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夢,夢醒了沒有? (二)

基本上,人類世界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與完美。正如佛家所說,人和其餘一切有情眾生,不過是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偶爾聚合結成,生死煩惱墮落沉淪等「苦」,亦由是積集,人間之苦根本不可免。因為苦與人間同起共滅,甚至可理解為人間即苦,苦即人間。

相對於宗教家,思想家及科學家(尤其後者),則認為人類本性可憑藉人類自身力量改變,如理性、道德、政治制度、科學發展等加以矯正。只要創造正確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人類完美性(Human Perfectibility)有望成真。

正如上述,每個人都希冀更美好的世界出現,無論從宗教、哲學、科學角度切入,以追求人類完美性,這種夢想,曼努埃爾(Fritzie P. Manuel)稱為烏托邦傾向(Utopian Propensity)。何謂烏托邦傾向?一言以蔽之,即每個人都會有「明天會更好」那種正向潛意識,對於未來憧憬、希望、幻想、渴求,如披頭四的歌,《­­想像》(Imagine)。譬如各位大抵會認為,自己可透過完成大學學位改變現狀,有更好的前途,這就是烏托邦傾向。當然,凡事總有例外,必定有人不具備烏托邦傾向,而我們通常會用「悲觀」來形容這類人,不過大部分人通常「樂觀」,儘管這種樂觀多少含有幻想在內。

置於真實歷史脈絡下

就時空維度而言,烏托邦有兩個種類,前面所說的伊甸園,以及古希臘黃金時代、基督教天國、莊子的至德之世、老子的小國寡民,都屬於超越人類歷史的一類;而在人類歷史脈絡下最著名者,莫過桃花源。試觀陶淵明《桃花源記》所云: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此段開首第一句,即說明所記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中葉時事。其後,陶淵明又寫道: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段更是用時間來襯托空間差異。桃花源乃為避秦而產生,因而不知其後有漢、魏、晉等朝代更迭事。換言之,桃花源雖與我們處於同一個世界,但卻又與我們的世界隔絕,故才會出現認知差異(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種差異,又反過來突顯出兩個世界在時間認知上前進緩速之不同。《桃花源記》所以有此書寫效果,正因為它被置於真實歷史脈絡下。

置於真實歷史脈絡下與否,這個本質上的不同,令桃花源稍異於其他烏托邦。桃花源並不需要我們改變,而只要我們找到即可,因為它已然存在,問題僅在於我們能否找到。但其他烏托邦,至德之世、小國寡民、蓬萊仙島、極樂世界、天宮,全部都架空歷史,與現實世界不同,而成為只在理念中之事物,必須透過我們努力改變,尤其是以知識,才能達到,正如摩爾所說。

真正能承繼這種說法者,就是馬克思。他在1848年所發表《共產黨宣言》,當中有句名言,為世所知:「到目前為止,哲學家仍在理解世界,但最重要,應是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正是我們自身的思想與能力。當然,就共產黨整個運動而言,他們改變現狀,還依靠暴力。

中國的烏托邦思想

但話又說回來,雖然我們稱桃花源、至德之世、小國寡民、蓬萊仙島等為烏托邦,嚴格說來,從某個角度觀察,華夏本身並沒有烏托邦思想。華夏只講大同,不講烏托邦,大同源自神話與傳說,如三皇五帝。不過實際上,大同思想也是近代中國的產物,滿清末葉才有。

廣州中山大學永芳堂前,豎立多個先賢銅像,當中包括三個深刻影響現代中國思想的人物,即洪秀全、康有為、孫文。這三人是近代烏托邦思想為大同思想的重要人物。

眾所周知,孫文的三民主義,要旨在於天下為公,而天下為公則出自《大同書》。康有為所著的《大同書》是部充滿奇思怪想的書,他認為世界可以改變,而世界的問題在於人類有差別,故唯有消滅一切差別,世界才可改變。消滅一切差別,就是再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就是所有人都相同,所有人都相同便是大同,此即大同思想。康有為稱大同思想源自孔子,為此他另著有《孔子改制考》與《新學偽經考》,與《大同書》並列,都是試圖將大同思想托於孔子名下,並引舉世知名的《禮記.禮運大同篇》來證明自身說法。

奇怪的《大同書》

《大同書》在儒家脈絡下論大同與小康,似乎沒有太大問題,因為《禮記》的確有記載大同小康之說,而《禮記》又確為儒家「六經」之一無疑。然而,如果大家稍熟儒家思想發展就會知道,自春秋戰國至近代,民國以前絕無一個碩學鴻儒談論大同小康之說。事實上,深思就會發覺,大同之說與儒家講究五倫等級的根本要義相牴觸,因為它其實是墨家及道家思想。正如錢穆先生於《中國思想史》所云:

〈禮運〉也是編集在《小戴禮記》中一篇無主名的作品,大概也出在荀卿之後,秦漢之際,同樣是會通百家後的新儒家理論。這一篇文字,在前雖沒有獲得像〈大學〉〈中庸〉般受注意,但最近百年來的中國思想界,特別提出這一篇文章,是因其代表了古代新儒家思想之又一面。〈大學〉較偏重政治,而〈禮運〉則較重經濟,但都根據儒家態度,要來解決全部複雜的人生問題,而求達到一理想人生的新境界。完成一理想的人文社會的「烏托邦」。在這一點上,〈禮運〉與〈大學〉,可謂是異曲同工,貌合神離的姊妹篇。

〈禮運〉思想還是儒家思想之推衍,但提高了「道」的地位,抑低了「禮」的地位,這已融受了道家觀念;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亦已融受了墨家觀念;並頗重經濟生產立場,較之荀卿僅用經濟分配觀點,來擁護禮之效用的說法,又轉了一方向。這些都可指出,當時思想界,調和異家別派,希望獲得更高出路之一種努力。

儒家從未講過公平的大同世界。當然,康有為只是假托孔子之名,藉此發揚自身思想,以不離開華夏傳統為前提,令中國人明白其主張。但無論中國人明白其主張與否,他的烏托邦主張最終都沒有實現,當然是因為太過奇怪。

與他相比而時代較早,則有個烏托邦幾乎可能實現,那就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當時兵鋒銳不可擋,沿江淮而上,大破六百餘城,勢力遍及十八省,滿清殆亡於此役。然而,太平天國真正的意義並非逐鹿中原,爭奪江山,而在於其背後理想。太平天國一名何來?從基督教而來。洪秀全自詡為耶穌之弟,他或許有點精神錯亂,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洪秀全並不真正理解基督教教義,他只是利用基督教精神,將上帝作為太平天國精神所在。

太平天國最終被打敗,一方面當然由於內部貪污腐敗,軍紀不肅,爭權奪利;另一方面則因為消滅太平天國者──即曾國藩──正代表儒家精神。換言之,滿清與太平天國之戰,其實亦是儒家與基督教之爭。不知康有為是否知道太平天國所以失敗之由,但他卻比洪秀全更進一步,將從烏托邦思想所變成的大同思想,歸於孔子名下,從而符合華夏傳統。

孫中山繼承康有為思想,形成後來的三民主義。我知道三民主義在現今台灣人而言,有種負面感覺,因它為台灣帶來壓逼與不幸,故如今學校已沒強逼大家學習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曾是國民黨意識形態,但撇除這層意義不論,單就主義本身,自有其意義。當然,今天不會深入探討相關問題。

共產主義錯了

綜觀以上洪、康、孫三家思想,可以發覺,近代中國出現的大同思想,一方面藉改變孔子思想而來;另一方面則是吸收西方思想,尤其馬克思主義。1848年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1917年列寧革命,建立蘇聯,到1989年東歐共產陣營瓦解,1991年蘇聯解體。至此,整個共產黨烏托邦可謂徹底消失。

當蘇聯變回俄國後,不少歷史學家都說,「end of history」,但果真如此嗎?似乎不是。至少從表面觀察,中國、古巴、寮國、越南的官方意識形態依然是共產主義。馬克思當初構想以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後使眾人得以各盡其長,各施己能,建立美好社會。但經歷國際共產陣營超過半世紀大規模試驗後,我們不妨大膽說,共產主義錯了,因為它反人性。

▌[鏡遊集]作者簡介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