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26|大事回顧:2024 英國這一章
政權輪替,民望即跌,政策左搖右擺
英國工黨自2010年失去執政權後歷經多次變革,最終在2020年由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接任黨魁,致力重塑形象並吸引中間選民。2024年大選中,工黨大勝,獲得411席,接近國會三分之二席次,施紀賢成為新首相。然而,新政府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執政不足一個月便遭遇利物浦北部城鎮發生的兇案引發全國性騷亂。政府強硬應對,拘捕千餘人,但也面臨監獄擠迫、司法問題和政策失焦的批評。
此外,削減冬季燃料補貼、增加稅收及取消私校學費豁免等政策,令民眾不滿情緒升溫,多項改革被指脫離民意。農民、退休人士和私校家長均發起抗議,國會外更多次爆發示威。雖然施紀賢致力於NHS改革,但執政壓力持續增大。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眾對工黨表現不滿,部分選民甚至要求提前大選。
施紀賢面對內外挑戰,政策推行舉步維艱。執政初期,工黨政府的各項改革尚未獲得廣泛支持,如何挽回民心成為關鍵課題。
英中溝通,諜影處處,滲透政商界別
2024年,英中關係歷經波折,英國首相施紀賢提出以合作、競爭、挑戰(3C)原則與中國交往。11月,施紀賢與習近平在G20峰會期間會面,但英國內部接連爆出中國間諜案,進一步影響雙邊關係。此外,英國對俄烏戰爭及中東局勢的政策也引發國際爭議。
在俄烏戰爭中,英國積極援助烏克蘭,包括提供短程及長程導彈,顯示其對抗俄羅斯的堅定立場。然而,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提倡停火,與英國立場分歧。另一方面,英國工黨政府改變對以色列的態度,9月決定停止武器銷售,並對加沙危機表態,引發美國警告,進一步加劇英美關係的不確定性。
國內方面,工黨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努力平衡各方,但因涉及中國間諜、俄烏戰爭和中東局勢等問題,受到多重挑戰。儘管施紀賢推動外交與軍事援助政策,國內外壓力與盟友分歧使英國的外交路徑充滿不確定性。未來,工黨政府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成為施紀賢執政的關鍵。
通脹回落,財政黑洞,殃及國民填氹
英國2024年通脹回落至2%,英倫銀行兩度減息,樓市有所回暖,但經濟增長依然疲弱。工黨7月大選後上台,財相李韻晴揭示保守黨遺留巨額財政黑洞,隨後推出增稅與加薪並行的預算案,包括提高國民保險供款率及最低工資,引發商界及消費者信心低迷。9月及10月經濟錄得負增長,年底通脹回升,滯脹風險浮現。
工黨為平息工潮,批出高於通脹的加薪,但火車服務卻因人手不足問題惡化,政府計劃逐步將火車公司國有化以提升效率。此外,水務公司經營不善,泰晤士水務債務高企,市場傳聞政府或需接管,水費未來五年預計上調36%。皇家郵政則因服務不佳被罰款並出售予外資。
工黨政府面臨公共服務質量欠佳、財政壓力沉重的挑戰。同時,市政府稅、交通費等多項收費預計上調,加重國民負擔。新能源政策推進遲緩,政府難以實現選舉承諾。儘管施紀賢力求改善經濟基礎,但政策成效短期內未能顯現,民眾對工黨的支持度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