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大戰 難免兩敗俱傷

(編按: 截稿後,特朗普宣布除了中國外,暫停對數十個國家徵收對等關稅90天,但將對中國徵收的關稅提高至125%。 )
美國自4月9日起對中國商品徵收104% 進口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國發動貿易戰表示「奉陪到底」,拋出連串反制措施,意味全球經濟體積最大的兩個國家正以猛烈招式全面交鋒。世界各地股市受震盪顯著下跌,不少經濟分析師指美中貿易戰若持續下去,兩國都難免經濟衰退,全球經濟也會受拖累。
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後,在二月和三月分別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加徵10% 關稅,合共20%,然後在4月2日宣布對全球徵收最少10% 額外關稅時,針對中國及其他對美有巨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徵收更高的關稅,以懲罰這些國家過去用各種手段限制美國商品,人為導致貿易不平衡。
當日宣布的中國商品額外關稅是34%,使額外關稅累積增至54%,特朗普且放言若中國報復反制,他會把對華關稅再增加50%。中國不為所動,宣布將採取對等措施,向一系列美國進口中國商品加徵34% 關稅、限制戰略物資輸往美國,並調查好些美國大企業。美國遂宣布自4月9日凌晨起付運美國的中國商品須支付104% 關稅,銅、藥品、半導體、木材、能源等美國欠缺商品例外。中國隨即宣布,自4月10日起美國入口中國商品的關稅率從34% 上調至84%。
中國比美國更能承受痛楚
對於中國決定以對等關稅報復,美國商務部官員認為是錯誤決定,指美國輸華商品總值只有1450億美元(2024年),而中國輸美商品總值卻高達4400億美元,互施關稅肯定對中國影響更大。不過,《經濟學人》一篇文章引述中方消息指,中國相信可以打贏關稅戰,理由是中國比美國更能承受痛楚,當對華關稅大增導致美國市面商品價格瘋漲,或者受影響企業被迫減產裁員,美國國內反對特朗普關稅的聲音就會上升,政治及經濟壓力將逼使特朗普讓步,屆時中國才有機會以公平的談判解決紛爭,太早妥協只會令美國得寸進尺。
美國白宮採取的是兩手策略,一面展示強硬姿態,對中國實施貿易界前所未聞的104% 極重關稅,威嚇其他國家不得報復美國單方面實施的額外關稅;一面與日本、南韓等國家展開談判,展示和解互讓的前景,誘使更多國家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而美國商務部反複表示,雙邊貿易談判不單談關稅,也談進口限制法規、商品課稅、貨幣匯率、對美採購等導致美國外貿失衡的一攬子事宜。日本和南韓方面傳出消息,指美國農產品多涉基因改造或荷爾蒙催化,很難解除進口限制,但調整匯率、增加對美採購及設廠投資等可以磋商,放寛稅務實施安排也有可能。
特朗普於首個總統任期(2016年至2020年)對中國也曾經徵收額外關稅,當時中國的對策有兩個,其一是針對美國商界重視的行業或產品,游說白宮給予特殊豁免,另一是協助生產商把部分生產線轉移海外,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國、墨西哥等,通過這些國家完成產品組裝後付運美國,商品變成來自這些國家而非中國。
如今,特朗普團隊再次以大增關稅向中國施壓,制訂了打擊規避的措施,其一是不再給個別產品或公司關稅豁免,對特定行業(如汽車)也只給有限度的暫時豁免,並在談判豁免時要求生產商承諾大幅增加在美國本土投資生產,把境外生產工序搬回美國。
另一個防規避關稅措施是打擊中轉國,向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等承接了中國生產線的國家,實施30% 至50% 的高額關稅,逼這些國家在親美與親中之間作抉擇,若繼續協助中國便須放棄美國市場。有了這兩道打擊措施,中國生產商迴避美國關稅的空間大幅收窄。
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
超高額關稅可否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美國經濟學者大多認為不可以,理由是關稅措施雖然會令美國進口減少,但也會損害美國與貿易伙伴的關係,導致出口減少,貿易赤字不會馬上消失。而且,就算貿易赤字在進出口皆大跌下有所減少,對美國的經濟與民生都未必是好事。過去數十年美國持續對中國錄得巨額貿赤,根本原因是美國人樂於消費不喜儲蓄,成了消費大國,而中國人則拼命儲蓄不敢消費,成了生產大國,這些基本因素不是政府一道關稅政策便可逆轉的。
再者,美國多年來是透過不停發債及印鈔來應付財政需求,全世界只有美國能無限增發政府債券和金融信貸。因為美國是軍事最強國家,在二次大戰後承擔維護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的責任,促使全球貿易採用美元作交易貨幣,各國亦以美元資產作為國家財政儲備的主要成份,美元成了國際金融市場最主要的儲值及交易工具。一旦美國貿赤消失,國際社會對美元的需求便會大幅減少,美國的發債及印鈔成本便會上升,還可以享受過去的消費水平嗎?面對經濟衰退與物價颷升的雙重威脅,聯儲局將陷於兩難,是加息壓抑通脹抑減息刺激經濟?
中美脫鈎的痛苦
針對多個國家的高額關稅率是怎樣計算出來的?根據白宮和商務部公布的對等關稅列表,對應各個國家的關稅水平,是各個國家佔美國便宜的比率的一半,美國已經相當客氣,沒有百分百對等懲罰,只是罰一半。可是,這個所謂佔美國便宜的比率,其實就是美國與這個國家的貿易赤字,相對於美國向這個國家進口貨品總值的百分比。
以中國為例,美國對華貿易赤字是2950億美元,向中國進口商品總值大約4400億美元,赤字佔進口額約為68%,白宮據此折算一半,便得出對華貨品加徵34% 關稅的神奇數字。這種豪無理據的稅率計算方法,遭到強烈批評,前美國財長薩默斯便指這反映特朗普團隊連基本的辦事能力也欠缺,難怪政策公布後美國證券市場立即暴跌,他估計這關稅政策會令美國損失30萬億美元,等於平均每個四人家庭損失30萬美元。
高達104% 的懲罰性關稅,真的可以持續實施嗎?按常理推斷,如果這超高額關稅不改變,美國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成本都會增加一倍,絕大部分的進口商會選擇放棄進口,就算人民幣貶值一至兩成,也不可能彌補成本倍增,也很難把這種程度的成本增幅藉加價轉嫁予消費者。
這樣一來,進口商就要設法用其他來源地的商品代替中國商品,所以有一些分析師認為,美中貿易戰既然開打,就算過一陣子有所緩和,進口商和各個銷售市場為了迴避風險,會顯著減少向中國採購,客觀效果就是加快美中兩國經濟脫鈎,美國對華進口佔本土經濟比例已從十年前逾20%,持續下降至13%,未來可能跌至單位數字,意味美國消費市場大致擺脫對中國製造的倚賴,但這擺脫過程會相當痛苦。
至於美國工業界對中國原材料、零部件及半製成品的倚賴,短期內很難擺脫,蘋果、Nike、英特爾等大企業雖承諾回美國投資設廠,但設廠從規劃到投產動輒三五七年,遠水難救近火;短期應急只能靠墨西哥、加拿大這些近鄰的生產線,希望白宮在重點對付中國及亞洲之時,放過有美加墨自貿協議保障的加墨二國,或者日本、南韓等對美國作出足夠讓步後,接過中國工場原來的訂單。無論是消費脫鈎或生產脫鈎,都有諸多困難,風險處處,畢竟美中兩國經濟深度結合非一朝一夕,而是持續了四十多年。
中國商品若失去美國市場,會流向何方?國內市場肯定不能吸收這股數值龐大種類繁多的出口商品,畢竟中國近年催谷出口增加,就是為了消化國內嚴重過剩的產能,一旦主要出口渠道閉塞,自然就要割價傾銷,歐洲市場將會是主要目標,有購買力的亞非拉國家也會積極推銷。但這樣一來,中國貨大傾銷就會成為令許多國家頭痛的難題,所謂便宜莫貪,如果吃下這些中國貨會導致本國相應行業滯銷甚至倒閉,將會得不償失,美國鋼鐵及鋁材業的教訓乃前車之鑒。
因此,在美中貿易戰緩解之前,歐盟等國會嚴防中國商品傾銷,倒逼中國降低產量,這會造成許多中國企業倒閉裁員,中國長期倚賴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將遭遇嚴峻考驗,政府補貼民眾消費來維持生產與就業,同時以各種優惠吸引中外企業投資,可能是出口崩盤後唯一的應對辦法,這意味北京必須改變近年國進民退、資源只向戰略行業傾斜的政策。
周三晚上,局勢再起變化。特朗普暫停啟動針對其他國家的高額關稅,唯獨對中國再下狠手,把關稅率提高至125%,證券市場隨即作正面回應,多處股市反彈回升,美國媒體指這是因為美國之前關稅戰單挑全球,令美債前景黯淡,觸發拋售潮,嚇壞財政部,逼特朗普按鈕煞車,全球關稅戰變成美中關稅戰,局面看來對中國更加不利。
( 圖 : Shutterstock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