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受害者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Amy 來電說因為臨時有要事,要取消今天的面談。她從來不會突然取消見面,不久後我又收到莎莎的訊息,說她今天也不來了。Amy 和 14 歲的莎莎是一對母女,從開始接受家庭治療到現在,關係一直不錯。當初進行治療,是希望協助她們一同適應移民後的新生活,也處理莎莎因進入青春期而出現的母女互動轉變。

這次面談,母女倆竟不約而同缺席。過了一星期,我再次邀請她們前來,這次她們分別抵達,先後進入面談室。

我做這麼多都是為了你

Amy 和莎莎仍有說有笑,但明顯帶著一點生疏。當我問她們最近的相處如何,兩人都沉默不語。最後,還是Amy 開口:「我們上星期有點小爭吵,不過現在沒事了。」莎莎則說:「也不算爭吵啦,是媽媽不明白我,那時我不想跟她說話。」

這一句話,令 Amy 激動起來:「我不明白你?我太明白你了,我不希望你凡事都自己處理。我是你媽媽,我也想幫你解決問題。我只是想打電話問清楚老師,為什麼你在學校吃午餐總是嘔吐腹瀉,而你卻那麼大反應。」

莎莎反駁:「我一直以來都自己處理問題,你從來都在忙自己的事,為什麼突然對我這麼關心?」這更令Amy 憤怒起來:「即使我們剛移民來、生活困難、找不到工作,我還要照顧你和妹妹。我做這麼多都是為了你,現在你卻說你一直靠自己?我很傷心。」

誰是受害者

14 歲的莎莎,從小就是媽媽的小助手,一直幫忙照顧妹妹。她什麼事都嘗試自己處理,不需媽媽操心。Amy 也不自覺地對莎莎產生依賴,但同時,她也察覺到女兒愈來愈有主見,開始不再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意見。來到新地方後,這個情況變得更加明顯。

學校老師也曾致電 Amy,提醒她不要讓女兒太過自由,要花時間照顧她。Amy 因此更感委屈,好像外界只看到女兒「生性」,卻忽略了自己身為母親所做的努力。她說:「就算我和她爸爸離婚時,我都一直用心照顧她。為什麼別人只看到她為這個家付出,卻看不到我?我從來沒有忽略過她,為什麼好像是我做錯了,而她才是那個要人疼惜的孩子?」莎莎看見媽媽激動的樣子,忍不住說:「每次別人說我獨立懂事,你就不高興,好像你要和我比誰付出最多,誰是受害者,這真的很無聊。」

Amy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一直盡力扮演「好媽媽」這個角色。她沒有察覺,其實她在困難中掙扎的樣子,女兒全都看在眼裡。莎莎為了不加重媽媽的負擔,習慣了不坦誠表達自己的需要,反而用笑容為媽媽解憂。Amy 沒有要求,但女兒早已默默作出選擇與承擔。

然而,當媽媽未能看到莎莎的苦心,甚至誤解她的反應,莎莎便感到憤怒,覺得自己的付出從未被欣賞;同時,Amy 也的確一直努力地為女兒建立穩定的生活。當女兒逐漸邁向獨立時,Amy 卻覺得她變得冷漠無情。

親密關係裡的「界線」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往往為對方付出,希望被理解與肯定。但我們有沒有真正看見對方的需要?當莎莎默默付出,她其實希望 Amy 能看到她的懂事,並因此多一份包容;而 Amy 也希望女兒能認同她是個好媽媽,願意聽從自己的意見。

這樣的期望一旦落空,就很容易轉化為失望與憤怒。

親密關係裡的「界線」,是幫助彼此分清什麼時候該幫忙、什麼時候該放手。在幫助他人之前,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對方需要這份幫助?如果我們付出,是為了換來肯定,一旦沒有得到,就會感到委屈,那這樣的付出其實是為了自己,而非為了對方。

莎莎說:「我為媽媽所做的,並不是為了她讚賞我,我只是想讓她知道我的付出。」
Amy 說:「我知道你對我好,但我真的不需要你這樣做。」

對於媽媽的這句回應,莎莎當然感到難受。但她也需要學習,不必永遠把照顧媽媽當成自己的責任。

青少年學習獨立的同時也要父母適當的引導。作為母親的 Amy,也在學習不再跟女兒比較誰做得更多、誰更辛苦;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以冷靜的方式面對青春期孩子帶來的挑戰。如果我們像青少年一樣,把情緒都傾瀉在他人身上,那父母又如何能讓孩子學會從我們身上所看到冷靜與穩固的力量呢?

▌[身心不適]Elaine Fong 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