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解放日經濟豪賭 國際政局大洗牌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4月2日下午宣布新關稅政策,所有出口商品到美國的國家都要支付最少10% 的關稅,而過去對美國有大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則按美國單方面的評估須支付更高的關稅。例如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徵34%、歐盟徵20%、越南徵46%、台灣徵32%、柬埔寨徵49%。政策的目標是消除美國的貿易赤字,達致貿易平衡,鼓勵製造商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
過去美國相信自由貿易,也致力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鼓勵各國盡量減少以關稅、配額或其他規條阻礙自由貿易,其背後理念是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比政府更懂得分配資源。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勞動人口擅長從事低技術的輕工業,生產衣食住行等日用商品,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專攻高科技商品製造,這種生產分工通過自由貿易可達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新政是徹底否定一貫的自由貿易理念,認為一個國家若對美國出口多而進口少,因此每年積累對美貿易盈餘,肯定是用了不公平手段打壓美國商品,侵犯美國利益,所以要按美國估算該國「榨取」美國程度,實施反制措施。例如美國估算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口設定各種關卡,包括操控貨幣和各種貿易限制,猶如向美國進口商品實施了67% 的關稅,美國本可以實施等額關稅作報復,但考慮到這對多國有嚴重影響,所以只徵一半的關稅,因此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率為34%。對中國來說,美國對中國不久前加徵關稅20%,加上新的關稅疊加,累計總稅率飆升至54%,而這關稅同樣適用於香港。
神奇關稅列表
美國按內部估算他國無形關稅做了一個列表,其中數字怎樣計算出來,外界並不清楚。例如列表估計歐盟對美商品實施了39% 的關稅,所以美國要向歐盟商品徵收20% 關稅,但列表估計英國對美商品關稅只有10%,美國對英國商品因此只徵10%,這個巨大的差異該如何解釋?英國不久前還是歐盟成員,對美國商品的貿易政策與歐盟諸國大同小異,怎可能歐盟對美商品設限達到39% 無形關稅,而英國卻只有10%?
這個難以解釋的神奇關稅列表,如今成了美國商務部的關稅指南,向來對美國大量出口的國家,亦即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都迎來了巨額關稅衝擊,其中東南亞國家如越南(46%)、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24%)、柬埔寨(49%)、孟加拉(37%)、假如不獲寛免,高額關稅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導向行業可能造成毀滅性打擊。
可以預見,遭美國關稅新政衝擊的國家,絕不會坐以待斃,無論是高調反擊,像加拿大或歐盟,以同等稅率或貨值為基礎實施報復;或者冷靜處理,像墨西哥與英國,一邊尋求談判,一邊轉移出口目標以自保。美國的單邊行動與世界各國的回應,疊加的效果必然令美國的進口大幅減少,供應銳減下若本地生產無法即時增加,商品價格便會顯著上升,通脹將迅速惡化,聯儲局可能被迫加息,因而抑壓信貸與投資。這些經濟上的連鎖反應,正是商界和金融市場最關注的,因此投資市場對特朗普的關稅新政反應負面,擔憂未見其利先受其害。
對發達國家的啟示
分析特朗普關稅新政,除了看各國如何應對,各行業怎樣掙扎,金融市場有何波動,還可以看深一層,就是特朗普新政對發達國家的治國方針帶來怎樣的啟示或教訓,以及美國新政將如何衝擊及重塑國際政治格局。篇幅所限,本欄今期對這兩大課題只能扼要闡述如下。
特朗普新政其實是一場豪賭,把帶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和推動消費,全押注在大幅增加進口商品關稅上,彷彿世界各國只要減少出口貨品到美國,或酌量增加採購美國貨,使美國達致貿易平衡,即出口貨值與進口貨值相若,美國本土投資生產便會猛增,美國人就會再次富裕起來。
這個經濟實驗如果成功,肯定會改寫所有大學經濟系的教科書,也會成為世界各國爭相仿效的治國良策。問題在於成功的機會相當渺茫,因為環球貿易從來不是一幅靜態的圖畫,充滿互動和變化,美國既然用關稅築起貿易壁壘,令許多國家的商品打不進去,這些商品自然就流向別處。這些進口貿易消失了,會否導致許多已被淘汰的製造業重新出現?出口貿易又可否承受多國聯手實施的報復?這場美國單挑全球的關稅大戰,箇中實在含有太多變數,過程亦可能甚為漫長,特朗普在四年任期裡可以做出怎樣的成績?如果新政不見成效,或弊大於利,美國是否繼續走這條貿易保護主義之路,一條大路走到黑?
外交政策大洗牌
特朗普新政除了是一場經濟豪賭,也是一次外交政策大洗牌。過去美國是以盟友和敵人來設定外交方針,例如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南韓、歐盟等國家是盟友,需要拉攏團結;俄羅斯、中國、伊朗和北韓等國是敵人,需要圍堵遏制,這套劃界標準,是基於歷史和政治意識形態而逐步形成的。
如今特朗普的新政不問親疏、無分敵友,只要對美享有貿易盈餘,就成為關稅開刀對象,親密盟友也可即時鬧翻,外交只為美國㩴取經濟利益服務,這樣的政策自然會令盟友寒心,也會為敵人製造分化滲透的機會,國際政治格局也會因此改變。
美國既奉行自身利益優先、不為別國埋單的純功利外交,就表明不想當世界警察,不會派兵海外,除非有重大利益誘因。這樣就會造成許多權力空檔,有實力的國家就會趁機擴張勢力,嘗試當地區霸主,各個區域內的衝突會更頻繁,全世界可能逐漸形成幾大勢力板塊,各有自身勢力範圍。美國、歐盟、中國可能是最大的三個板塊,此外還有一些小板塊,板塊之間的碰撞與利益爭奪,可能取代政經意識形態角力,成為主宰未來國際政治的要素。
( 圖 : The White House X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