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餘威猶在:英倫銀行八月議息後的經濟深水區

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本周四以5票對4票的「一票之差」,再次減息25點子,將基準利率由4.25%調低至4.00%。這已是自2025年初以來第5次下調利率,惟較市場原先預期的「鴿派」基調相比,是次聲明卻明顯轉趨「鷹派」,令市場對未來減息的預期大幅降溫。英倫銀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在記者會上一語道破天機:「我們仍處於減息周期,但不可太快,也不能太多。」

這場議息會議的真正看點,不在於這25點子的調整,而是央行在面對通脹頑強、樓市未穩與財政壓力未解的夾縫中,如何維持貨幣政策的「可信度」(credibility)與「彈性」(flexibility)——這將成為未來英國經濟能否「軟着陸」的關鍵。

罕見的二次投票

在首次投票中,9名成員,5位成員各執一詞:其中4人(包括鷹派人物 Catherine Mann 及 Huw Pill)主張按兵不動;5人主張減息,當中更有一人(Alan Taylor)提倡一次過減息50點子——此舉顯示委員會內部分歧之深,實屬多年罕見。最終,委員會需進行第二輪投票,僅就「維持」或「減25點子」作二選一,始得出減息結果。

一方面,這種近乎「懸峙國會」式的結果反映通脹陰影猶在,並非所有決策者相信物價已真正受控;另一方面,也突顯了減息周期已近尾聲的訊號。市場對11月減息的預期由74%降至不足50%,可謂反應冷淡。

通脹上修

英倫銀行最新預測顯示,今年第三季CPI通脹將升至4%,較5月預測上調0.3個百分點;至2026年,通脹預測亦由1.9%微升至2.0%。儘管升幅不大,卻顯示委員會對中期通脹壓力的擔憂上升,尤其食品價格回升、工資增長維持高位(接近5%),均令英倫銀行未敢掉以輕心。

在此背景下,市場亦即時作出調整:短年期英鎊互換利率上升6至7個基點,兩年期金邊債券孳息率亦升約5個基點。長年期則相對穩定,導致孳息曲線呈現輕微的「熊市式趨平」(bearish flattening)走勢——顯示市場對短期利率更趨保守,對長期經濟仍持審慎樂觀態度。

按揭利率緩降難阻樓市疲弱

雖然英倫銀行連續減息,市場亦反映了政策鬆動的預期,但房地產市場的反應仍顯審慎。五年期固定按揭利率自2024年高峰逐步回落,截至2025年7月底已降至約4%,大致反映市場預期未來利率將趨向正常化。然而,儘管借貸成本降低,整體樓市仍未見明顯起色。

根據Nationwide公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樓價按年變幅僅+0.1%,略高於零,但不足以構成復甦訊號。倫敦與東南地區略見改善,但不少地區仍處調整階段。整體而言,市場處於「觀望多於入市」的局面。買家對後市仍存疑慮,特別是通脹未定與工資實質增長乏力,均令置業者入市意欲受壓。

量化緊縮(QT)進程未止

是次議息報告亦提到,過去一年QT對英國國債的長期利差(term premium)影響略高於預期,由原來估計的10至20點子,上調至15至25點子。這雖不足以撼動整體孳息結構,卻足以對市場信心構成壓力。

若秋季市場波動加劇,英倫銀行或須延緩QT進度,否則或與降息步伐產生「政策相抵消」的效應。換言之,未來政策空間之鬆緊,並非單靠利率一項即可定奪,央行整體資產負債表的調整速度亦將舉足輕重。

央行觀望氣氛濃厚

雖然近月英國勞動市場略見轉弱,惟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對此反應不一。失業率僅緩慢上升,就業流失集中於酒店及零售業,整體薪酬增長並未大幅放緩。若短期內就業數據無明顯轉差,央行減息步伐料將放慢,亦會延後至2026年始見3.50%或以下利率水平。

更重要的是,委員會強調:通脹若在3.5%以上停留過久,將有「黏著效應」(stickiness),企業或上調售價以應對成本,員工則追求薪酬對等補償——構成「二次通脹效應」的溫床。因此,短期內英倫銀行寧可容忍經濟稍疲,也不願輕言放鬆政策。

減息不是萬靈丹

回顧今次議息,英倫銀行以技術性減息換取政策空間,表面是貨幣寬鬆,實則是戰略收縮。對市場而言,這不啻是一種「以鷹護鴿」的巧妙操作,將政策彈性盡量延續至明年。

然而,減息畢竟非萬靈丹。真正左右經濟動能者,恐怕不是央行本身,而是秋季預算案中工黨政府將如何取捨。據英國財政研究所(IFS)與高盛最近報告,若無額外削支措施,單在2026年前,政府需額外籌措約500億英鎊,方可實現既定的債務佔GDP比率穩定目標(Debt-to-GDP stabilisation target)。這迫使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不得不考慮在秋季預算案中提出進一步增稅方案,諸如:

  • 提高資本利得稅率以對齊薪酬稅率;
  • 延後個人免稅額(personal allowance)及基本稅率門檻上調;
  • 對能源公司、金融機構等實施「一次性盈餘稅」;

倘若這些措施最終落實,將直接削弱家庭可支配收入、企業投資誘因,甚至拖慢原已疲弱的英國經濟復甦,令英倫銀行之減息政策形同「以腳踩油、以手拉煞車」。

利率下降,理應鼓勵投資與消費,但若同時面臨稅負上升、實質收入受壓,民間或難以回應寬鬆訊號,致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財政與貨幣的「不協調」,最終將反映於GDP增長放緩。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