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英國歷史,必然要了解各種移民(migrant)怎樣來到這個島嶼。羅馬人是移民,成就了羅馬英國(Roman Britian)。但在5世紀初,羅馬人離開了不列顛,傳統上被稱為「黑暗時代」。但其實在5世紀,盎格魯人(Angles)和撒克遜人(Saxons)從歐洲不同地區(現今的丹麥和德國)移民到不列顛並在那裡定居,建立了各種王國。他們將他們自己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帶到了這個國家。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信仰異教,不奉行基督教。若說那年代「黑暗」,那大概只是因為他們不以基督教為宗吧。但在公元597年,教宗派遣奧古斯丁(Augustine)作為傳教士前往不列顛。他與不列顛最有權勢的國王埃塞爾伯特(King Æthelberht)會面後,埃塞爾伯特也皈依基督教。 由掠奪到定居的維京人 還有不能不說的,當然就是維京人(Vikings)。我們把他們想像成北歐海盜,在長船(longship)穿著盔甲、頭盔上帶有角。不過,真相是他們的頭盔上從未帶有角,也不是所有來到不列顛的維京人都是來搶東西的。的確,最早來到不列顛的維京人是為了尋找寶藏和掠奪,他們襲擊了林迪斯法恩的修道院(Monastery of...

  • 在新校認識了一些牙買加同事,他們講英文有口音,但卻給我一種踏實感,這是大家都是移民的緣故吧。有天在學校的文化日(culture day)看他們介紹自己國家,唱牙買加歌手Bob Marley 的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更感受到他們的節奏和韌性。...

  • 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是遊倫敦必去的景點,也是學習英國歷史的好地方。這裏出名死得人多,而且都是有名人士。單計在綠塔(Tower Green)被處決的七名囚犯中,就有三位英格蘭王后: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第五任妻子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以及只當了九天女王的簡‧格雷女士(Lady...

  • 那次散步由人如潮湧的倫敦塔那邊離開,沿著河岸,走到倫敦大火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 路易士老師真要讚讚自己勤力。別人經過塑像,總是會「掂行掂過」。我則總是會走上前,拿出手機拍一張照。我知道,這又會是一段可以學習的歷史。 有次探朋友經過滑鐵盧車站(London Waterloo Station),人有三急,尋找洗手間期間,發現有一座獻給「疾風世代」的紀念雕塑。「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原來是指1948年至1971年間從大英帝國殖民地加勒比海附近島嶼(主要來自牙買加),移居英國本土的一群人及其後代的稱號。 這座雕像於2022年6月22日(被稱為「疾風日」)在車站主入口後方的大廳揭幕。我們看到一對加勒比男女和一名孩子,穿著他們的“Sunday best”(即最好的服裝),站在多個脹鼓鼓但破損的行李箱上。他們堅定地站在一起,展現他們抵達英國開始新生活時的希望和願望。...

  • 有段日子在英國很迷茫,對去倫敦探索都失去了興趣,只想整天留在家,做一個「隱中」。幸好,天無絕人之路,有朋友說駕車載我到肯特郡(Kent)的查特韋爾莊園(Chartwell House)玩玩。好吧,遊山玩水可是我的興趣啊。查特韋爾莊園是英國著名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和其子妻子克萊門汀(Clementine Ogilvy...

  • 在英國有時在家悶極,真是要靠看電影解悶。竟然又重看了Gary Leonard Oldman飾演邱吉爾的《黑暗對峙》 (Darkest Hour)。劇中的邱吉爾並不是時時刻刻堅定,面對前線報上比利時戰敗的消息,法國即將投降,他似乎無法不與納粹德國進行和談了——這就是他最黑暗的時刻。移居海外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最黑暗時刻,看看電影,知道沒人(包括「偉人」)會一帆風順,惟有找回信念和信心,又向前走。 說回邱吉爾,其實英國的歷史課和在學校極少提到他,也不會以大英雄相稱,也許這是英國的文化特質吧。不過,許多人都認為邱吉爾是最偉大的英國人(The greatest...

  • 想當年,路易士老師教通識時很愛問學生:若你擁有人家沒有的權利,你會有什麼感受? 例如,只有你有權投票,只有你有權當候選人。低班的學生普遍覺得人是平等的,不應有差別。但高班的,長大了,就會點出有些人較有學歷、較有錢,而且他們是男人(不是古代思維,是十多年前的少年真心分享)……所以,他們才有權投票。究竟是長大了變得成熟穩重還是現實世故,的確是一個難以解答的人生難題。但人生而平等不是自古而來,卻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平權,就是一個看到平等的過程。英國的民主路也是如此,由富有的男人到所有男人,由所有男人到富有的女人,再由富有的女人到所有女人……漫漫長路。那麼,英國的女士是如何和何時爭取到民主的? 政治家的計算在1916年至1917年,英國下議院議長詹姆斯‧威廉‧洛瑟(James William Lowther)主持了一場有關選舉改革的會議,該會議建議可給婦女有限的選舉權。洛瑟是保守黨議員,他曾在1913年作出了一項有關婦女選舉權上具爭議性的裁決,宣布女性不能被加入男性選舉權法案,這引起了首相阿斯奎斯特(Herbert Henry Asquith)、一些議員和婦選運動者的極大憤怒。儘管如此,洛瑟在1916至1917年間主持的選舉改革會議,就因公正的處理而備受讚譽。有立場是一回事,如何公正處理一個會議是另一回事。這已失落的精神我們讀歷史時才能重遇。要成功爭取一樣東西,除了要堅持,也要看時勢。1916至1917期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時期男士要去打仗,女士留在國內就多了機會,她們做文員、售貨員,甚至成為「專業人士」,由女性擔任的護士廣受尊重就是最佳例子。但最妙的,根據法例,在大選前12個月內居住在英國的男性才有資格投票,而在海外服役的軍人就失去選舉權了,政治家審時度勢,最終決定將選舉權擴大予所有男性和一些女性。他們的計算是:給支持我政黨的女士投票也對我有利呀!保守黨就認為他們能吸引一些富有的女士支持。 靜待時機1918年,英國國會通過了《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Representation of...

  • 路易士老師在香港已喜歡走路,讓眼睛旅行,在英國也不改這習慣。夏天的英國是最適宜散步了,不冷不熱,漫步街頭,迎接未知的人和事,一樂也。最近就跟朋友在倫敦的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附近走走,在街角看到一個藍色的牌子(稱為blue plaque),寫著「Emmeline Pankhurst 1858 -1928」。路易士老師心頭一震,這個名字可不易讀!港人在英國做老師,往往晚上要查生字讀音,實在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唏噓,但學習了的東西,總是自己的。街角上的藍牌子,旁人或會匆匆走過,我就看得別有滋味,這就是學習的樂趣。原來這位「社運人士」跟她的女兒 Christabel...

  • 你會在今次英國大選投票嗎?路易士老師聽不少移英朋友分享,說有一種感覺,就是有票都不知怎運用。這雖然有點無力,但也是真實的感受,始終我們跟英國的政治和歷史並不真的很親近。缺乏了認識,自由和權利其實也只是一種虛設;但強迫自己立即接軌也太難,惟有細水長流,累積各種知識,慢慢地去建立掌握感吧。 讀歷史的確會加強我們的掌握感。 上星期談到在19世紀英國,因為人們爭取普選權,政府才作出回應,雖有流血和衝突,但到底沒有革命發生。憲章運動雖然失敗了,但1865年又出現了一個來自工人階級、倡導普選的組織「改革聯盟」(The Reform League),她組織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在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和其他城鎮進行示威,爭取男性一人一票的選舉權。   躍入黑暗之中...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