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大型紀念碑—訪西敏寺(上)

經過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很多次,但有時間入內參觀則是最近的事。那是陌生卻又似是熟悉的地方,2011年當時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的婚禮在西敏寺舉行;英皇查理斯三世被加冕,也是在西敏寺。但那始終不是「凡人」的地方。回頭想想,來英幾年,經歷女皇駕崩、國王上任,但都不影響生活,不像物價變動般真實。
加冕典禮
作為「凡人」,我們都應該知道西敏寺有幾個主要功能:一是加冕典禮(Coronations)。自1066年以來,幾乎所有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在西敏寺舉行。西敏寺內設有著名的「聖愛德華寶座」(Saint Edward’s Chair)(或者加冕椅 )。這寶座可說是象徵著英國的連續性,由愛德華一世下令製作,用來安置他於1296年從蘇格蘭帶至西敏寺的戰利品 ——「斯昆石」(Stone of Scone)。
1300至1301年間,國王命人打造了一張華麗的橡木椅,用來安置此石。石頭最初完全被椅座包覆,但經過數百年,前方的木製裝飾已經被損毀。在加冕典禮中,這張高達2.05米(6呎9吋)的寶座與斯昆石一起被放置於高壇前方。在2023年5月6日查理斯三世的加冕典禮中,寶座被置於13世紀「柯斯馬地馬賽克地板」(Cosmati pavement)的中央圓環上。至今,已有39位在位君主於西敏寺舉行加冕儀式。
王室婚禮
其二,多場王室婚禮曾於此舉行。除了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於2011年的婚禮,還有十六場王室婚禮在西敏寺舉行,這項傳統可追溯至九百年前——從1100年亨利一世與蘇格蘭的瑪蒂達公主的婚禮開始算起。時代不同,我們現在還有科技,全球約有十億人能透過媒體收看威廉王子與凱特的婚禮。
喪禮地點
還有,西敏寺亦是許多英國國王、女王及重要歷史人物的喪禮與追思會地點,例如戴安娜王妃與伊利沙伯王太后的追思儀式。自從佐治二世(George II) 於 1760年 成為最後一位安葬於西敏寺的君主後,後續的君主多改葬於溫莎堡的聖佐治禮拜堂(St George’s Chapel, Windsor Castle),如維多利亞女王、佐治六世、伊利沙伯二世等。雖然現代已少有君主安葬於西敏寺,但它仍是舉行國葬的主要場所。
但不能不說的是,有超過3,000名人安葬於此,他們包括牛頓(Isaac Newton)和達爾文(Charles Darwin)。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帝王將相,英國也重視科學和文學。也許這才是我們認為英國美好的原因吧,食物的事情就不能計較太多。
超級版紀念碑
另一個不能不說的「功能」,是紀念碑。若讀者有習慣到英國的教堂參觀,這該是見慣不怪,但西敏寺絕對是一個「超級版」,英國頂尖人物的雕像和名字都可在西敏寺找到。
路易士愛舞文弄墨,就不能不去「詩人之角」(Poets’ Corner),那是一個專為英國文學巨擘設置的安葬地與紀念碑所在。《坎特伯里故事集》作者喬叟(Geoffrey Chaucer) 就是首位葬於詩人之角的文人;珍.奧斯汀(Jane Austen)、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雖不是葬於此,但亦立有紀念碑。「新近」的作家也有機會,比如20世紀英國重要詩人菲臘.拉金(Philip Larkin)在詩人之角就有一塊紀念他的石碑!他逝世31年後,2016年12月才立下此碑,他「低調,但萬人敬仰」,被譽為繼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奧登(Wystan Hugh Auden)後最具代表性的英語詩人之一。
歷史的傳奇
這麼多「死人」,總有點陰森的感覺吧,但西敏寺整體卻是莊嚴和高尚的,但筆者也有「個心離一離」的發現。在西敏寺內的「亨利七世禮拜堂」(Henry VII’s Lady Chapel),路易士「發現」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與她的同父異母姊姊瑪麗一世(Mary I)——這兩位在歷史上曾激烈對立的都鐸王朝女王,如今共同長眠在西敏寺的同一座墓室中。墓誌銘寫著:「Partners both in throne and grave, here rest two sisters, Elizabeth and Mary, in the hope of one resurrection.(姐妹共坐王位、共眠墓穴,盼望同享復活之光)」。西方人有上帝,相信凡間的爭鬥只是短暫的。
另一個小發現是看到護國公(Lord Protector)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紀念碑,寫著他葬在西敏寺,但其實他只是「短期住客」。克倫威爾於1658年9月3日去世,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在一個華麗的靈柩。這輛載著雕像的靈柩於11月23日由盛大隊伍送往西敏寺,並進行了國葬儀式。但當查理二世復辟時,國會於1660年12月4日投票決定,將克倫威爾的棺材從西敏寺挖出,並將其拖至泰博恩(Tyburn)絞刑架處吊起。
1661年 1月30日,正值查理一世被處決的周年紀念日,克倫威爾屍體被吊起,隨後頭顱被砍下,並插在西敏廳(Westminster Hall)外的桿子上。在1949年,才由克倫威爾協會出資,在西敏寺放置一塊現代石碑,讓來訪者能看到他的名字。這塊石碑記錄了他短暫的安葬: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埋葬地 1658-1661。
西敏寺就是充滿細節,恐怕窮一生之力都未能完全看透。一定要有下集了吧。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