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保守主義傳統的一課

英國首相約翰遜最終請辭,今天已經不是新聞。然而當日收到他下台消息的震撼,至今還是印象猶深。人稱「肥波」的約翰遜,當日藉英國「脫歐」的困局而拜相,風頭一時無兩。及後於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中他一馬當先,團結西方陣營力挺軍援烏國,也為他在世界政壇樹立了強悍的名聲及領袖的地位。

約翰遜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均以其非常突出的領袖風格,廣被視為大西洋兩岸「民粹主義」浪潮的代表人物。特朗普以令「美國重新壯大起來」的口號,乘着美國的反移民浪潮進入白宮,同樣性質的反歐盟情緒亦令「脫歐」公投在英國通過,造就了約翰遜後來上台的契機。這股以「反全球化」/「反移民」為主要訴求的民粹主義現象當然並不局限於英美,但英美兩國作為世界自由民主體系的大國相繼出現民粹政治現象,就曾引來深切擔憂。

導致民粹政治泛濫的具體因素雖然眾多,各國也有各自的國情,但民粹政治挑戰既有的民主體制,不惜偏離西方世界主導的自由主義價值,甚至衝擊這些地方的法治和保守的道德秩序。大部分抱持自由主義價值的政治學者,視民粹政治乃西方「民主體制危機」的一種病象。原因是這些民粹政治並不默守形式化的選舉機制,尊重以專業理性為本的政策制定,反而是透過聳動人心的情緒化口號,動員起民眾對僵化民主形式的不滿,以「反體制」/「反既得利益」的名號,以更直接、更缺少規範的方式,動搖日趨老化和官僚化的「民主建制」。

民粹「強人」政治文化

因此之故,民粹政客無一不以「反建制」/「反菁英」的形象出現,以其較為「出格」煽情的政治修辭,不修邊幅的外表,甚至不依傳統道德規範的姿態,吸引庶民大眾的支持。由於這種政治所關心的不是理性議政,而是以情緒主導,於是領袖人物的「魅力性質」要比他們的行政能力,或者建立制度上的規範和制衡的能力更為重要,所以民粹政治容易滋長「強人」至上的政治文化,逐步遠離民主制下分權制衡的核心價值。

特朗普大受爭議的四年任期,充分展現了不了政治學者們對民粹政治的擔憂。他不按牌理出牌,視不少內政外交的規範如無物,貶抑老牌傳媒,反而依賴一堆新興媒體,不斷以散播與消費各式陰謀論,建立對他的信仰和個人崇拜。最終在尋求連任的大選中更不斷否定投票結果,甚至糾眾於國會山庄,試圖阻撓大選結果的確認,導致震驚世界的衝擊國會事件,演活了一切對民粹政治的夢魘。

英國這邊的約翰遜,在推動「脫歐」的過程也訴諸聳動的修辭,挑戰「布魯塞爾的歐盟建制」的激進姿態來贏取人心,舉止和態度往往令習慣於紳士式政治辯論的英國政壇側目。可是,英國的民主制度畢竟是建基於「議會制」的機礎之上。由議會推選首相的機制,大大地減少了美國式民選總統制下候選人直接煽動民眾支持的機會,約翰遜亦無法繞過政黨,另闢蹊徑來積聚個人政治資本,推動更大的民粹主義運動。所以,就算約翰遜的個人民望有多強大,他也要受執政黨黨內其他議員的制衡,無法成為像特朗普一樣的個人魅力型領袖,可以獨斷獨行。

政客不守誠信不值得人民信託

今次約翰遜被逼下台的事件,關鍵的還是內閣成員辭職風波,觸發保守黨內要更換黨魁。可見,英國的議會制與內閣制對首相起的制衡作用仍是非常巨大。當然,議員和執政保守黨也是受民意和輿論壓力所影響的。民情及輿論愈來愈對約翰遜不利,根源在於「派對門」事件所觸發的「誠信危機」。保守黨內因為害怕約翰遜的個人誠信會拖累整體保守黨在下屆大選的選情,內閣閣員為了自保政治前途和黨的持續執政機會,促成了倒戈事件。

對於近年為不斷沉淪的政治風氣所麻痺的香港看客來說,約翰遜所涉及的「派對門」風波,簡直就是小菜一碟。相對於解決英國脫歐方案的困局,領導西方在俄烏戰爭中團結盟國等等國事大政來說,約翰遜在「派對門」中的含糊其辭,有所閃縮等,均可視之為小節。然而,英國的民情和輿論卻並不如此看待。英國人對政客個人誠信要求之高,可見一斑。這股對政治人物道德誠信的執著,並沒有受到十多年來蓆捲西方的民粹主義風尚所破壞掉。在這方面,英國的保守主義政治傳統,對於抵禦惡質的民粹政治,起著關鍵的作用。

政治誠信關乎的不是個人操守,而是政治家和人民之間的關係。一個不守誠信,只徒口舌便給的政客,不值得人民信託,因為他習慣了向人民說謊,以換取選票,所破壞的是民主選舉制度的根本。英國保守主義政治傳統向來鄙視以鼓動民眾的演說或宣傳技倆的民主政棍(demogogue),寧取有足夠道德修養的政治菁英。這種保守主義信念一直以來令英國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具備了抵制發展極端民粹政治的能力。

政治誠信在香港成稀貨

可是,近一二十年冒起的民粹政治以右翼訴求出現,在英國,它先則以英國獨立黨(UKIP)這小黨派為基地萌芽,但最終為右傾的保守黨所吸納。然而,以守護傳統保守主義為宗旨的保守黨,畢竟亦不可能讓民粹主義者全面進佔。而約翰遜個人也非商人或草根,而是出身於一直培養英國政壇接班人的名校,同樣是菁英政治文化的產物,所以亦無法置社會上和保守黨內的道德責難於不顧。

走筆至此,筆者想起前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振民於2019年9月在《紫荊》雜誌發文,責備香港人為甚麼沒有學習好英國傳統的保守主義,反而事事走向激進,當時曾引起香港的輿論嘩然,驚訝為何「護法」竟然要香港向殖民地的前宗主國學習。早前又聞新任特區高官向記者辯解,為何當初信誓旦旦「安心出行」不會作實名追踪,於今又打算朝令夕改,以便推出所謂「紅黃碼」。諷剌的是,這位高官顯然輕忽了王振民學習英國保守主義的教誨,沒有把「政治誠信」放在眼內,只悻悻然拋下一句:「變幻原是永恒」。這是激進?還是傲慢?

政治誠信在香港已成稀貨,「肥波」卻因誠信問題而下台。世局變幻之中,我們慶幸的是,至少仍能補上英國「珍貴的保守主義傳統」這一課。

▌[安徒行傳]作者簡介

安徒,文化研究退休教授,專欄作者。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