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新春有感

立春過後,便是農曆新年。這是第三年獨自過春節,因為所有家人都不在英國。此間不是華人世界,過年如過日,沒有什麼特別。當然英國有不少香港團體舉辦應節活動、年宵市場、年夜飯、團拜等等眾多的社交節目。我沒大興趣參加,事實上也沒人特別通知我這些活動。可能因此之故,最近被朋友稱我為「半隱者」。

這些節日當然對我有大意義。之前在太平自由年代,每一個有家庭的香港人,誰人不會在農曆年前後忙著種種賀年活動。小時候祖母年廿七搓麵粉做煎堆油角;還在香港的日子,妻女和媳婦花幾天時間,將幾十斤白蘿蔔變成幾十盤蘿蔔糕的繁忙日子,仍歷歷在目。這些時光已離我遠遠了,自願流亡的人,便要承受離鄉別井,無家自由之苦。

勞師的字謎

忘了是哪一年,可能也是龍年吧,拜年時業師勞思光先生出了一字謎:

「二龍分守,一現一隱」

猜《道德經》某章首二字

眾弟子埋首想了一會,還是由熟悉老子的師兄説出是《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謎底是:寵(龍)即現,辱(辰)即隱。

不知道勞先生是否欲以《道德經》字謎對「寵愛和侮辱」的智慧教導我輩。

勞師的詩

去年農曆年,我錄了老師辛巳年新正即事,七律四首第一首為引題,寫了一篇短文,刊在《破土》。近日重讀,覺得第四首和勞師的字謎可能有些關係。先錄如下:

其四

淮南拔宅易登仙·

壇坫時風别一天。

入海成龍爭北向,

過江如鯽憶南遷。

士貪無節非關命,

儒賤能尊自有緣·

師道平生唯解惑·

未須踽踽歎伊川。

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詩中典故和意義 ,特引吳冠宏先生的述解:

「第四首押下平一先韻,勞氏筆鋒一轉,又回到自身的現實情境,再抒自己對當時士人與學風的感慨。首聯指出大陸開放之政策實施後,知識分子來此聚集應酬,產生不少雞犬登天的現象。項聯言及大陸學人赴美留學有如入海成龍,學成之後爭相回國,希冀能入朝來攫取權位。不禁讓人回憶起當年江河色變時,知識份子不得不逃往港台,避難有如過江之鯽,那種悽惶蒼涼,今昔相映之下,更讓人感慨良深。

腹聯直指這些學人貪婪失節,只顧汲汲營營自身權勢,種種的作為不能推諉於時勢,以為人皆如此非己獨然。此實與天命國運無關,而在於自己本身是否能修德自持,儒者向來或被貶抑或被尊揚,自是有其緣由的啊。

尾聯勞氏綜觀今古、反省自身,心中又有份踏實,既然自己選擇了師道這一條安身立命之路,便負有師道之任:傳道丶授業丶解惑,盡己而後靜定。自能廓清現實之紛擾,而不須感慨自己踽踽獨行自持清高的孤寂,也無須歆羡伊川師風道傳之盛美。總結於此,遂散發出一種自我省思整頓後豁然開朗的清明氣息。」(註一)

勞師的精神

老師撰寫這詩是2001年,新年之作,是年74歲。隔了23年的今天,我也到了74歲。和老師比較,我當然不能相比,遠遠不及老師。

我沒有學術成就,著作不豐,文章寫得不好,不懂作詩賦詞。只是做了大半生哲學老師,也不敢說是否盡了師道:從沒有以傳道、授業或解惑為己任,只是將讀過的書、想過的問題與同學分享而已。我也沒有熟讀老師的著作,不是勞思光思想學者專家,跟隨老師幾十年可能學到他對生命和時代的看法:哲學不是課堂上的學問,而是實踐在生活中;不接受專制獨裁政權,絕對不相信共產黨,崇尚自由民主開放世界!他不戀棧權位,反叛和倔強的精神影響我至深。

「士貪無節非關命,儒賤能尊自有緣。」

老師在2001年對以學術為職業的學者的批評,至2024年的今天仍然適用。如何面對權貴的「寵」和極權的「辱」,便能顯出骨氣和自尊。在極權統治下生活,不能離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如何面對,仍然是每個人,尤其是我們這些讀哲學的人的挑戰。這些我以前在這平台上已談過不少,在此不贅。

今天是甲辰龍年年初一,不想説慣常恭賀新禧,新春大吉等等應節説話。這些話肯定大家聽了很多,想以我一方舊印:「潛龍勿用」與大家分享。

不需要翻查《易經》去深入理解,只需知道在這失落無助的悲憤世界中,仍然保存積極的自我、不屈服於權貴、不幫兇、讀書思考反省、不強出頭、充實自己、放眼世界、認真學習自由民主法治的意義,去等待那一天「見龍在田」。

共勉之,期待不用等待下一個龍年,這個日子便會來臨。

註一 :

勞思光著,王隆升主編:《韋齋詩存述解新編》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頁421。

▌[鏡遊集]作者簡介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