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英一定會去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但不少人都說會花半天去逛V&A,認為「更好行」。初聽以為是哪一間時尚品牌的商店,但原來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大半生都與維多利亞港作伴,每次坐船渡海總會感慨海港兩岸愈填愈窄,也為這裏曾經的璀璨激動。年初聽到有人提議要改名為「延安港」也不驚訝,畢竟歷史不是人人都想面對的。 認認真真的學有關維多利亞女王的東西,在讀書時也好像未發生過 — 現在教學需要,惟有自學。維多利亞女王在1837年6月20日即位,至1901 年...
來倫敦遊覽的朋友總會到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一遊吧。附近又有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和聖馬田教堂 (St. Martin-in-the-Fields)等景點,足以吸引遊人駐足拍照。老友在附近返工,每天都經過此地就更令我羨慕。老實說第一次身處廣場時,也真感到震撼。如此大,如此多人,令人感受到何謂「大國」。再看特拉法加廣場內的納爾遜紀念柱(Nelson's...
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可說是突破了普通人的「盲腸」,從來沒有人想過或者敢將國王的頭砍下來。在1649年的時候,查里一世仍是實實在在的國王,但克倫威爾竟能說服大多數人以叛國罪名將國王處決——這是史無前例的。 克倫威爾早年事蹟並沒有太多記載,但根據歷史作家大衛‧霍斯普爾(David Horspool)Oliver Cromwell 一書,克倫威爾原來曾在童年時跟查里一世見過面。也許,看過對方的「鼻涕蟲」時代,人家做了國王也不會太有距離感。...
讀歷史的學生應常會遇上「X是導致Y的主因嗎?」這個問題吧。過去教通識就會提醒學生,題目不是真的要你去找因果關係,而是考驗你如何做推論,用理由支持你自己的見解。來到英國,想不到也要教跟通識類似題目,而今次 X是宗教,Y是英國內戰 (English Civil Wars , 1642-1651)...
路易士老師初教英國歷史時,最深刻的一課,當推斯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第二位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被斬首一幕。教四班,就看了四次國王被斬的戲劇片段。令我驚訝的是,頑皮的孩子在看這一段時都屏息以待,他們究竟抱著什麼心態就不清楚了。但這的確是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幕,一個未知新世界好像開展了。 1649年1月30日,倫敦白廳宮(...
沒有一個國家是事事光彩的,問題只是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有沒有尊重歷史,讓事實和真相呈現,然後汲取教訓?1819年8月16日在英國發生了彼德盧屠殺(The Peterloo Massacre),一隊騎兵衝進要求改革議會的人群,造成18死、700傷。這是英國人不能忘記的悲憤一章。 我們又要問這痛入心扉的問題︰為什麼政府會屠殺手無寸鐵的市民呢? 不光彩的東西並不能被華麗的勝利掩蓋。我們都知道1815年英國在滑鐵盧(Waterloo)將法國的軍事天才拿破崙(Napoleon)打敗,這當然是英國的驕傲。但戰爭始終是有代價的,和平時就要「還」。例如很多兵工廠因戰爭結束而關閉,失業率因而高企、物價上升、在工業城市工人的權利意識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理解社會的內在矛盾愈來愈顯露了。 血流廣場...
在The Battle of Britain Bunker地堡博物館,導賞員帶我們走下76級樓梯到地堡裏去,地堡現在是英國一級保護建築,能走進「戰爭現場」,大家都興奮起來。導賞員一再強調若我們感不適就要休息,而地堡通道也預備了心臟除顫器。當年到地堡工作的,大都是航空警報標示員(plotter),因為男的都走上前線打仗,plotter的工作就由Women's Auxiliary Air...
路易士老師始終相信,學習是要在現場才有感染力。小孩子來英久了,也「宅」起來,寧願留在家裏上網,有陽光竟然投訴,說那代表要出去散步。豈有此理,放假惟有「捉」她們外出走走,也學學歷史。 英倫空戰 今次我們是到The Battle of Britain...
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往往受到文學作品左右。看了金庸的《射雕英雄傳》,當然對成吉思汗心懷敬佩,因為我們都是從郭靖(或者叫靖哥哥吧)眼中看他的。英國歷史上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 1483-1485)的形象,則受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理查三世》影響甚深。人們認為此人無惡不作,又是另一個大壞蛋。 都鐸的開創者亨利七世(Henry VII)打敗金雀花王朝(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