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6|移民問題繼續成英政府首務|終院判詞影響香港司法界|港大管治風波一單接一單

英乘小艇非法入境者增,處理移民成工黨首難題

英國警方正全力追捕參與近期反移民暴亂的示威者,目前已有逾千人被捕,約600人被起訴。內政部透過社交媒體公布多起判刑及上庭消息,警告暴亂最高可判刑十年。隨著示威平息,非法入境船民問題再次成為焦點。8月11日,703人乘小艇偷渡到英國,是工黨上台後人數最多的一天,其中2人遇難。今年已有逾1.8萬人乘小艇抵達英國,比去年同期增加13%。

首相辦公室表示,偷渡增加與取消保守黨的盧旺達遣返計劃無關。首相施紀賢強調打擊偷渡組織的重要性,並計劃與意大利總理聯手,將此列為歐洲刑警的首要任務。反對黨保守黨則批評施紀賢應對暴亂不力,並指其只關注多元文化,忽視背後問題。

自2018年將偷渡問題列為「全國緊急事件」以來,已有超過13萬人乘小艇偷渡英國,令政府財政負擔日增。為安置難民,英國從2019年的15間收容酒店增至去年的400間,納稅人去年負擔達31億英鎊。現任財相警告,為填補220億英鎊財政缺口,可能需縮減開支並加稅。

合法移民數量同樣高企,去年淨移入英國人數達68萬,儘管較前年回落,但仍被形容為「反常地偏高」。最新數據顯示,海外勞工對英國就業市場愈發重要,但移民人數過高引發各階層不滿,尤其是社會地位較低者。儘管施紀賢成功平息暴亂,社會矛盾仍需時間修補。

港終院駁回818案上訴,海外法官認同判詞惹批評

香港終審法院駁回黎智英、李柱銘等7名民主派人士就2019年維園「流水式集會」案的終極上訴。他們原因組織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被定罪,上訴後「組織集結」罪名被撤銷,但「參與集結」罪名維持,遂向終院提出上訴。上訴方指引用英國法院的案例應採取「相稱性原則」,認為和平集會應受保護,但法庭一致裁定敗訴。

終審法院表示,香港與英國法律框架不同,不應直接套用英國案例,強調香港法庭已確立違憲審查原則,拘捕、檢控、定罪皆符合法律程序。法庭質疑集會是否真為和平,認為此說法最多只是求情理由,並指出在2019年的示威環境下,警方維護公共秩序的行動是必要的。

非常任法官廖柏嘉亦表示,香港和英國的憲法安排不同,因此香港法庭有其獨立的裁決標準。他強調在香港擔任法官,如同在其他司法區域,必須依法處理案件。此案引起國際關注,前港督彭定康批評判決不公,認為顯示香港法治惡化,尤其針對廖柏嘉參與裁決表示遺憾,指其過往強調人權保障的立場有所轉變。

英國媒體批評海外法官繼續參與香港司法體系,認為這只會為中共控制香港提供合法性。香港特區政府則強烈譴責這些言論,指控為政治操作,企圖影響香港司法獨立。案件背後折射出中港法制的差異,及海外法官在香港的角色是否能捍衛司法獨立的爭議。

港大涉捐款爭議又一宗,內地捐款企業前高層涉貪

香港大學教職員上月收到匿名「吹哨者」電郵,披露校長張翔在處理內地企業「納思達」捐款時存在多處失誤。捐款額達1000萬人民幣,經中國紅十字會轉至港大,用於資助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捐款要求受惠學生須「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然而,調查發現港大向捐款方提供的獎學金名單中,有17名學生並未入讀港大,另有11人已獲其他獎學金。

2023年4月,「納思達」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匯出首期850萬人民幣捐款。港大於8月回應捐款已全數發放,9月卻被「吹哨者」舉報獎學金名單造假。10月,港大向中國紅十字會道歉,承認錯誤。張翔在調查中辯稱不知情捐款細節,並未參與最終決策。

自張翔2018年上任以來,港大捐款總額屢次低於中大,引發外界對其籌款能力的質疑。2022年,港大收到「納思達」捐款建議,但未發布官方新聞稿。納思達公司本身爭議不斷,因涉及新疆強迫勞動,被美國制裁,其旗下微電子業務更涉中國芯片大基金腐敗案。

劉洋曾任納思達董事,亦為中國集成電路大基金管理人,在納思達獲得15億戰略投資後辭職,2022年因涉嫌違法違紀被調查。港大在風波後一個月接受捐款,但張翔是否向校方交代納思達的背景仍存疑。這起事件暴露港大在處理敏感捐款時的透明度及管理問題,引起校內外關注。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

  • EP 01|香港演變:林鄭治下的五年回顧|英國突發:黨員倒戈,首相約翰遜 Boris Johnson 下台

  • EP 02 |香港推「安心出行」實名制,你受影響了嗎?

  • EP 03 |元朗 721 事件三周年涉事人:原告反轉成被告,警官多升遷|兩邊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