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63|施政報告再谷「北都」「拆牆鬆綁」綠燈全開|「高官問責制」仍然存在?|美總統訪英不足48小時

施政報告再谷「北都」「拆牆鬆綁」綠燈全開

特首李家超在最新《施政報告》中宣布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形容為經濟「新引擎」,並以專屬法例賦權,簡化程序、改動土地規模,並設「專項撥款渠道」。招標方式將由「價高者得」轉為「產業綁定」,並引入直接批地、分階段補地價等措施,另會推出優惠政策包,吸引高增值產業落戶。報告提出參考內地「1.5級開發」概念,以低密度設施先行「預熱」地區。

決策架構亦提升,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由財政司長、政務司長及財政副司長分別領導,爭取明年有初步進展。李家超強調三年已鋪墊,現時進入加速期,否認「特區中的特區」之說,稱會分工避免權力過度集中。

樓市方面,業界建議如「購房資金通」、放寬印花稅門檻及重推租置計劃均未獲採納,僅把投資移民的物業門檻降至三千萬元。政府亦提出 11 項支援中小企措施,包括延長「融資擔保計劃」、減收水費排污費、預留三百億元加大工程開支等。學者認為除北都外,政策欠新意,經濟仍依靠出口與發債支撐,私人投資及消費復甦乏力,明年形勢或更嚴峻。

「責任制」又加一重 公務員勢成問責目標?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增設「部門首長責任制」,除政治問責外,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體系的行政問責。新機制下,部門若出現嚴重或系統性問題,將由獨立於政府的「公務員敍用委員會」調查小組負責,最嚴重可勒令首長退休或革職,結果不一定公開。李強調此舉是制度化、系統化,讓責任更清晰,避免推卸。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隨即會見團體並致函全體同僚,重申要「做實事、做成事」,全力支持特首。制度背景包括今年先後爆發的皇后山食水含瀝青及物流署冒牌樽裝水採購風波,皆引起社會質疑官員問責不足。財庫局局長許正宇證實,物流署署長陳嘉信已停任,被視為新制的首宗案例。

過去重大事故如南丫島海難,可由獨立調查委員會或立法會專責委員會公開調查結果。相比之下,新制度或不公開調查,惹來「高官卸責」疑慮。李家超強調,若有人因此擔心而選擇離開,「便無資格做部門首長」。學者劉兆佳則認為新制有助政治任命官員更好駕馭公務員,確保施政貫徹。

特朗普訪英獲款待 科企進駐關稅未解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到英國進行國是訪問,17日獲英王查理三世於溫莎堡以黃金馬車、檢閱儀仗隊及高規格國宴款待,場面盛大,突顯皇室軟實力。訪問期間,英美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涉及1500億鎊投資,料創造1.5萬職位。黑石、輝達、微軟、Google及OpenAI等美企巨頭承諾在英國大規模投資,推動人工智能及量子電腦發展,其中微軟承諾300億鎊、輝達部署12萬枚AI晶片,Google再投資50億鎊。英美亦合作推動核能,興建小型反應堆,並在加密貨幣領域加強合作。

不過,首相施紀賢近期內憂不斷,副首相韋雅蘭因逃稅下台、駐美大使文德森涉與愛潑斯坦往來被辭退,顧問因失言辭職,內閣士氣受挫。經濟上,七月錄零增長,通脹3.8%,食品價格高企,OBR或下調增長預測,財相李韻晴將面臨加稅壓力,施紀賢民望低迷,傳媒形容首相地位岌岌可危。

外界雖視美國投資為利好,但前副首相克萊格批評英國依賴美國如自毀長城。特朗普此行未能爭取鋼鋁關稅下調,雙方亦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有分歧。倫敦及溫莎爆發反特朗普示威,有人因投影其與愛潑斯坦合照被捕。倫敦市長簡世德撰文指,英國應維持美英關係,但亦要敢於批評特朗普分化社會、違背西方價值。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

  • EP 01|香港演變:林鄭治下的五年回顧|英國突發:黨員倒戈,首相約翰遜 Boris Johnson 下台

  • EP 02 |香港推「安心出行」實名制,你受影響了嗎?

  • EP 03 |元朗 721 事件三周年涉事人:原告反轉成被告,警官多升遷|兩邊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