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之三

編按:
陳文敏教授近日看完末代港督彭定康新書《香港日記》,為《綠豆》撰寫了萬字讀後感及分析,內容分為彭定康個人篇、英國篇、中國篇、香港篇及人物篇。《綠豆》分三篇刊載陳教授的「讀彭定康:《香港日記》」。本周推出最後一篇,彭定康細數他接觸過的中外政要人物點滴,但同時談作為丈夫與父親,港督也是一個普通人,面對壓力感沮喪,太太與女兒是最大後盾。

引言:

一口氣看完彭定康的新作《香港日記》,回歸前的種種片段,又一幕幕地重現眼前,對我們曾經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感受會特別深刻。這本書採用日記體裁形式,記敘他出任最後一任港督期間的經歷和感受,書本由他決定接受任命為末代港督開始,然後來港籌組班子,重組行政局,推出政改,一直到回歸之日。書本以每一年作為一個章節,前半部主要圍繞中英就政改的談判過程,跟着是終審法院的爭議,然後是最後主權移交的一年。那是一段動盪卻又充滿朝氣的年代,一個每個人均徘徊於希望和憂慮之間,需要在這個歷史的舞台作出選擇的年代。

(五)人物篇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眾多,彭定康交遊廣闊,在香港和海外均有不少朋友,港督府的訪客絡繹不絕,當中有皇室成員、英國政要、工作上的同僚、往日的朋友、香港的新交、女兒的朋友、當然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和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由於他本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在外訪時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的元首政要和知名人士,能接觸這麼多出類拔萃的人士,我想這可能是出任港督這份工作最美好的一方面。彭定康對人的觀察相當透徹,書中三言兩語便描述了這些人士的特性,單單看他如何評價這些人士,經已令這本書值得一再回味。

李光耀教港督如何管治香港

他來港上任時途經新加坡,順道拜會新加坡首相吳國棟和資政李光耀。他形容吳國楝為非常友善但卻欠缺風采,甚至開展對話也有點困難。李光耀非常聰明,劍橋一級榮譽學位似乎是他和他全家的裝飾(He and his family are decorated with double firsts from Cambridge, p 21),第一次會面他便給彭定康上了一課如何管治香港,雖然他也讓彭定康作了一些回應,而且聆聽的時間已遠比很多世界領袖為多(pp 21-22)!李光耀無疑為新加坡締造了成功的故事,但至於一位令人喜歡和謙虛的人一般所具備的品質,彭定康對他的評語是:可能這是品味的問題(As for the other qualities usually thought desirable in an amicable and courteous human being, it’s a matter of taste, I suppose)(p 88)

雖然他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對華態度上完全不同,彭定康卻非常欣賞格老,指他是一位友善和風趣,從來不會令人覺得枯燥的人。同樣是第一次見面,當記者問基辛格給予彭定康甚麼意見時,基辛格的巧妙回答是「他並沒有問我意見」(p 122)

讚賞朱鎔基 對魯平既理解又氣憤

對於日皇明仁夫婦,他形容他們非常優雅,但卻猶如被困的蝴蝶。皇后較為從容,集勇氣,苦難和憐憫於一身。他們代表日本社會和文化優雅的一面,但卻令人感到他們同時是這個制度之內的囚徒(p 243)。

對於中國的官員,他相當讚賞朱鎔基,對周南不太客氣,但對稱他為千古罪人的魯平卻相對同情和理解。彭定康對其他人的描述有正面亦有負面,有理解亦有氣憤,當中不乏精警或抵死的形容,令人會心微笑,值得讀者細細欣賞。

港督父親也有沮喪時

除了政治上的紛爭,書本亦談到不少他和家人的生活,尤其是他太太Lavender推動關懷愛滋病人和弱勢社群的工作。他們會去行山,去朋友家作客,去學校出席女兒學校的活動。面對來自中、英、港的壓力,他亦有沮喪的時候,太太往往可以分擔他面對的政治壓力,或是作出一針見血的評論,家人成為他的最大支柱。

書本立體地呈現港督也是一個普通人,港督之外,他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他的兩個女兒留在英國升學,每逢工幹回英國的時候他便會順道探望女兒,女兒在英國遇上車禍令他憂心如焚,不少有子女在外國升學的家長,可能也會身同感受。他的幼女在香港讀書,他盡量不會因他的身份影響女兒的正常生活。女兒畢業時,他在港督府(現稱為禮賓府)宴請女兒學校的老師,感謝他們對女兒的指導,女兒覺得她不宜出席,這是教養,也是我們尊重的價值。

(六)結語

這本書可以談的地方還有很多,它為香港過渡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香港回歸不單是兩個國家的事,而是影響到在這片土地上七百多萬人的生活和福祉。可惜,從中英談判開始,中英雙方似乎只視香港人為博弈中的棋子,很多事情香港人被蒙在鼓裏,香港人的意見從不獲重視,彭定康具爭議的不是他提出政改,而是他深信,在決定香港人的前途和命運時,香港人最少也有參與和發聲的權利。他受香港人愛戴,是因為他努力地將香港人的聲音和價值帶到中英的角力之中。

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彭定康卸任後出任歐盟外事專員(European Commission for External Affairs),其後更被江澤民邀請到訪中國,這個千古罪人成為中國的上賓。當他首次在聯合國遇到錢其琛的繼任人時,中國官員笑容滿面地和彭定康握手說:「這一回我們可以合作了。」彭定康回答說:「但是上一回我也準備合作!」(p 500)為商貿利益可以一笑泯恩仇,中國人認為,其他人也必然會為經濟利益而卑躬屈膝,金錢壓倒一切,可能這就是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為何中國始終無法明白香港。對香港,中國關心的是洗脫百年恥辱的權力統治,而非令民心歸向的管治。

在這個歷史舞台上,各人有各人的角色,也有各人的抉擇,大家站在不同的位置,沒有甚麼對與錯。英國是一個多元社會,對香港和對中國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同樣地,香港人對前途亦各有各的看法和盤算,有人堅持也有人面對現實,書中顯示,大部份人對香港前途並不樂觀,不少表示樂觀的人持有外國護照或早將子女送到外國。然而,對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樂觀或悲觀均無關重要,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盡一切努力讓一國兩制得以成功。

一國兩制成功嗎?這視乎怎樣界定成功,彭定康在日記末加上一章作出他的評論。不少曾經努力為一國兩制付出的人,現在皆成為階下囚,英國亦終於履行了她的道義責任,讓願意離開的人前往英國。離開了的人,有時候他們的觀點亦趨向極端,香港已死,法治已死,但香港從來不是處於一個靜止的狀態,不斷受到挑戰,亦不斷銳變,當我們批評香港已死、法治已死的時候,或許也可以想一想,香港仍有不少深信香港價值和法治和仍然默默努力爭取和堅持的一群,就如彭定康在書未所說:「從歷史的角度,人們不會忘記香港人為民主、尊嚴和自由所付出和繼續付出的代價,這份堅持,是為香港,也是為我們所有人,因為這份堅持,正是界定我們自己本身的價值。」(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eople won’t forget the price that Hong Kongers have paid for Hong Kong’s autonomous and free spirit, and the price they continue to pay for democracy, dignity and freedom. The struggle continues for Hong Kong. And for the rest of us. It is surely a cause that would define us all.)(p 494)

▌[海外隨筆]作者簡介

陳文敏,前香港大學公法講座教授,2021年退休後,旅居英國,並出任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客席教授。

延伸閱讀:

陳文敏教授 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之一

陳文敏教授 讀彭定康:《香港日記》之二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