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花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雖然女兒Kelly只有十五歲,但自小就非常懂事。每當看見媽媽情緒低落,她總會做個鬼臉逗媽媽笑;媽媽哭時,她便默默遞上紙巾。母女感情一直十分親密,無話不談,除了上學之外幾乎形影不離。
直到那天放學回家,一切就像電視劇情節——客廳裡放著兩個行李箱,爸爸放下鎖匙,走向 Kelly沉重地說:「我要走了,我真的沒辦法再同你媽媽相處。你不用擔心,我會照樣給家用,你安心住在這裡,我會再聯絡你。你好好照顧媽媽。」說完,便轉身離開。
女兒還是伴侶?
來到面談室時,Kelly 一開口便說:「爸爸走了三個多月,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要我們嗎?原來他外面有女人!我去查那個女人的 IG,看到她跟爸爸的親密合照,我真的好憤怒!」Michelle 聽到女兒這樣說,忍不住落淚:「我和他認識超過二十年,他不是這樣的人。我一直不知道他對我有不滿,直到他提出離婚,我才發現一切早已變了。」
Kelly 熟練地抽出紙巾遞給媽媽,語氣堅定:「他已經走了,不值得可惜。他做到的事,我一樣可以做到。我會照顧你。」Michelle 感到窩心,卻也有些不好意思:「自從丈夫走後,Kelly 對我無微不至,還走來跟我一起睡,怕我孤單。上星期她每天送我一朵花,說爸爸不懂珍惜我,她會更加愛我。但我總覺得母女不應該這樣相處,可是我又說不出問題在哪。」
女兒聽後有點失落:「我為你做了這麼多,還是不夠?只要爸爸打一個電話,你又盲目投入去他那邊,你醒一醒吧!」她們的對話,聽起來更像情侶之間的拉扯。我忍不住指出這一點,Kelly 立刻反應激烈:「我不是她的男朋友!作為女兒,這樣照顧媽媽很正常吧?」Michelle 輕聲說:「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你現在要我向你報告行蹤,我覺得你好像變成了我的伴侶……我不想這樣。」
失衡的三角關係
其實 Michelle 心裡明白,這種黏貼得近乎「伴侶式」的母女關係是有問題的,只是她說不出問題到底在哪裡。當 Kelly 每天陪她聊天、睡在她身邊、送花、幫她做決定,她感到被愛、被需要,甚至重新找回「有人在乎我」的安全感。丈夫離開後的空洞,正好被女兒填滿。有時,她甚至安慰自己:「幸好我還有女兒。」
但 Kelly 已經十五歲,理應有自己的生活,與朋友逛街、探索自我。她卻選擇留在家陪媽媽。Michelle 心裡泛起一絲內疚——但下一秒,她又害怕女兒真的離開,只好裝作沒事。現在唯一對她「不離不棄」的人,是她的女兒。
事實上,看似是母女之間的糾結,背後卻是多年婚姻失衡的結果。這個家庭一直是「母女緊密、父親疏離」的三角結構,女兒早就情感補位,代替父親的角色。當丈夫真正離開,母女之間的微妙關係更加突顯。然而,這樣的親密是有代價的:女兒在扮演「小伴侶」,不但壓縮了她的成長空間,也限制了她探索自我與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能力。
當孩子長期把重心放在父母身上,其實代表他們「不放心」。他們擔心父母情緒崩潰、擔心家裡再次出事、擔心如果自己放手,整個家庭就會瓦解。於是,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需要,扮演照顧者、調解者、甚至「小伴侶」的角色,用自己去填補大人的空缺。這樣的孩子表面堅強,內心卻時刻處於高度警覺,無法真正做一個「孩子」。
要讓孩子不再把全部重心放在父母身上,父母首先要展現處理自己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看見「你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只有當孩子真正放心,他們才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個人成長、向外連結,活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