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要當Jimmy O Yang

原自香港的美國諧星 Jimmy O Yang 日前回港並在紅磡體育館表演多場棟篤笑,風頭一時無兩,有評論稱之為移民美國後的「衣錦還鄉」。與此同時,其移民和港人身份也引發了不少議論:他說的段子和香港本土文化有多大的距離?他還算不算是香港人?這些問題並不獨特,每一位移民第二代都要面對。風潮面前,各地港人移民也不妨趁機提早思考:如果你的孩子要當Jimmy O Yang,你會怎麼想?
處於夾縫中的成長
Jimmy O Yang 原名歐陽萬成,生於一個上海移民香港的家庭,十三歲的時候隨父母移民到美國洛杉磯。於這年齡成為移民,一方面擁有移民前的清晰記憶,另一方面自我認同尚未成型。僅僅是這一點,已注定身份認同會很不一樣。
聽過很多這一波的港人移民自稱「離開香港才能做真正的香港人」,先別討論這句說話本身可延伸出的各種問題,說這句話的港人移民必須正視他們的這種想法很大可能只會限於自己這一代,畢竟他們的子女有另一場仗要打:處於夾縫中的成長。
有些港人移民和當地社會的交往有限,拿著把香港房子賣掉後的資本已足以在外地過半退休生活,可以相對抽離看待當地社會各種矛盾和衝突;移民第二代則沒有這樣的空間,因為就在他們最需要自我認同的成長時期,便要在學校和社會面對各種不安。對於他們來說,歧視並非社交媒體留言區的吵架題目,而是每天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困惑和挑戰;希望被接納,卻不停被告知原來自己在何處都不被看待成自己人。
Jimmy O Yang 很多段子都是圍繞美國亞裔身份的自嘲,例如說自己在大學主修經濟學是要用最懶的方式滿足父母的期望,不過最後還是不聽話選擇當喜劇演員;又例如當他終於成為美國公民之後,身份尷尬沒有因此而如魔術般消失,大家還是首先把他看成是亞裔而不是美國人。他其中一個最引人發笑和深思的段子,是提到他成名後常常在美國遇到路人和他說「感謝你代表亞裔」,一方面讓他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卻又不是味兒。畢竟,只有不被見到的人才需要被代表;「如果有人和我說他代表白人,我會立即趕緊離開,永不回頭」,他這樣說。
誰是港人?
好不容易在美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回到香港卻又隨即受到另一波的懷疑。首先是他在社交平台上載跟成龍合照及稱呼對方為「My hero」,隨即被港人視為是完全不貼地的表現;畢竟喜歡成龍還是討厭成龍大概就是你是外地人還是香港本地人的最明確指標。及後他在上海拍片大讚城市發展建築光鮮亮麗,內容亦與某些賺人民幣的親中網紅幾無分別。但回頭想想,他成長於九十年代的香港,他的文化定錨無可避免會停留在九十年代(於是在紅館表演時也要找李克勤來唱《紅日》);自他二零零零年離港後,香港人廿多年來所經歷的各種爭扎或苦難,抱歉說一句,外人看來統統與他無關。
也有一些香港人很寬容,仍然願意接受 Jimmy O Yang 為香港人的一份子,覺得不應該對港人身份過於設限。對此,我很懷疑他得到的寬容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想想在紅館為他暖場的香港土產棟篤笑藝人 Vivek Mahbubani ,他的表演內容亦是各種文化尷尬與歧視:「在香港做印度人好慘,我哋唔係鬼佬,鬼佬係白人,可以教英文,幾威呀,我哋教英文,冇人信」(註一);是的,雖然他以在香港土生土長為榮,但他所來自的南亞族群有沒有被香港主流社會接納呢?我猜阿V也心中有數。如是者,看見阿V因為Jimmy踏上紅館,有時也不得不面對港人身份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正正就是港人對「誰是港人」的界線從來都有如磁浮龍門一般的多種標準。
或者再過二十年,香港本土又再經歷了一系列的爭扎、苦難或榮耀;同時這一波港人移民在海外所生的子女長大成年,他們對這二十年的香港一無所知,拿著外國護照回來到港大當交換生去蘭桂坊,又或成為中環expat尋找大灣區商機。世界走了一個圈,不知道到時在香港的香港人又會如何看待他們呢?
註一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Y6KBvShX/?mibextid=wwXIfr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