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墓園學歷史

來英國一直想一探馬克思的墓。在哪裏?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但在異地要找人陪去「掃墓」,很艱難,終於一個人去了。幸好那是一個大熱好天,一點陰森的感覺也沒有。
到墓園學歷史一直是本人的興趣。當年也有帶學生去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尋找蔡元培之墓,不但想發思古之幽情,更想跟學生「親身」感受這位北大校長那「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
一級登錄建築
先介紹一下海格特公墓,因為它本身就是歷史。「Highgate」這個地名可追溯至中世紀,當時在此設立了一座收費關卡,用以向自北方進入倫敦的人徵收通行費。這座公墓部分原本建於威廉‧亞司特(William Ashurst)的莊園之上,他曾於 1693 年擔任倫敦市長兼國會議員。亞司特去世後,莊園一度改為男校,最終於 1832 年成為教會用地。1836 年,因建築師兼企業家史提芬‧基亞里(Stephan Geary)創立了倫敦公墓公司(London Cemetery Company),興建了海格特公墓。
維多利亞時代對死亡與葬禮安排華麗講究,海格特公墓的「豪華」成了眾多富裕維多利亞人的長眠之地。我們不難發現墳墓與陵寢多採用當時流行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園區內保留了亞司特莊園原有的許多樹木,氣派不凡。維多利亞時代對死亡持浪漫態度,使這裡出現了迷宮般的埃及風墓室。
設計師基亞里本人,也死於倫敦霍亂疫情,並葬於海格特公墓。他的墓碑被列為英國二級登錄建築(Grade II),而整個海格特公墓則被列為一級登錄建築(Grade I)。
死亡的林蔭大道
這片「死亡的林蔭大道」安葬了詩人、畫家、貴族與平民。至少有 850 位名人長眠於此,其中包括 18 位皇家藝術院院士、6 位倫敦市長及 48 位皇家學會院士。而最著名的亡者,或許就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東區公墓(於 1850 年代擴建)安葬了許多英國及外國的知名人士,包括小說家德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而馬克思的紀念碑則在其所在的林蔭大道中極為醒目。距馬克思不遠處,則安葬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創始人、提出「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概念的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馬克思在1883年去世時,原葬在公墓的一處較不起眼的墓地,但1954年時遷葬到一個顯眼的位置,並建立了現今可見的大型雕像與紀念碑,上面刻有《共產黨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地上放滿了鮮花,也有各國硬幣(是因為馬克思研究資本嗎?)墳前有人放下紙條留言,還有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照片,如何解讀,也真難有確鑿的見解。朋友問︰馬克思的老友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呢?答案是︰「不在這裏」。原來恩格斯火化後,骨灰依照他生前的遺願,灑落在伊斯特本(Eastbourne)附近的比奇黑德懸崖——好像比較瀟瀟。
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
在墓園西區我則為了尋找米高‧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的墓花了一些力氣。他被譽為電磁學與電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如此顯赫人物,卻沒有像馬克思有那樣巨大的紀念碑,查查資料,才知他曾婉拒英國政府授予的爵位與安葬於西敏寺的榮譽。如今墓碑都是寂寞地依在墓園圍牆邊,「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我慶幸自己終能找到他。
不過也有一些「漏網之魚」。例如,我始終沒能找到小說家佐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墓。她本名瑪麗‧安妮‧伊萬斯(Mary Ann Evans),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以《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最為人熟知。但卻意外發現了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母親的墓。
我不怪自己認識不了這麼多名字,因為生有涯,何況已死去的人何其多?遊墓園就像人生,敬畏,但不要太緊張。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