物開支的增幅(2%)。...
《無相之相》展覽分攝相和篆刻兩部分。攝相再分「大地之相」和「死之昇華」兩項目;然後是「書印之美」與「梟之畫印」篆刻對照書法和水墨畫的作品。 相片從民航機三萬呎高空上拍攝。無論在多高的山嶺看大地,都能分清自然和文化的跡象。但在雲層之上觀看,一切文明的建設都融入自然之域內,山脈和河流、農田和城市,皆呈現為線條和幾何圖形;陽光從上而下,不同時間照明大地上的結構,顯現成明暗陰陽的圖像和質感;地上顏色更以黑白灰度取代,是為這輯大地之相。 是次展覽展出三十張 A1 大小的相片,在這輯《相印集》刊出十張和大家分享。 ...
(編按 : 上文提到唐君毅先生1949年避秦南來後,與錢穆先生及張丕介先生共同創辦新亞書院。新亞書院承擔重振文化之大任,為華人建立文化基地,故唐先生於1958年,與張君勱、徐復觀、牟宗三諸先生,共同發表重要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他們大力提倡,應重新肯定中國文化。) ============================== 唐君毅先生認為,為使中國文化重生,故必須重新肯定儒學,這個肯定首先在自由的香港,其後傳到台灣,以及美國,如今講中國文化與哲學,都在這三個地方。論重振中國文化與哲學成就,台灣是否最高,我不無懷疑。但如今台灣,正如過去香港,皆是華人世界中較為自由之地。因此,在台學者可藉此優勢,推動新儒家運動,正如當初唐先生利用香港這個特殊位置,實踐其理想,儘管這個理想與香港本土毫無關係。他似乎沒有思考過,如何運用此思想推動香港文化,因為他認為兩者完全無關。他所思所想,都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對立與融通,他的中國文化,從完全抽離香港此地之普遍意義上出發。 正因如此,《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雖由唐先生起草,並有幾位先生聯署,卻並不完全為當時學者接受,其中反對最力者,莫過於錢穆先生。他堅決不參與,且表明自己並非新儒家。不過這又是另一個問題。這宣言是「在」香港發表,但不是「為」香港而撰寫。在唐先生心中只有大中華,香港只不過是「借來的時間和空間」。 花果飄零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