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幾時回》- 象牙塔學術世界(下)

第七封信 7.2

明慧,

中文大學變成為政權服務的知識工廠,我們為此而感到悲傷和難過。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21世紀的大學,不只是中文大學,差不多全世界的大學,根本上已經是學術產業和知識工廠?我之前所談到的大學之道,其實已經是過去的理想,現今並不重要。所有強調學術自主自由,追求真理的想法是不實際的。

現代研究型大學再不是如中世紀時的大學,少數精英教授和學生聚集學習和研究的地方,不是傳統中國書院私塾的規模,而是龐大的機構,由數以十計的學院和學系組成,設置學科以千計,學生成千上萬,教授和行政人員有數百位以上。這巨大組織經費來自政府,或由私人基金或捐贈而運作,是政治經濟的學術投資!這裡不是象牙塔,可以無憂無慮教學和研究學問,大學要向社會負責。教授和學生除了學術世界之外,仍有政治經濟環境去面對。

落實大學校訓?

當然,重要大學的校訓都是宏大的理念:中文大學「博文約禮」、香港大學「明徳格物」、哈佛大學「真理」以及耶魯大學「光與真理」等,所有大學都以「真善美」為目的和理想!沒有人會否認這些崇高的價值,但實際上,除了將這些字句刻在每間大學的校徽上,這些理念如何落實在大學課堂、研究所和實驗室中?大學行政人員、教授和學生真的相信和理解「真善美」?沒有入職教授或新同學需要考核對大學校訓的理解。

現代大學教授是專業人士和大學僱員,教學和研究是一份職業;學生是付錢來學習知識,得到學位而謀生;行政人員是「官吏」,負責「學術活動」的安排與運作。大學的任務是傳遞和創造知識,最終目的是訓練人材以供社會的需要:醫療、法律、工程、建築等等行業需要大學的培育,才有資格成為專業人員,服務社會。有實用價值的知識才重要,理想只是空談。一切研究和學科更在乎有多少效益。

這就是「學術產業」,現代大學也像上市公司一樣,重視業績和競爭。大學排行榜便成為大學價值標準,全世界有大概25000所大學,中大能夠排名在世界一百大內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還埋怨什麼!學術自主和自由不重要,大學排名、研究成果,和對政權的貢獻更有價值!教授們的業績在於研究成果發表在那些著名國際期刊,以及得了多少國際專業獎項、頂級大學要看有多少位諾貝爾獎得主任教和研究、大學畢業生在那些跨國公司任職和年薪多少決定這學科的價值。量度大學便根據名與利來確定其意義,談大學之道便是多餘之事!

已逝去的傳統

我們還有什麼可說?批評人文學科沒有價值和浪費公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全世界大學重理輕文,重實踐輕理論是常規。的確,在大學唸哲學和文學有什麼用處?社會需要醫生、工程師、會計師遠遠超過唸人文學科的畢業生!

明慧,寫到這裡,實在有點沮喪!大半生在大學度過,最後發覺我所相信的哲學和通識教育理念,對當前的大學政治環境沒有多大意義。哲學和通識教育在大學裡是可有可無的學科!我們的存在全因為一種已逝去的傳統:談人生價值、為人之學、反省批判、挑戰對話等等理想,儘管沒有人正面反對,但對現代大學本身沒有關係。

當然我們再可以引用蔡元培談大學的意義:「諸君須知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這些説話已是空谷足音。

或者再看牟宗三先生的話:「中國從古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試問今日之大學教育,有哪一門是『明明德』?今日之學校教育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卻並無『明明德』之學問。『明明德』的學問才是真正『生命』的學問。」

大學理應如此?真正「生命」的學問在現今大學是沒有意義。大學仍然是「升官發財之階梯」。

緬懷過去是沒有用的。不能只為逝去的中大、淪落的香港悲哀憤慨,我們更要反省所處的世代,能否重新肯定大學的價值,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堅持大學不應只是經濟產業和政治機構,人文學科對生命仍有正面意義,因為人不止是吃喝玩樂、高薪厚職的追隨者,而有更深層的要求。

明慧,我們仍要探討下去。下一封信讓我談談生死愛欲的問題。

凌漸

2023年秋

▌[鏡遊集]作者簡介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