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戰役到廣場
來倫敦遊覽的朋友總會到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一遊吧。附近又有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和聖馬田教堂 (St. Martin-in-the-Fields)等景點,足以吸引遊人駐足拍照。老友在附近返工,每天都經過此地就更令我羨慕。老實說第一次身處廣場時,也真感到震撼。如此大,如此多人,令人感受到何謂「大國」。再看特拉法加廣場內的納爾遜紀念柱(Nelson’s Column)雖不能說高聳入雲,但也高51.59米啊。
特拉法加戰役
納爾遜(Horatio Nelson)被稱為民族英雄,究竟他做過什麼?特拉法加廣場的名字是源於1805年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這當然要由英法關係說起了。法國的軍事天才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當時雄霸歐洲,但僅限於陸地,尚未稱霸海上;若要成功,則要擊敗英國海軍;曾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第一次哥本哈根戰役等大戰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的納爾遜,則抱著要阻止拿破崙在歐洲「搗亂」的信念。
特拉法加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發生於1805年10月21日,納爾遜帶領英國艦隊,在西班牙西南部的特拉法加角(Cape of Trafalgar)對法國與西班牙的聯合艦隊發動攻擊。
早上6時,兩支艦隊已看到對方了,至6時40分納爾遜下令「準備開戰」。但英國艦隊只有18000人、2148支槍,西法聯合艦隊則有近30000 人和2632支槍。牌面上英軍並不樂觀。
英雄塚
哪英軍憑藉什麼取勝?士氣和戰略。
11時45分,納爾遜從他的旗艦發出特別訊號︰「英國期望每個人都做好他的本份」(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這就好像曼城領隊哥迪奧拿跟他的球隊大叫一聲︰你們可是歐洲冠軍啊,做好本份就可以了……
納爾遜也不只是「得把口」,他早已預計了敵方的行動,成功地將西法艦隊截開兩半,而他的海軍亦比對方更擅於運用槍炮,作出快速準確的攻擊。下午5時半,雙方「埋單計數」,17隻敵艦被捕拿,而其中一艘更成了燃燒的殘骸。英國水兵死了449人、1217受傷;敵方則死了4408人、2525人受傷、20000被俘。對英來說,這算是大勝了。
可惜,這場戰爭也是納爾遜的英雄塚。他被法國射擊手槍殺,射穿了左肩,肋骨插入左肺,切斷了主動脈,身邊人根本不可能做到什麼去救他了。當知道英國大捷後,納爾遜在下午4時30分死去,當時他只有四十七歲。
據說他死前最後的一句話是 :Thank God! I have done my duty。也有說他最後一句話是:Kiss Emma, Hardy。 Emma據說是他的情婦Lady Emma Hamilton。這位女士之後收到這位英雄的上衣,作為感傷的紀念。上衣現藏於格林威治(Greenwich)的國家航海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註一)。一個深情的領袖是吸引的。
沒有強迫的國民身份認同
11月6日倫敦才接收到特拉法加的消息。納爾遜的死全國哀慟,人們幾乎忘了英國的勝利,很多海員都為他而哭。這場戰役鞏固了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皇家海軍的精良亦傲視同儕。然而,拿破崙當時仍是陸上霸主,打敗奧地利和俄羅斯,橫掃歐洲。直至滑鐵盧戰役,英國把他擊敗。
納爾遜就成了神一般的國家英雄。著名風景畫家透納(J. M. W. Turner)也畫了一張特拉法加戰役的畫作,同藏於國家航海博物館。路易士老師站在這張應能提升「英國國民身份認同」、描述特拉法加戰役的勝利和血的代價的繪畫面前,驚嘆的是只有我一位觀眾。也許,這是最好的,讓觀眾自行解讀,沒有強迫。
另外,也有聲音說納爾遜紀念柱應被拆下,因為他是一個白人優越主義者( white supremacist)。不過,既然英國不會大叫學生歌頌尼爾遜,那留下紀念柱讓人們認識歷史,也是好的。
註一 :
https://www.rmg.co.uk/national-maritime-museum/attractions/nelson-navy-nation-gallery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