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訪華遞通牒 中國經濟陷兩難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財長耶倫訪問北京,向中方傳達強烈警告信息,指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以低廉價格搶佔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鋰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的市場,令美國重蹈十年前國內鋼鐵企業被中國廉價出口打垮、導致大批工人失業的覆轍。這道通牒直接威脅中國振興經濟的計劃,令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進退兩難。

中國經濟正面臨巨大危機,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內需疲弱消費乏力、青年人失業問題嚴重、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無力投資,過去賴以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幾乎全部失靈,如何走出這個危險的困局,成了各方高度關注的事情。

在三月的全國兩會前後,習近平的第三任政府逐漸透出信息,北京不會沿用過去政策,以財政支出刺激傳統內需(如住房及民生消費),來化解經濟危機,會改為集中力量發展具戰略價值的新興產業(如芯片、新能源),通過擴大製造及出口來帶動增長,這些戰略產業的拳頭產品,正正包括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板、鋰電池等,習近平稱呼這些領域為「新質生產力」,予以大力宣傳。

中國的兩難

換言之,耶倫訪華傳達的警告信息,影響所及遠不止數個中國產品出口可能引發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採取經貿制裁措施(例如大幅增加關稅),來限制這些新能源產品搶佔西方市場,而是直接衝擊中國當前挽救經濟的核心舉措。

中國如果堅持原來方針,加碼押注在這些新興產業上,一旦出口受阻,過剩的產能無法疏洩,就會堵塞在內地,可能引發割喉式減價促銷,觸發一大批實力較次的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如果北京修改原來的戰略,重返保傳統經濟、保民生就業的舊路,習近平的威信和聲望固然會大受打擊,藉著催谷高新科技產業,來抗衡西方以科技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全盤策略也會崩潰。

拖延與分化

面對這樣的兩難,北京正在採取的對策,看來是拖延與分化。所謂拖延,主要是擺出積極回應美國的政治姿態,安排各個層次的官員互訪、對話,同時也策動一些推崇自由貿易的國際輿論,把限制中國新能源出口塑造成不利環境保育的貿易保護主義,希望拖到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若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北京再投其所好以其他利益交換來化解危局。

至於分化,北京的著力點在歐洲,除了匈牙利已明確倒向中國,歡迎中國電動車進口,北京正大力游說法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剛訪問法國,習近平於五月也會借中法建交六十年的機會,去巴黎作國事訪問。與此同時,北京也透過對法國的拔蘭地進行反補貼傾銷調查,逼法國影響歐盟,在針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的反傾銷行動中網開一面,容許個別歐盟國家有彈性選擇,而非一刀切全體成員統一增加關稅或設立一致的嚴格進口門檻。這個軟硬兼施的分化策略能否奏效,估計在今年秋天便會揭盅。

警告銀行和企業

耶倫訪華傳達警告通牒,除了針對新能源産品這主題,還有一個副題,就是警告中國的銀行和企業,不要對俄羅斯提供支持,包括資金和軍民兩用物品。這事情反映中俄過去兩年經貿關係顯著加強,令美國既憂且懼,因為烏克蘭戰爭已踏入第三個年頭,過去一年戰事經常處於膠著狀態,烏克蘭雖然得到不少西方武器,但始終在人口和經濟資源上落後太多,俄羅斯憑藉天然氣出口維持經濟,全國性強制徵兵加上大量聘用僱傭兵,使其有力持久作戰。

反觀美國方面,拜登政府受制於共和黨主導的國會,無法批出更多援助經費予烏克蘭,逼使歐洲諸國加碼援助,甚至暗中考慮直接派兵參戰,以免俄羅斯席捲大量烏克蘭土地,威脅歐盟腹地。在這樣惡劣的情勢下,美國加強對華施壓,藉此削弱俄羅斯的外援,也是意料中事,但實際成效相信不大,因為中俄之間有大量直接和間接的物流及資金通道,美國要全面封鎖是不可能的,只能逼中方做得隱晦一點。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