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異地漂泊的這段時間,終於發生了最不想發生的事。嫲嫲病逝,而我卻回不去。因為爸媽都要外出工作,我自小就由嫲嫲照顧,在家中陪伴著我。她特別疼我,雖然我有很多堂兄弟姊妹,但嫲嫲特別的愛錫我,認為我是她最乖最叻的孫女,一直都當我是她的寶貝。但高小之後,我和媽媽搬離走了,與嫲嫲分開住之後,便少了接觸,但我時不時都會找嫲嫲一起吃飯,過時過節探望她,而我仍然是嫲嫲最疼愛的那一個。可是,我離開香港兩年,代表自己兩年都沒有好好陪伴嫲嫲,沒有定時探望嫲嫲,沒有時不時帶嫲嫲飲茶,沒有好好關心嫲嫲的身體情況,沒有好好抱抱嫲嫲,沒有一直在嫲嫲身邊……直到嫲嫲離世,我也不能回去,沒有盡孫女的責任。以前在家,感覺親人都離自己都很近,很容易便可以接觸大家,隨時可以見面及關心,在特別的日子都可以陪伴左右。一再的質疑決定可惜離開後,一切都變得不容易。這段日子,我大部分時間只能透過電話送上關心。幾個月前,我得知嫲嫲的身體變差,但只能以幾通電話去關心她的情況,直到聽到嫲嫲病逝,我真的很難過很難過,再一次質疑自己當初離開香港的決定。自己走了,是不是自私的選擇,是不是沒有盡自己的責任去關心和照顧親人。最難受的是,連嫲嫲的喪禮我都不能出席。不是每個親人都了解我離開香港的真正原因,我也沒有一一去解釋。究竟自己為什麼要面對這麼的處境?我是不是做錯了決定﹖我應不應該回去?如果我這刻回去會面對怎樣的情況?我真的不知道。內心充滿難過和糾結、無奈及傷感。我內心不斷祈求嫲嫲會原諒自己,希望嫲嫲在另一國度可以平安快樂,更希望我所有家人朋友都身體健康,特別是媽媽弟弟都要一直安好。其實我內心很怕很怕,如果,如果將來發生特別狀況,我應該如何抉擇?要不要回去﹖這刻我真的不敢再想,但願大家都平安,一定要平安。我在外面會保重自己,大家都要保重,大家都要好好的,一定要好好的!▌[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中國金融巨頭中植集團不獲中央拯救,被迫向法院申請破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周五公布受理此案;其二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本周二突然宣布辭職,剛開始的三年續任任期,將變成一年的看守過渡,等待校董會另覓人選。 中植集團 中植集團全盛時期曾管理超過1400億美元資產,是中國影子銀行業的巨頭之一。中植去年11月致投資者的公開信指,其負債規模約4200至4600億元人民幣,其資產帳面金額約2000億元人民幣,嚴重資不抵債。投資界一直在觀察,中國政府會否仿效介入海航集團、安邦保險等先例,由中央欽點的機構接管,然後重組其資產,逐步償還債務,避免企業清盤引發連鎖性債務骨牌倒塌,或導致公眾投資者血本無歸。然而,北京此次處理中植資不抵債危機,並沒有按這慣常路徑,而是直接交由法院清算,反映北京處理金融危機的手法,不再是一味包底善後,可以是斬纜割席止損。 當然,中植集團畢竟不是真正的銀行,沒有大量的散客存戶,其金融業務主要是透過集團旗下的持牌信託公司,例如最為人熟知的中融信託,接受富裕階層委託管理資產,類似外國的私人銀行。中植進入破產清盤階段,其客戶注定蒙受巨額財富損失,但涉及人數不會太多,這些苦主有家有業,也未必敢豁出去上訪鳴冤,其對社會穩定的衝擊不會很大,北京高層肯定已對中植的債務摸了底,也評估過清盤對金融市場和社會的影響,才批准北京法院受理清盤。 新遊戲規則 有了中植這個先例,其他受房地產市場崩塌影響陷入資不抵債危機的大型房企,以及向這些房企提供融資的金融企業,就不再是大到不能倒,並非必然獲政府接管打救。金融市場將按照這個新遊戲規則,來評估那些陷入資不抵債危機的企業,還有多少剩餘價值,由於無法預見哪些最終會獲政府出手拯救,保險的做法就是假設它們不被接管,可以像中植那樣走上清盤之途,不少機構將因此陷入信用危機。...

  • 先給大家猜個謎︰ All boy should come home,...

  • 剛參加由英國家庭治療學會舉辦的座談會,來自英國不同地方的治療師聚集一起,雖然是網上會議,大家也很期待這次的活動。講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治療師,他更邀請了一位過往曾接受治療的「病人」分享她的經歷。這位「病人」曾經是精神科醫院的常客,父母間的衝突矛盾,加上成長及生活的壓力,她被診斷為思覺失調,最後被送進精神科醫院,住院長達4年。家庭治療師的角色她從容不迫地訴說自己的故事,怎樣在治療團隊的協助下漸漸康復,跟父母調整關係,成功地離開醫院,現在更可公開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能讓在同一處境的年青人及他們的家庭,明白只要不放棄,便會有機會改變,活得更好。有治療師問,公開自己的故事,不怕為自己及家人帶來壓力嗎?她答道:「最初確實擔心,而且很多的批評也指向我的父母,但我希望我的經歷,讓那些批評我及我父母的人,可以從一個新角度去了解精神健康及家庭關係。批評別人往往是一件容易不過的事,我接受我整個家庭也有問題,這問題反映在我的情緒病上,但在治療過程,我看到的是我們一家人關係的改變,學懂了諒解及互相尊重。」英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院,團隊的成員包括精神科醫生、護士、家庭治療師、心理學家、社工、營養師、老師及職業治療師。 治療團隊每星期會一起見住院病人,因應他的情況而調整治療方向。家庭治療師是團隊的一份子,究竟甚麼是家庭治療呢? 家庭治療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療法,以人際關係去了解及處理個人問題的一種系統思維(systemic thinking)。住院的病人,他的病其實不只是他個人內在的問題,我們是活在一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會, 孩子跟父母的關係更是孩子成長重要的關鍵,英國在處理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特別著重病人與家庭關係矛盾的處理。而家庭治療正正就是處理這個個人問題的所在系統。倫敦街頭收禮物治療師在個案完結後,通常很少有機會知道個案家庭的最新情況,如果得知他們活得好,確是治療師的最好禮物。一天在倫敦街頭,人潮中突然看到一張看似熟悉的臉孔迎面走來,我很自然地微微點頭便低頭離開,怕我們在治療室以外的地方相遇,會為她帶來不便。但她卻主動走來拍拍我說:「你好嗎?想像不到我會在這裡見到你。」Karen 一家是我10年前在香港處理過的個案家庭。 我們互相問候,然後她說:「這10年間我改變了很多,謝謝你的同行,在治療過程中讓我及丈夫慢慢開竅,現在我們一家生活愉快。雖然生活上還是有很多挑戰,但這次移民帶來的改變,我們有信心過渡。...

  • (注:文章最初寫於 2015 年,是我跟舊同學之間的通訊,後來覺得有些意義,便整理成較完整的文章,並在 2016 年 3...

  • ▌作者簡介半職爸爸,業餘畫畫:喺香港當下,用漫畫記錄畀小朋友的說話。

  • 《相印集》之前刊出了十輯墓園系列。十九世紀歐洲墳場是埋葬平民百姓,主教、神父或帝王將相則長眠於大教堂。 大教堂(Cathedral)是歐洲基督宗教的最要建築,多是教區大主教所在之地方。大教堂的建築時間,往往需時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長久以來,這標誌著那個城市的宗教輝煌成就,為其主要地標。基督宗教全盛時代,大教堂的崇拜儀式是每個基督教徒盼望參與其中,是以大教堂可容納上千以上的教徒。 惟基督宗教經過上兩個世紀的世俗化過程,昔日全盛時期已成過去。現代歐洲大城市的大教堂,已變成旅遊景點! 我想在《相印集》跟各讀者分享我到過的大教堂種種不同景象。首先從我現在身在英國聖奧爾本斯大教堂説起。聖奧爾本斯(Saint Alban)是英國第一個基督教殉道者,於公元4世紀為羅馬統治者所殺害,信徒於793年在此地建立教堂以紀念他。教堂自此輾轉發展一千多年,1877年成為大教堂。 大教堂的建築形式不是英國十一世紀以降最重要的歌德式(Gothic)建築,而是羅馬式(Romanesque)和後歌德式(late...

  • 第十二封信 12.1 明慧, 抱歉沒有和你通信差不多兩個月,想你一切安好。2023年最後兩個月到了不少地方旅遊,增加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見聞,對中歐、埃及與土耳其文化和藝術認識加深。 十二月中深夜由埃及旅遊回來。從金字塔、神廟、王帝谷到沙漠,給我從未有過的經驗。一方面讚嘆和敬佩四千多年前古埃及的文化成就,但這些偉大建築和藝術只是為了歌頌法老王和貴族的豐功偉績,無視無數人民的苦難和勞役!同時看到現今埃及的落後和貧困,交通的混亂難以想像!所有地方都要求小費!開羅和其他城市隨處可見爛尾樓,沿途有不少警察關卡。導遊跟我們説,2011年的和平革命雖然推翻了當時的總統...

  • 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是我極希望參觀的一個地方。在倫敦Lambeth的博物館現址,前身是一所醫院。1936年起用以收藏和展示戰爭物事,或許,意義上也儼如一個治療之所 —— 回顧一戰以來戰爭的旅程,細味瓦礫血肉之下人的恐懼、變通和淚水。 帝國戰爭博物館...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