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令香港成內地探熱針

12/01/2023, ,

踏入2023年初,最矚目的新聞是內地與香港通關,兩地人員入境可以免檢測隔離自由往返。由於內地遲遲未有回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適時公布準確可靠的新冠疫情數據(包括感染人數、重症及死亡數目等),令國際社會監控全球病毒變化的拼圖缺了重要的一塊,而香港至今仍遵循國際標準處理疫情相關數據,通關後內地湧港人數急升造成的疫情變化,或會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疫情的探熱針。

香港扮演內地「替身」(proxy)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例如國際社會分析中國的宏觀經濟狀況,乃至個別經濟板塊,如樓市、零售、科網電貿等,大多會參考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數據。由於上市公司發布的資料較多,數據經國際會計準則處理,集合多家企業數據形成的經濟拼圖,便變得有參考價值。

同樣的概念其實適用於其他領域。舉例來說,如果要探討內地現時短缺什麼物資,除了在內地各大城市做實地調查,或搜集網上交易數據,還可以觀察內地旅客來港購買什麼商品、香港市民返內地探親訪友帶什麼手信。這些個案反映的是真實的民生需求,比官方媒體公布的資料更能反映現實。香港由於社會透明度較高,資訊流通也較內地自由,因此仍然是觀察內地的一個有用的窗口。

與其抗議 不如做好通報

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國的航班月初陸續恢復。南韓當局發現,中國入境旅客抵境後做病毒檢測,有多達兩成至三成呈陽性,顯示內地感染人數遠遠高於中國官方公布。其後南韓要求中國旅客登機前須出示陰性檢測報告,這樣便令抵境旅客驗出病毒的數字大跌,不再反映內地的實際情況。

現時有多個國家採取同樣做法,這些國家觀察到中國旅客的狀況,同樣無法反映感染實際情況,只能從抵境中國旅客的檢測中辨別病毒變異品種。至於這些限制中國旅客的檢疫要求是否歧視性,其實要按中國疫情狀況判斷,問題在於這方面的數據嚴重不足,北京當局與其抗議和報復,倒不如盡快與世衛的專家合作,做好疫情資訊通報。

相比之下,香港由於與內地免檢通關,內地抵港旅客沒有經過核酸檢測篩查,可以較真實地反映內地疫情傳播狀況。其對香港疫情數據若造成影響,例如感染人數上升,住院病人增加等,便有可能成為內地疫情數據的替代品,間接反映內地的感染比例和醫療需求,再配合以多國數據為基礎製成的推算模型,便能較準確地估算內地染疫的真實情況,或可彌補官方數據的空白。

政府須按疫情修訂通關安排

近日中國多個城市宣布,已渡過疫情高峰期,醫院求診人數回落,下一波高峰可能會是五至六月,衛生部門會加強疫情監控。其實,最重要的是準確及時的信息發布,高峰來臨時不作警示,高峰過去了才出來宣布,這樣的信息發布很難取信於外界。

無論是眼前這一波疫情爆發,或是下一波變種病毒再度廣傳,只要維持免檢通關,香港因兩地人員自由流動,就會承受一定的風險,所以特區政府要小心審視每階段的情況。若通關後感染個案急增,導致醫院急症室爆滿,等候診治的患者大排長龍,或旅客搶購防疫藥物,導致有需要的市民無法購買,便應果斷修訂通關安排,例如實施人數配額,減少通關口岸數目等,公立醫療系統也必須貫徹港人優先的原則,不能為了通關刺激消費而犧牲港人健康。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 EP128|財相訪華被指「叩頭」|港警查雙「鍾」關係?|施紀賢的人工智能夢

  • 真相,是和解的開始

  • EP41|財相訪華後,支持中國建超級大使館|英格蘭腸癌篩查降至50歲|王妃凱蒂宣布癌症痊癒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