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是免費的——簡說彼德盧屠殺

沒有一個國家是事事光彩的,問題只是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有沒有尊重歷史,讓事實和真相呈現,然後汲取教訓?1819年8月16日在英國發生了彼德盧屠殺(The Peterloo Massacre),一隊騎兵衝進要求改革議會的人群,造成18死、700傷。這是英國人不能忘記的悲憤一章。

我們又要問這痛入心扉的問題︰為什麼政府會屠殺手無寸鐵的市民呢?

不光彩的東西並不能被華麗的勝利掩蓋。我們都知道1815年英國在滑鐵盧(Waterloo)將法國的軍事天才拿破崙(Napoleon)打敗,這當然是英國的驕傲。但戰爭始終是有代價的,和平時就要「還」。例如很多兵工廠因戰爭結束而關閉,失業率因而高企、物價上升、在工業城市工人的權利意識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理解社會的內在矛盾愈來愈顯露了。

血流廣場

工業城市當然要數現在以足球名揚天下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了。然而,當時曼城是沒有議會代表,也即是說,他們並沒有利益代言人。建制裏沒有代表,就唯有用非建制的方法爭取。亨利‧亨特(Henry Hunt)是當時代表工人的政治家,擅長演講的他,組織了曼徹斯特愛國聯盟(Manchester Patriotic Union),並在聖彼德廣場(St Peter’s Field)和平示威,要求在議會有他們的代表。在當時這絕對是「極端訴求」,因為那時只有11% 的成年男性有權投票,而在北方工業地區有權投票的更是鳳毛麟角。

為了爭取改革議會,當時約有60,000人在和平示威。但政府早就認為要「流些血」才可以阻止這群人的勢頭,並沒有打算聆聽工人聲音。地方治安官拘捕了亨特和一些支持他的人,還讓欠經驗、甚至可能習慣中午飲酒,醉醺醺的義勇騎兵(Yeomanry Cavalry)策馬衝入人群,導致死傷。

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在事件發生之後的同一年,寫了The Masque of Anarchy 〈暴政的假面〉這首詩,內容就是用了非暴力抵抗(non-violent resistance)的觀念。雖然這首詩在雪萊死後始被發表,但很多人都相信雪萊寫這首詩時是受彼德盧屠殺事件影響。

不能忘記權力令人腐敗

人們用「彼德盧」(Peterloo)一詞來形容這次屠殺,是將「Peter’s Field」跟「滑鐵盧戰爭」(the Battle of Waterloo)相提並論,以諷刺政權。然而,政府並沒有軟化,反而定下了六條法令(Six Acts)限制任何關於「極端改革」(radical reform)的聚會。

BBC Teach 有一齣記錄片,是透過一個正在讀GCSE、積極參與社運的學生,探索當年的歷史。當他知道200年前發生了彼德盧屠殺這樣的一件事,就跟歷史學家對談,並透過文物了解箇中細節。學生也參與了週年紀念,讀出一個個死者的名字,包括一個兩歲的小男孩William Fildes,他當年被騎兵砍倒並踐踏。

而國家檔案館則收藏了一張有關當局當時的辯解,說責任全在該孩子母親。

https://www.nationalarchives.gov.uk/education/resources/protest-democracy-1818-1820/trampled-cavalry/

紀念碑每一個名字都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權力令人腐敗,那管在什麼地方。

路易士老師還未去過曼城,但在這片土地讀著這段歷史,只感似曾相識,也深刻明白自由不是免費的。當我們口裏輕鬆地說英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時,別忘記這些奮力爭取權益的前賢和當中的血淚。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