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就TikTok達成協議 中國抗衡湊效

美中兩大國進行新一輪貿易談判,就TikTok美國平台出售予三家美資企業合組的公司,達成框架協議,特朗普說將致電習近平敲定交易。

中國找到與美抗衡方法

美國和許多國家達成了關稅協議,但和中國的談判卻是曠日持久,如果只是談一個稅率,為什麼要談這麼久?《紐約時報》最近有一篇文章指出,那是因為中國用對了策略,找到美國的痛點,並且善於彌補或掩蓋自己的弱點,所以能夠持續與美國抗衡。

在談判期間,中國一直承受高達30%的貨品進口美國關稅,以及諸多美國科技產品禁售中企限制。這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確造成了打擊,但中國在過去半年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大幅增長,足以彌補對美出口下跌的衝擊。這個大幅增長是北京刻意扶持鼓勵下形成的,也反映中國企業近年努力轉移生產鏈至境外的作用。

在過去數輪談判裡,北京藉著嚴格管制稀土、電磁等物資出口,成功令許多歐美大企業的生產被打斷。汽車、電腦、手機等高產值商品都非常倚賴這些稀有物資,而中國控制了國際市場大部分的供應,美資大企業緊急向特朗普施壓,令白宮不敢以超高關稅對付中國。據美國媒體披露,在剛結束的第四輪談判前,中國企業停止向美國農場購買大豆,改為向巴西等國入貨,這舉措令美國中西部豆農損失巨大。此外,北京還因應國內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取得突破,主動要求中國各大科技企業不再使用輝達芯片,希望徹底擺脫對美國高端芯片的倚賴,令白宮的科技禁售令形同虛設。

拋出TikTok控制權

除了施壓對抗,北京在第四輪談判裡,也向美國拋出了甜頭,就是TikTok美國平台的控制權轉移。TikTok在美國有一億七千萬用戶,這平台的政治影響力異常巨大,美國政府絕不容許中方持久控制平台。

在拜登主政期間國會已通過法案,平台控制權若不屬美國企業,就要在指定期限前停運。儘管美國挾法令之力能逼迫TikTok停運,但若要成功接管TikTok,卻須得到中方配合,這是因為TikTok的社媒營運程式由母公司設計及更新,美國子公司即使易手,若不能繼續使用程式,平台吸引力就會大減,用戶將紛紛撤離。此次北京向美國作出的讓步,就是同意由TikTok母公司把平台程式授權予美國公司繼續使用,由美國控制的公司搭建新平台,把原有用戶悉數過渡,取得對平台數據的控制權。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聯手取得美國TikTok控制權的是科技巨擘甲骨文(Oracle)、私募資本銀湖(Silver Lake)及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en Horowitz。這三家美國投資者會持有新公司八成股權,餘下兩成由中資持有。新公司董事會由美國股東代表佔多數,並有一名董事由美國政府指定。達成框架協議後,白宮把TikTok停運日期延後至12月16日,而中方則希望借此促成特朗普國事訪問中國。

中國戰略的得失

中國反覆使用胡蘿蔔與大棒,與美國就關稅問題拉鋸,到底有什麼好處?又要付怎樣的代價?從媒體對近日中港股市顯著回升的報道來看,中國在對美談判上展示了足夠實力,無論是一般商品貿易或尖端科技發展,都不用被美國綁架,令國際投資者重新看好中國前景。因美中經濟脫鈎而撤出中國股市的外資,正紛紛考慮返回中國,這對中國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好處。

至於代價,就是大半年的折騰令中國經濟面對許多不明朗及大幅波動,眾多行業受到打擊,樓市爆破及產能過剩的創傷持續,青年失業高企,但北京藉著對國內言論的絕對操控,把這些問題掩蓋了,又不斷用八卦議題轉移民眾注意。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