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有權無責」下的博弈:何衛東「失蹤」與集體躺平的啟示

近日,一向被視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信」的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的動向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更耐人尋味的是,外媒向中國國防部追問何衛東去向時,發言人吳謙未予明確否認,而是語焉不詳,這一反常態度令事件更加撲朔迷離。在習近平高度集權的背景下,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軍方高層的潛在動盪,更揭示了「有權無責」格局下,軍方、官僚、上海幫與太子黨等各方如何陷入「集體躺平」的博弈困境。
據美傳媒《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3月25日援引美國國防官員的消息,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已因調查落馬。對此,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於27日回應稱:「沒有相關消息,也不了解這方面的情况。」
何衛東是習近平於2022年10月破格提拔為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將領。然而,自今年全國「兩會」結束以來,有關他可能涉案被查的傳聞不斷傳出,從「被帶走」到「被軟禁」等說法層出不窮,近期更是甚囂塵上,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博弈理論視角:囚徒困境與集體不作為
博弈理論(Game Theory)作為研究策略互動的工具,為理解中共當前局勢提供了重要框架。著名博弈模型「囚徒困境」揭示了一個核心悖論:當各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往往導致集體最差的結果。在習近平主導的「有權無責」體制下,權力高度集中於最高領導人,而下屬機構與個人則被剝奪決策自主性,僅承擔執行責任。這種結構類似於囚徒困境的變體:各方既無法獨立行動,又因懼怕承擔風險而選擇不作為。
匈牙利裔美國學者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與德國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在1944年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書中指出,當參與者之間缺乏信任與有效溝通時,合作難以達成。應用於當前情境,中共軍方高層如何衛東若因內部清洗或權鬥失勢,其他將領可能選擇「躺平」以自保,而非主動表態或行動。
同樣,官僚系統在反腐高壓下,傾向於消極應對,避免因積極作為而觸碰紅線。上海幫與太子黨作為傳統派系,面對習近平的「習家軍」全面上位,也可能採取低調策略,等待時機而非正面對抗。
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Robert Axelrod)在《合作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一書中進一步分析,重複博弈中合作的關鍵在於「報復與獎勵」的平衡。然而,習近平的集權模式打破了這一平衡:獎勵被個人壟斷,報復則無處不在。這種不對稱性導致各方參與者傾向於「零和思維」,寧可無所作為,也不願冒險挑戰現狀。
歷史經驗:暴君下的官僚應對策略
歷史上,「有權無責」的暴君統治屢見不鮮,其結果往往是官僚與政治對手的「集體躺平」或暗中抗衡。中外案例為當前局勢提供了借鑑。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晚年因窮兵黷武與猜忌大臣,導致朝臣噤若寒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當時官僚多採取「明哲保身」策略,避免因進諫或主動施政而招致殺身之禍;明朝萬曆皇帝後期則更為典型,其長期不上朝,權力下放給宦官,地方官員與朝臣因無明確指令而陷入「無為而治」,最終加速了王朝衰亡。
西方歷史中,羅馬帝國的尼祿(Nero)統治時期也展現了類似邏輯。尼祿集權於身,猜忌元老院與軍方將領,導致精英階層選擇消極應對,甚至暗中結盟以待時變。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記述,當時官僚與軍方「表面順從,內心疏離」的態度,成為帝國動盪的前兆。
這些案例表明,當最高權力者試圖通過集權消除異己時,下屬往往以被動抵抗或不作為回應。這種「集體躺平」既是對權力失衡的自然反應,也為潛在的反抗埋下伏筆。
當前格局:軍方、官僚與派系的博弈選擇
回到當前,何衛東的「失蹤」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作為習近平在軍中的重要親信,其失勢傳聞若屬實,將對軍方權力結構產生連鎖反應。軍委副主席張又俠作為老資格將領,或趁機擴張影響力,而其他將領則可能觀望形勢,避免捲入清洗風暴。這種「不合作均衡」正是博弈理論預測的結果:當信任崩潰時,各方寧可保持沉默,也不願承擔風險。
官僚系統同樣如此。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反腐運動雖震懾貪腐,卻也讓官員普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例如,地方官員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對中央政策多採取敷衍態度,導致政策執行效率低下。這種現象被經濟學家許成鋼稱為「激勵扭曲」,即在「有權無責」的頂層設計下,下層執行者缺乏動力。
上海幫與太子黨的應對則更為複雜。上海幫自江澤民時代起便是權力核心,但在習近平反腐運動中屢受打擊,如周永康、徐才厚等要員落馬。如今,面對「習家軍」的全面掌控,上海幫可能選擇低調蟄伏,等待習近平權力出現裂痕。太子黨作為紅二代群體,雖與習近平有血緣淵源,但其內部派系林立,薄熙來案後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更多成員轉向商業領域,政治上「躺平」成為常態。
集體躺平的長期隱患
從博弈理論與歷史經驗看,習近平「有權無責」的統治模式雖短期內鞏固了個人權力,卻埋下了長期隱患。軍方、官僚與派系的「集體躺平」看似穩定,實則削弱了體制的應變能力。正如阿克塞爾羅德所言,缺乏合作的系統最終將因內部僵化而崩潰。歷史上,漢武帝晚年的窮兵黷武與萬曆帝的怠政,皆因下屬不作為而加速危機。
何衛東事件或許只是這一格局的縮影。當權力過於集中,信任與激勵機制崩解時,各方參與者將陷入「囚徒困境」的惡性循環。對習近平而言,如何打破這一僵局,或許比清洗異己更為迫切。否則,這場博弈的最終結局,可能不是勝負分明,而是集體沉淪。
( 圖 :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