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達成關稅協議 日本旨在強軍

美國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美國對日本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從較早前擬訂的25%下調至15%,換取日本對美國汽車及大米等農產品開放市場,以及承諾日後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投資領域為日本國家安全相關項目,如半導體、鋼鐵、造船、航空、能源及人工智能。日本藉此協議保住汽車出口美國市場,並借助美國科技增強國防實力,而美國則賺取關稅收入及外來投資。

要求日本政府大增國防開支不現實

在美日關稅談判期間,美國一度堅持日本須承諾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達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後來更要求仿效歐盟國家達致5%;日本則強烈要求美國調低針對日本鋼鐵及鋁出口的50%關稅,結果這兩項都沒有列入美日關稅協議。

日方表示會另行爭取美方降低鋼鐵及鋁關稅,反映在日本政府的計算裡,汽車出口美國遠較鋼鐵和鋁重要,目前日本對美國享有63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其中大部分來自汽車出口。

汽車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行業,所以在關稅談判上,日本採取了暫棄鋼鐵先保汽車的策略,爭取早日對美達成協議。至於美國暫時不再堅持日本增加國防開支,相信與日本執政自民黨的政治形勢有關,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執政聯盟,較早前已失去眾議院多數,近日更輸掉參議院多數,被迫下台的消息不斷傳出,要求日本政府即時大增國防開支並不現實。

日本的盤算

在美日關稅長達八個回合的談判中,一個困擾日本的難題是,特朗普公開批評日本對外國進口稻米徵收超高關稅,藉此保護國內大米行業。日本最終同意讓步,媒體分析指這是因為近年日本大米生產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升,民眾怨聲載道,日本政府如今同意對美開放大米進口,相信是有意藉相對廉價的美國米,舒緩基層國民米糧負擔,日本政壇始終認為,日本米比進口米好吃,國民不會輕易轉食外國米。

在進口美國汽車方面,日本國內輿論多認為,美國汽車成本貴,且不肯遷就日本市場對外型與功能的需求,就算自由進口也不會衝擊日本國內汽車銷售,反而日美就汽車相互出口達成協議,有利於聯手抵制中國汽車,真正威脅日本市場的是價廉物美的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車。

美日關稅協議消息傳出後,日本各大汽車生產商的股價都顯著上升,反映市場認為日本汽車業有能力承受15%的美國關稅,協議消除了日本汽車對美出口的不明朗因素,因此利好汽車業股價。不過,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則對協議表示不滿,指日本汽車零部件進口美國只須支付15%關稅,但美國汽車製造商從加拿大及墨西哥的生產線輸入零部件,反而要支付25%關稅,對美國汽車業不公道。

充實日本國防力量

對特朗普來說,對日達成協議的最大得益,是日本𠄘諾日後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加上美日貿易總額異常龐大,他可以對外聲稱簽訂了一份歷來最大的協議。

至於那5500億美元投資,會分多少年投入美國,投放在哪些項目,美國白宮沒有詳細說明,反而日本首席談判代表赤澤亮正向媒體透露,主要投放在日本國家安全有關領域,包括半導體、鋼鐵、造船、航空、能源及人工智能。其中首個能源項目,美方對外指是在阿拉斯加共同開發天然氣。

從目前雙方對外披露的消息來看,日本承諾給美國數千億美元投資,想要換取的是美國的先進科技和能源,用來充實日本的國防力量。日本這個矢志強軍的發展趨勢,針對的相信是中國,而美國也樂於借日本的手來牽制中國。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