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密談製出和平方案 壓力下與烏國磋商

美國總統特使與俄方就烏克蘭停戰達成秘密協議,美方逼烏克蘭一周內接受協議,否則終止軍事援助,此和平方案在美國國內及歐洲盟友間引起巨大爭議,逼使美國與烏克蘭磋商並修改和平方案;另一方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動致電美國總統特朗普,討論台灣問題,尋求美國抑制日本介入台海事態。特朗普對外披露與習通話內容,對台灣隻字不提,並迅速致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展示美日同盟不受北京影響。
偏袒俄羅斯的和平方案
美俄兩方特使秘密泡製的28點和平方案,上周四公開後,在大西洋兩岸皆引發巨大政治震盪,因為協議對烏克蘭太過不利。
方案要求烏克蘭把東部Donetsk地區、尚在烏軍手中的戰略重地交予俄羅斯(方案第21點)、限制今後烏克蘭軍隊總數不多於60萬人(第6點)、烏克蘭憲法須加進永不加入北約條款(第7點)、北約須承諾不派軍隊進駐烏克蘭(第8點),這四點等如把烏克蘭日後的自衛能力廢除。
此外,方案對俄羅斯過分有利,包括普京及俄軍不被追究戰爭罪行(第26點)、俄羅斯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秩序(西方制裁分階段撤銷、俄重新加入G8,方案第13點)、北約不再擴充(第3點)、方案執行由美俄設聯合工作組負責(烏克蘭及歐盟無份,方案第15點)。這個由美俄特使暗中打造的方案,滿足了普京一直以來的要求,即侵吞烏東大片領土、廢烏克蘭自衛能力、終止北約擴張,讓普京以勝利者姿態重臨國際舞台。
烏克蘭及歐洲諸國均反感
烏克蘭受戰火蹂躪接近四年,民眾普遍渴望盡快結束戰爭,但28點和平方案公布後,民意調查卻顯示,過半數烏克蘭國民均反對,因為放棄東部戰略土地等如讓烏克蘭中部平原無險可守,俄軍可隨時長驅直進;限制烏軍不多於60萬人,又不准北約成員國的軍隊派駐烏克蘭境內,等如要烏克蘭對俄不設防,俄國恢復元氣後可隨時撕毀和議,迅速攻佔整個烏克蘭。
在安全前景得不到切實保障下,重建烏克蘭只是空談,去國避難的一千萬烏克蘭人不會放心回國建設,外國的人才和資金也不敢長駐。然而,烏克蘭人也知道,若不同意這方案,而美國又真的撒手不管,恐怕捱不過這個冬天俄軍的猛烈攻擊,烏克蘭的兵源早已乾涸。
歐洲諸國對於這份美俄方案也極其反感,除了因為對烏克蘭太苛刻不利,對俄羅斯太過有利,更因為方案擅自作主,從歐洲多國凍結了的俄羅斯資產中,規定拿一千億美元出來,投資於美國主導的烏克蘭重建項目。美國將獲得這些投資項目的50%盈利,歐洲須另外出資一千億美元,作為烏克蘭重建資金。至於被凍結俄國資產餘下的錢,則由美俄雙方設立的聯合投資機構處理(方案第14點)。
此舉等於把俄國境外凍結資產全進貢給美國,歐洲諸國怎可能答應?俄羅斯今次元氣大傷,若西方不予追究懲罰,讓俄國風光回歸國際,等如鼓勵獨裁大國侵犯弱小鄰國,到俄羅斯再次坐大,歐洲鄰國還如何制約這頭喜好侵略的北極熊?
密談記錄曝光
從上周末到本周初,歐洲諸國在不與特朗普撕破臉的前提下,展開了密集的外交攻勢,尋求借助G20在日內瓦舉行峰會之便,游說美方修訂和平方案內容。與此同時,美方內部也出現了強烈的反對方案的聲音,指責特朗普出賣盟友,發聲的包括不少共和黨國會成員,也有消息指國務卿魯比奧也不滿這份他沒參與制訂的方案。
其後彭博通訊社收到線報,披露美國對俄特使Witkoff與俄方密談的逐字記錄,顯示Witkoff主動教對方怎樣討好特朗普,並主動建議要烏克蘭放棄東部戰略土地,換取俄方同意停戰。這份密談記錄顯示,為了讓特朗普戴上和平締造者光環,以及讓美方奪取龐大利益,美國不惜出賣烏克蘭及犧牲歐洲盟友利益。
新和平方案
在內外政治壓力下,特朗普迅速改口風,同意與烏克蘭及歐盟代表坐下來談,國務卿和國防部長都出動,把28點內容逐點重議,最後修訂為一份只有19點的新和平方案。
本文執筆之時,新和平方案內容尚未發布,只有零散的消息外洩,例如烏克蘭軍隊總數增至80萬人;烏克蘭日後安全保證由美、烏、歐三方共同制訂;俄國凍結資產的運用與分配,也是共同磋商決定。至於最敏感的土地交換事宜,新方案暫時留白,交由美烏兩國總統親自會談商定。
這個發展顯示,烏克蘭若要達致長久和平,有三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一是美國的先進防衛系統及情報作業(防止遠程攻擊及替空襲精確定位);二是歐洲志願國家組建維持穩定部隊,協助烏克蘭守護國土;三是大量的重建資金。要滿足這三個條件,美、歐、烏三方就不能撕破臉,美國若堅持原來的利俄方案,逼烏克蘭放棄美國援助,就要承擔烏克蘭一旦戰敗遭國內外譴責的風險,在戰後烏克蘭重建中也將分不到半點好處。
假設美、烏和歐盟能夠暫擱分歧,就新和平方案達成三方皆認可的協議,俄羅斯會接受這新方案嗎?新方案肯定沒有原來的28點方案那麼優惠,普京將面對一個兩難抉擇,拖下去要面對美歐聯手當烏克蘭後台,攻城掠地將加倍困難、烏克蘭固然兵源乾涸,俄羅斯何嘗不是?舊日的僱傭兵已用盡,要用資源出口換北韓派兵士來當炮灰,最近有新聞指南非也秘密幫俄招兵,普京還能繼續打下去?
台灣已到了臨界點
除了俄烏戰事,中美關係近日也備受關注,事緣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發表了「台灣有事論」。今周的新發展是習近平主動與特朗普通話,特朗普之後發布的社交媒體帖子,形容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對話,內容涉及烏克蘭問題、芬太尼化學品出口、中國購買美國農產品等,也再次提到明年4月訪問中國,並邀請習近平明年稍後時間回訪美國,但唯獨沒有提到台灣。
中國官媒的報道卻指出,習近平向特朗普解釋了在台灣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及原則,並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重要組成部分」、「中美曾並肩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當前更應該共同維護好二戰勝利成果」。美中兩方在談話後各自發布的內容,為何有這個分歧?
從中方披露的信息看,習近平是想說服特朗普,讓他約束日本,不要阻礙台灣回歸中國 ;而特朗普則不作承諾,對外避而不談,並且在一天之內主動致電日本首相,向她交代與習通話一事,並囑咐她若碰到問題就直接打電話給自己。這行動顯然是要消除日方的擔憂,對外界間接表明,美國站在日本一方。
換言之,日本就台灣問題把一貫政府取態挑明,不惜公然得罪北京,是得到美國支持的,只不過美日兩國有默契,日本站在台前,美國站在幕後。不過,《華爾街日報》指特朗普在電話交談時囑高市早苗就台灣問題降低音量,避免刺激北京,影響美中貿易談判。
美日這樣的表態,是否足以穩定台灣局面?從近日的事態發展看,台灣前景仍然極不明朗,彭博社一則報道指,台灣已到了臨界點,北京壓力在加劇,美國卻變得愈來愈不可靠,接下來的幾個月可能決定台灣的終極命運。
宏福苑五級大火
收筆之後,看到大量有關香港大埔宏福苑五級大火的新聞,死亡數字逾50,失去聯絡的逾200,以千計居民痛失家園,心中極其悲痛。負責大廈維修工程的公司負責人已被拘捕,廉署亦介入調查,事件焦點為多幢大廈外搭建的棚架和棚網是否用了法律及專業要求的防燃物料,因何以易燃的發泡膠封擋各層窗戶,導致火勢迅速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到底這場火是天災還是人禍?特區政府如何應對怎樣善後,全世界都在看著。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