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校長:沈祖堯
山城滄桑之十一
我在中文大學從學生到教授度過了幾十年,中大所有校長都認識,除了現任校長段崇智。學生時代是李卓敏和馬臨,我當然見過但沒有機會接觸。後來回母校任教,上任第二星期便獲高錕校長接見,親身見證這位親和、平易近人、關心學術自由的科學家,在這次會面也略談民主和通識教育的關係。
接著便是李國章、金耀基和劉遵義。李國章委任我當大學通識教育主任,但只跟我面談過兩次,我的感覺是他是上流社會出身、長袖善舞、八面玲瓏,但我和他卻沒有認真討論過通識教育問題。金校長是我敬佩的老師,沒有他,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不會這樣有規模和成果。(註1)
劉遵義是知名經濟學家,他任內的作風引起同學和校友強烈不滿,是以未能續任便離開中大。(註2)然後是沈祖堯校長,正是他將劉遵義和學生、校友的隔閡修復過來。
周保松的的文章「以學生為念」(註3),已經將沈祖堯和學生種種活動十分立體的描述出來:「博群計劃」、「百萬零一夜」、「中大登高日」、百萬大道看世界盃等等,以前中文大學校長從來沒有和同學一起做過的事,沈校長本着「與民同樂」之心做到了!在此不再詳述。
沈祖堯為甚麼可以如此?我想因為他是在中大所有校長之中,真正是「香港人」的校長:一個在香港出生和受教育的香港人、明白香港和關心人文的醫生、沒有架子的學者、到大牌檔吃飯,為低層同事咖啡店開幕、在同事拍攝的電影中做「茄哩啡」的大學高層!(註4)
更重要的是,他在2014年10月2日晚上,他和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到中環金鐘探望同學;2019年11月12日帶領一群醫生進入中大戰場,救護學生。環顧香港,可有其他大學的校長不顧政治考慮,頂著以「學生為念」的信念和勇氣去處理這兩件香港大事嗎?(註5)
以上提及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會知道,這些都是公開的事實。我在《山城滄桑》第八、九和十輯有關中大銅像文章中,已提過沈祖堯的支持和幫助:相信沒有他首肯,勞先生銅像不會在中大校園出現;沒有他的批准,唐君毅銅像繼續風化和被新亞人遺棄。但我想在本文再多説一點沈祖堯與通識和人文教育的關係。
2010年沈祖堯仍為候任校長的時候,我第一次到醫院拜訪他,談論中大通識教育。離別時我恭賀他,並説中大慶幸來了一位「人」的校長。他上任後不夠兩個月的某天,一早八點,和幾位同事來到通識教育部聆聽我和同事報告通識教育課程、理念、行政和面對的種種難題。會談進行差不多兩個小時,校長都是專心聽並提出相關問題,這是第一次有校長來通識教育部開會,之前沒有,相信之後也沒有吧。
沈祖堯對通識和人文教育不是敷衍之説。如果翻查中文大學每一位校長的就職演講辭,沈祖堯的是唯一一個談論大學理念、通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校長。(註6)
讓我們重讀他當年的講辭重點:
「全球的大學教育正在急遽改變。世界各國埋首於追逐經濟發展;推動學者做研究的是資源,而非對知識的好奇;大學重視排名,而忽略培育年輕的靈魂的使命;教師的回報主要取決於他們的「生產力」,而非學養,凡此種種,都令危機悄然出現。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世界各國就只會製造出汲汲於利的成品和個人,而不是有主見、尊重見解不同於己者、能洞察別人的需要,以及有悲天憫人心腸的負責任公民。同時,想像力和創造力、科學研究的人文內涵,以及慎思明辨的能力將逐漸喪失。教育的價值也會湮沒。」
「奧爾科特 (Bronson Alcott) 說過:「教育是把思想從靈魂解放出來,與外界事物聯繫,並反觀自省,從而洞察其真實和形態。」當國家高談經濟發展之際,大家不要忘記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仍然有飢民和病人;當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發展科學、生產食物和延長壽命之時,請牢記『西方最大的疾病不是肺癆或者痲瘋,而是愛的貧瘠』(德蘭修女)。在中大這所綜合大學,科技與人文齊頭並進,符合世界的需要。我們將繼續捍衞人文價值、培養學生敏於體察別人的需要和苦難,以及教導他們欣賞藝術和音樂。」
「泰戈爾 (Tagore) 提醒我們,『單單獲得知識和挪取他人的意念,是無法令心靈得到真正的自由;心靈的真正自由,乃源於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萌生自己的想法。』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人活的。』今天的教育重視資訊與技能,不重視追求真理和創造力。學生花太多時間記誦事實,而不是對既有概念反思批判。不懂得反思自省會令目標含糊,信念不堅定,最終迷失方向。訓練學生慎思明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而我們持之以恆的是:歷久彌新的通識教育傳統、書院無微不至的關顧,以及對思想和信仰兼容並蓄的開放精神。」
「我們漸漸明白,我們全都是世界公民,不但應致力發揚中國文化,還要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面對的挑戰。中文大學致力與其他世界知名學府攜手,開展教學與研究的合作,以及學術交流和交換學生,並透過我們的書院提倡社會服務,令本校師生以及大家都明白自己是地球村一員。我們致力保護環境,也是在履行世界一分子應盡的責任。我們應當學習回應世界的需要,而非在象牙塔內畫地自限。保存人文精神、培養創新和判批思維,以及造就世界公民,是我們的指導原則,我們會繼續憑着這些原則來教育學生,並帶領大學邁進下一個五十年及更長遠的未來。如果老師缺乏熱誠、奉獻精神和使命感,我們就無法達成這些使命;如果沒有政府、慈善家和校友的信賴和支持,我們就難以實現這些夢想;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不斷探索知識、永遠渴求真理和不屈不撓力爭上游的勤奮學生,我們就不能保持這些大學教育的理想。」
任職七年來一直實踐信念
這篇應該是所有大學生、教授都要讀的講辭,但這不是從上而下的「指導講話」,不需要「開會集體學習記誦」,而是引導我們思考甚麼是大學教育、求學意義、研究目的種種問題的提示。面對當前香港大學教育悲涼情況,這些理念是空谷足音,值得每個在大學的人士反思:大學不是知識工廠,不是訓練技術官僚的機構,而是培育「知識人」的學府。
2012年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推出「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兩科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以25人小組教學,給予所有中文大學3500位一年級同學。這基礎課程便是沈祖堯大學理念的實現。(註7)
是以沈祖堯沒有只説不做。他任職七年來就是實踐他的信念,是一個「人」,同時是「香港人」的校長。之前沒有這樣的校長,相信以後在中文大學和其他香港的大學也沒有!
註釋:
註1:金耀基和中大通識教育的關係,請參考金耀基:「大學通識教育的定性、定位」,收於《為人之學》,張燦輝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年。
註2:有關劉遵和學生事宜,可參看《蘋果日報》於2009/01/21、獨立媒體於2015/08/03的報道
註3:周保松;「以學生為念」,收於《校長畢業了:亦師亦友心底話》,沈祖堯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
註4:「茄哩啡」,參看朱順慈導演的電影《佳釀》,2013年
註5:中環金鐘事件,參看BBC中文新聞於2014年10月2日報道;中大戰場,參看《香港01》於2019年11月12日報道。
註6:沈祖堯於2010年12月16日《新任校長就職典禮》致詞。
註7:有關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請參考梁卓恒、劉保禧、李駿康編《字裏人間:人文經典與通識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年
▌[鏡遊集]作者簡介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