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之夜,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這個星期天(11月5日)便是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了。事前大家會在超市選購煙花,或者和鄰居「夾錢」,大家共同來一場視與聽的享受。想起初來英國時,在廚房看到煙花實在嚇了一跳,以為「打到嚟」,後來想起,學校不是教了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在1605年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嗎?「新移民」如我,要將各種東西聯繫起來,實在需要時間。

現在,路易士老師當然知道這是什麼一回事。別害怕,雖然這的確是「國家安全」級別的事情。「火藥陰謀」發生在詹姆士一世(James the first)管治時。詹姆士一世在伊莉莎伯女皇一世之後就位,仍面對天主教和新教之爭。詹姆士一世大力支持新教(Protestantism),欽定版聖經,又稱詹姆士王譯本(King James Version)就是他的成就之一。

走漏風聲

在這背景下,天主教徒當然不好過了,其實由伊莉莎伯一世開始,天主教徒已不能做彌撒,也不能按自己儀式結婚。詹姆士一世管治後,並沒有變得寬容。有壓迫,就有反抗。天主教徒曾密謀殺死伊莉莎伯女皇,但都不成功。而Guy Fawkes也是抗爭的天主教徒,他和伙伴計劃用火藥炸掉國會。不過其實主謀是羅伯特‧蓋茨比(Robert Catesby),Guy Fawkes卻成了代表人物(是因為他負責點燃火藥嗎?)。

Guy Fawkes在1570年生於約克(York),父母是基督徒,但他卻在孩童期間改信天主教。二十一歲時離開英國加入天主教的西班牙軍隊,參與了「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 )。之後,他積極投身由Catesby領導的天主教組織,並計劃這次「火藥陰謀」。然而,不知為何計劃「走漏風聲」,1605 年10月26日有天主教徒收到信件,提醒他們不要參與國會開幕。11月4日,Guy Fawkes被發現在國會一間房間收藏了三十六桶火藥,結果主謀幫兇都被送到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嚴刑迫供,最後他們全被以「叛國罪」罪名處死。從此之後,國王和皇后每每來到國會,近身侍衞也會先檢查國會有沒有藏有炸藥。

鎮壓的手段

哪為何會變成今天的煙花大會呢?因為1606年1日國會劃定了11月5日為感恩節,要人們紀念和慶祝陰謀失敗,人們點起篝火,或焚燒所仇恨人物的假人。童謠則這樣唱︰I see no reason/ Why gunpowder treason/Should ever be forgot/Guy Fawkes, Guy Fawkes, ’twas his intent/To blow up the King and the Parliament. ’

但若我們宏觀地看,這當然是新教國王鎮壓天主教徒的一套手法,以「國家安全」名義將壓制合理化。是否真有可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把火藥運到國會已十分可疑。還有,審訊是否公平進行、查明真相?恐怕亦是奢望。

其後,政權也對篝火之夜持不同的態度和淡化,因為人們會透過節日的混亂和狂歡來挑戰既有秩序。也許,電影《V怪客 》 (V for Vendetta)看中這一點,以Guy Fawkes炸國會為靈感,Guy Fawkes的面具也成了反極權的象徵(但主謀可是Robert Catesby啊)。

篝火之夜今天的意義是什麼真的很難說了。是假期一天?政治活動?打打殺殺?還是醉生夢死?那晚路易士老師會選擇早睡,或看看《兩邊走走》。

(圖片來源 : 電影《V煞》劇照)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