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初次跟小善見面,是她準備回去原生地 —— 韓國。大學畢業後她在家鄉工作幾年,偶然機會下找到來英工作的機會,便與丈夫和孩子離開家鄉到英國去。最初很理想地,她先好好工作,丈夫在家帶小孩。但隨著孩子長大及經濟有壓力,一個人的收入應付不了一家的生活開支,丈夫開始嘗試找工作,惟找了兩年也無果。最後,一家人決定離開英國,回到韓國生活。

小善坦言:「我不想離開,我在這裡的生活很好,同事相處融洽,亦有朋友的支持。 如果丈夫找到工作便不用離開,很可惜。」帶著不捨的心情,一家終於離開英國,回到出生地。

小善當時認為:「韓國是我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而且有父母的幫忙,相信問題應該不大。在回去前,我已找到工作,雖然比現在的工作崗位低一點,但從頭開始也算不錯了;丈夫還沒有找到工作,但相信沒有了語言的障礙,應該容易得多。」

不被當作韓國人

就這樣,小善與丈夫和孩子回國了。過了大約半年,小善在網上再次跟我見面。

鏡頭面前,她好像消瘦了一點,她沮喪的說:「沒有想到,搬回自己的原生地是這樣的一個大挑戰。 我只是走了4年,一切卻像已經改變了,包括我跟父母及朋友的關係。」我看到的小善,像是經歷了很多很多,跟我的見面,實是給她機會,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反思現在的狀態。

她說:「我有一種很強烈的孤獨感,回到自己的原生地,我卻感到無比的孤單。父母願意幫忙照顧孩子,但他們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要他們幫忙,也不好意思要他們跟我的想法去做,但看見他們批評孩子,作為媽媽便很心痛;轉過臉來看到丈夫裝作若無其事,還加入一起批評孩子。我在想這是我有問題嗎?還是我已忘記怎樣做一個韓國人。」

為了自由而離開韓國,現在為了生活又回到起點,小善一直以為跟丈夫有共同目標一起打拼。但這幾年在英國的生活,也讓她看到大家愈走愈遠,甚至從生活要求以至對孩子的管教也開始有分岐。 現在回到家鄉,以為是一個新開始,但這個開始卻不太如意。

小善說:「我以為工作上不會有太大問題。但發覺我走了的幾年,工作環境變化很大,我在國外的經驗,他們不當是一回事,我的工作經驗豐富,原來回到家鄉卻變成異類,他們不把我當作本鄉人,這種被排斥的感覺,也讓我莫名的孤單。」

重新移民的適應

這是文化差異嗎?還是幾年過去,環境與人事已經不一樣。是環境改變了或是小善成長了?她的身份 (identity)也不再單純是一個韓國人,她是否接受自己是小眾?就算在這裡出生及成長,但過去幾年的經歷,視野廣闊了,但同時卻讓她跟本地人距離拉遠,孤單感覺也隨著身份的改變而來。

至於朋友,小善再說:「跟朋友見面,她們也是認識多年的朋友了,她們看見孩子時時發問,便覺得孩子在駁嘴,擔心孩子的成長。我開始懷疑自己,明明孩子在英國沒有這些問題,是否我不懂管教孩子?孩子無形中也成了有問題的孩子。我真的不知那裡出錯。」

小善看似事事不順利,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在家鄉生活。她的掙扎也像很多移民他鄉的人一樣,只是她今次是回到本鄉生活,以為是自己熟悉的環境和文化,但沒有想到在這幾年間,她自己也成長了很多,而且也被生活環境所影響。

人是隨著環境而改變,如果能融入當地生活,這種歸屬感會讓你很自然的成為其中一份子。小善在英國找到了這安穩的感覺,但反而在自己家鄉卻還沒找到。如果從重新適應新生活的角度來看,小善所經驗的是一個過渡期,就等同重新適應一個新地方,重新建立跟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慢慢地就會再次融入現在的環境及生活。

最重要是不要放棄尋找生活的理想,不要放棄尋覓同路人,不要讓自己忘記過往美好的時光,更不要讓自己沉醉於過往或想像未來,而忘記活在當下的力量。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