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英格蘭歷史

歷史不是科學,不可能全然客觀,但我們可以了解和投入各種觀點,力求看得全面一點。

但我想,十個有九個移英港人都會以英格蘭做本位。雖然,移英港人仍在尋求一個正式的公民身份,不能理直氣壯稱自己是英國人。而且英國包括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和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我們會用那構成國去理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歷史呢?

不過,自幼看足球,對英格蘭的比賽都格外投入,奧雲、碧咸、簡尼好像我們老友記。然而蘇格蘭呢?會否感覺陌生和遙遠,較難從他們的角度看問題?

當然,來到此地,認識多了蘇格蘭人,他們或會在英格蘭生活,但他們大多會強調英格蘭跟蘇格蘭是不同的。蘇格蘭人有自己的語言,包括蘇格蘭語(Lowland Scots)和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他們也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當然,說什麼「民族性」是比較危險,但我們往往感到蘇格蘭人的強悍和直率。我有鄰居是蘇格蘭人,七十多歲,拿著拐杖都要落田,還能駕車七小時(不過可能英格蘭人或者香港人都能做到吧!)。

蘇格蘭人看英國歷史

我們常說讀英史,但若用蘇格蘭人看英國歷史,又會有什麼發現?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英國之所以由四個獨特的國家組成——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與威爾斯——是因為這些地區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文化與政治傳統所構成。把英國想像成一個一直是大一統國家是錯誤的。當然,羅馬的征服為部分地區帶來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這種制度在英格蘭日後得以復興,並被視為一種「統一」的先例。但對蘇格蘭而言,羅馬人作為外來侵略者,其威脅反而促使當地部族之間逐步凝聚,共同對抗外敵,進而推動了部落向「蘇格蘭」作為統一政體的轉變。

另一方面,傳統的英國史觀往往將英格蘭的征服行動描述為推動「統一」或「穩定」不列顛地區的正當過程,但從蘇格蘭的觀點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殖民式的擴張與文化侵略。英格蘭多次對蘇格蘭發動戰爭(如愛德華一世的入侵),在蘇格蘭歷史記憶中,這些事件被視為英格蘭霸權主義與早期帝國野心的具體展現。

在過去的一千兩百年歷史中,蘇格蘭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獨立且可辨識的王國,其行政制度也依據自身需求逐步發展而成。然而,蘇格蘭的制度常被認為不如英格蘭發達,部分原因在於行政事務長期由地方層級負責,導致中央政治與國家治理機構的發展相對有限。十三世紀後期,蘇格蘭幾乎停止發展軍事能力——這在當時是極其不利的決定。

相比之下,英格蘭政府體系之所以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與其頻繁的軍事行動有關,戰爭需求促進了中央集權與制度建設。蘇格蘭則因缺乏這樣的軍事壓力,使得如國會這類的國家機構雖然規模有限、功能不如英格蘭完整,卻仍足以應付本國的實際需要。簡單來說,英格蘭比蘇格蘭先進的印象,其實源於英格蘭軍事和帝國擴張的後果。

英格蘭歷史常以1707年聯合法案作為「大英帝國誕生」的重要里程碑。但從許多蘇格蘭人的觀點來看,這只是貴族在英格蘭金錢與壓力下出賣國家利益,背叛了人民。這是因為蘇格蘭當時民眾普遍反對聯合,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甚至形容蘇格蘭是「被出賣的國家」。彭斯另一首著名的歌亦批評那些投票支持聯合的蘇格蘭人是「一群國家中的無賴」。

蘇格蘭的獨立

在英格蘭,王室往往被當作國家穩定與傳統的象徵。在蘇格蘭,尤其在親共和派與民族主義者眼中,王室更多是一個歷史的「外來權威」,缺乏情感連結。很多蘇格蘭人仍懷念布魯斯王(Robert the Bruce)、瑪麗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等「自己的王」。

「布魯斯王」就是羅伯特一世(Robert I of Scotland)。他是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國王,於14世紀初領導蘇格蘭對抗英格蘭的統治。

1297年,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和安德魯‧莫瑞(Andrew Moray)發動起義,在史特靈橋戰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大敗英軍。雖然1298年英軍在福爾柯克(Battle of Falkirk)擊敗華萊士,但戰爭未終止。後來由羅伯特一世繼起,最終在1314年班諾克本戰役(Battle of Bannockburn)擊潰英軍,為蘇格蘭贏得決定性勝利。

其後的《阿布羅斯宣言》(Declaration of Arbroath)是蘇格蘭於1320年向教皇若望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發出的政治聲明,被廣泛認為是蘇格蘭民族主義和獨立精神的象徵。這份文件是由蘇格蘭貴族和教士撰寫,旨在向教廷表明蘇格蘭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拒絕英格蘭的統治權,並支持當時的國王羅伯特一世的正當性,其中一段這樣寫道︰

只要我們中還有一百人存活,

我們就絕不會屈服於英格蘭人的統治。

因為我們奮戰,並非為了榮耀、財富或尊榮,

而是為了自由——這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會在有生之年放棄的東西。

——《阿布羅斯宣言》

“As long as a hundred of us remain alive,

never will we on any conditions be subjected to the lordship of the English.

It is in truth not for glory, nor riches, nor honours that we are fighting,

but for freedom alone, which no honest man gives up but with life itself”.

The Declaration of Arbroath

在帝國擴張的份兒

當然蘇英也有「合」的時刻。蘇格蘭在英國帝國的擴張中有參與,不少蘇格蘭人是殖民地軍官、商人、學者;蘇格蘭士兵在英國軍隊中占有很大比例,參與了英國帝國的多場戰爭和殖民擴張。著名的「蘇格蘭高地兵團」(Highland Regiments)多次參加殖民地的戰役,例如印度、加拿大和非洲的征戰。格拉斯哥在18世紀成為蘇格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很多蘇格蘭商人參與了三角貿易(包括奴隸貿易)、加勒比海的甘蔗種植和其他殖民地產品的貿易。

蘇英的糾結相當複雜,希望有機會能到蘇格蘭走走,身心都能試試用蘇格蘭角度看問題。

( 圖 : 羅伯特一世在蘇格蘭史特靈城堡的雕像 )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