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試想像:你抵達機場入境櫃位,遞出護照,以為順順利利,但一切突然變調。五小時後,你被遣返回國,沒有人告訴你發生甚麼事。這並不是虛構劇情,而是真實發生在英國國會議員賀候絲(Wera Hobhouse)身上的經歷。今年四月,她前往香港探望兒子與初生孫兒,卻遭拒絕入境。 在本集「Let's Talk」,賀候絲與我們深入對談,分享這次事件如何鞏固了她對香港局勢的看法,以及她作為國會議員為何堅持發聲。她同時指出,中英關係必須劃出清晰的紅線,不能再模糊妥協。...

  • Laura Adams 是溫哥華蘭加拉學院的心理學老師,也是我多年後重返學堂第一課的講師。記得自己當日有點小興奮,也有點小忐忑——大講堂滿溢青春氣息,有人願意跟超齡同學一起做功課嗎?開講了,Laura 請大家用手機來個不記名調查,有些問題直接,譬如你的母語是英語嗎?有些好玩,像是你會叫汽水做pop、soda、soft drink 還是 coke?實時結果顯示,同學都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時代。Laura興致勃勃地說,真高興有這樣豐富的組合,「而且悄悄告訴你們,我遇過的成年學生都認真學習,是頂好的合作夥伴。」超齡同學獲得打氣了。...

  • 收看節目 🎭 曾登上紅館舞台的 Yoyo,移居英國進修戲劇,創作獨腳戲。看似努力不懈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自我懷疑與對肯定的渴望。 🎭...

  • 收看節目 原本只打算陪女兒在英國安頓生活的 Edward 和 Cats,最終卻走上了「被移民」的旅程。無計劃、無心理準備的一家四口,硬著頭皮重新開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在英國組了一隊「家庭Band」,四人一齊唱歌、演奏,還不時在港人活動中表演,將音樂連結香港與英國的社群。...

  • 我在「溫哥華街坊會」的行山活動上認識Bhavik。參與者多是幾年間落腳溫哥華的香港人,大夥兒在Seymour山上拉成長長的隊伍。那些話語碎片散落山頭,旋律高低起伏,節奏緊促跳躍;都是流落異鄉的港式廣東話。印裔的Bhavik加入了這幅豐富的聲音畫布。 「我之前唔係咁鍾意學語言,但係宜家唔單只想練好廣東話,仲好鍾意講。佢嘅聲音好好玩,好explosive(爆炸性),其他語言冇咁特別。」Bhavik的廣東話說得慢但清晰,除了夾雜了幾個零星的錯調外,稱得上道地。他在溫哥華出生,是移民第二代,平日在家用英文和印度母語Gujarati夾雜着溝通,原本沒打算學第三種語言,沒想到2018年加入一間香港人開的電子公司半工讀,天天被新語言轟炸,從此打開了廣東話耳朵。他突然發現,自己已在不知不覺間撿到幾個單字,像是「一二三」和「呢度、嗰度」。他自忖如果用心學、趁機學,應該會學得快,於是報讀廣東話小組,一學就是兩年,愈學愈喜歡,「譬如我都幾鍾意成語,好多時會講『言出必行』,我又鍾意講『落狗屎』,因為溫哥華冬天成日落雨,好有feel。」 有趣是,Bhavik說不同語言時,自我感覺會產生微妙變化——說廣東話時直腸直肚,「有嗰句講嗰句」;說英文時禮貌周周,從不爆粗;Gujarati介乎兩者之間,也是親人間獨特的話語。Gujarati是印度廿二種官方語言之一,在溫哥華說的人少,Bhavik只在家裡說,所以說不流利。對他來說,最能表達心意的不是母語,而是英文;但他視英文為溝通工具,沒建立起情感結連。Bhavik真正放在心上的,是廣東話,「將廣東話學到呢個程度,係我其中一個好大嘅achievement(成就),我用好多力氣去維護佢,想要投入呢種語言嘅生活。我唔想退步,所以同人傾偈好重要。」...

  • 收看節目 8964 三十六周年,流散的港人以不同形式悼念。昔日佈滿燭光和人群的維園,如今變成家鄉市集。在這個禁聲的時代,那動人的時光,只能靠相片和故事來回憶。 ...

  • 收看節目 Kana 於2022年移居英國,並在去年年底經朋友介紹,前往南極郵輪工作,成為一名極地探險導遊及翻譯員。 「我覺得香港有七百萬人,能夠踏足南極的人已經不多,更何況是在那裡工作,所以我一直覺得很榮幸能以香港人的身份代表參與其中。」她初次體驗後便深深著迷。雖然明白極地工作未必穩定,但在慎重考慮後,Kana 決定放棄原本穩定的全職工作,在伴侶的支持下,毅然投身極地導遊的行列,全心投入這份獨特而充滿挑戰的工作。...

  • ▌ 綠豆獻新猷 : 異鄉 ‧ 人物誌 無論散落在那裡,我們也希望看見彼此。說故事便是起始......我們邀得心思慎密、善寫人物專訪的記者蘇美智,透過細膩溫柔的筆觸,訴說一個又一個加拿大在地人的故事。...

  • 收看節目 四位 20 未出頭嘅「絲打」,應邀參加《綠豆》「Bean青」計劃深造班,佢哋自己度橋、拍攝、剪接,一手一腳完成佢哋人生嘅第一個綜藝節目。 究竟喺呢四位GenZ...

  • 收看節目 黃雋(Jimmy)在港任職舞蹈員超過10年,疫情期間表演工作停擺之際,果斷嘗試一門全新技藝 – 空中藝術,苦練這門馬戲雜技後,Jimmy兩年前決定移民倫敦追尋馬戲夢,更成功登上英國選秀節目《全英一叮》舞台,以香港人身分向世界展示他的毅力。 「我唔想喺度等一個機會出現,我想去一個地方係已經有呢個機會」Jimmy從小喜歡表演,儘管大學畢業後在香港加入表演行業,一帆風順之際,他卻覺得難以再有突破,更一度因現實考量而計劃轉行,找一份更實際的工作。但一場疫情讓Jimmy反思自我,不甘在香港受制於世俗框架,只做「一粒棋」難被看見。年近40的他未受年齡限制,抱着「人一世物一世」的精神勇闖倫敦馬戲行業,希望在馬戲界中佔一席位,在世界舞台上獨當一面。...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