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人物到小人物——里克曼沃斯半日遊(下)

初讀英國歷史,無可避免地會由帝王將相入手,就像我們讀中史都會把皇帝研究一番,因他們是最有影響力之人也。但慢慢就期待有如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婦人王氏之死》這種「庶民史」的研讀。史景遷透過一個普通婦人的命運,展現出康熙時代的社會結構、法律制度與人倫關係。

英國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從亨利八世的改革、伊利沙伯一世的黃金時代,到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這些「大敘事」固然重要,但若我們轉向普通人如何生活、思考與適應變局就會發現歷史的更多層次。

在里克曼沃斯的三河博物館(3 Rivers Museum)看到「A Victorian farmer and Rickmansworth diarist」這個小展覽,立刻想跟讀者介紹,正讓英史補習班跳級至「英史深造班」。

記錄的習慣

這個維多利亞時代的農夫叫約翰‧懷特(John White),他於1813年出生於Chesham Bois。祖先世代務農,而約翰本人則大概於1839年起經營位於里克曼沃斯(Rickmansworth)邊緣的帕森納奇農場(Parsonage Farm)。懷特家是佃農,三代人都沒有自己的土地,這也是農民的普遍情況。

年代久遠,我們如何得知約翰的情況?原來他婚後每一天都寫日記(約有五千頁!)。他不是寫傷春悲秋的事,而是有實際需要。因為他的農場規模相當大,運作亦很複雜,約翰要非常細心地記錄所有細節,包括每年九月、農業年度結束時進行的估價。我想,今天英國人總要帶一本筆記本記下東西是有深厚傳統的。記下,才有後續的事。

最有趣的,是在1827年他的父親威廉曾被迫公開發表道歉聲明,對象是Basing House學校的校長約書亞‧史密夫(Joshua Smith)(這學校正是現在博物館所在地)。為何要道歉?原來威廉根據「他的兒子」(即是約翰啦)寄來的一封信,就對史密夫先生及其學校發表了誹謗性的公開言論。但這其實未加查證,指控不實,於是威廉要在報紙上刊登懇求原諒的聲明。

父親的品格應該感化了兒子。約翰後來成為了一位富有的農場主人,亦是學識淵博、關心社會及政治的知名人士。

記錄的意義

約翰租了烏克斯橋路(Uxbridge Road)附近的小型雙石農場(Two Stones Farm)。他在農場內設農舍,為工頭提供免費住宿,而穀倉則用來存放肥料等農業物資。工頭的妻子負責處理家庭洗衣,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男女分工情況。

約翰的日記也記下了周邊地方的情況,包括我們現在熟悉的屈福特(Watford),原來是當時唯一的農業市場,其他地方大多只是農業土地,但也有絲綢紡織廠和啤酒釀造廠相繼出現。

宗教當然也是關注點。約翰是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的忠實信徒,並且時常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他在日記中記錄了許多他對貧困人口的擔憂,有悲天憫人之情懷。例如1870年代,異常嚴寒的天氣會影響農民及出海的水手,這都關乎他的朋友、工人的命運。他常常寫道,感恩自己的幸運,並表達對他人困境的關心。

日記一般不預設有讀者,這或顯示他真心真意,是一個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的農民與知名人士。他要求自己在生意和個人私事都要公正、要努力工作、要有計劃,還要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他做紀錄就是這種原因。透過約翰的日記,我們較具體地了解維多利亞時代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未來的人會怎樣看移英港人呢?或許我們也要寫寫日記,好讓歷史學家以後有更多依據呢。

(圖 :Three Rivers Museum Trust )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