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一定是黃絲?

移民的港人是否一定是「黃絲」?當然不是。雖然不少海外移民渠道都是因為二零一九年以來香港政治空間的急速收縮而來,卻不代表每一位利用這些渠道離開的港人都對這些改變不滿。很多人可能對政治本來無感,只是見到移民門檻降低了,也就放手一搏。也說不定有不少藉此機會離開的港人,對新的香港政治秩序相當支持,也就是所謂的「藍絲」,純粹出於其他理由移民。一方面在辦移民同時又一方面為中國政府說話的人,相信大家都見過。

所以這題目就說完了?當然不是。我希望可以再挖深一點:為甚麼藍?為甚麼黃?甚麼是藍?甚麼是黃?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問下去。回到二零一九年的香港,很多事物非黑即白,也應該是非黑白。但當離開香港後,如果繼續使用同一套的視角去看世界,很容易會錯過很多重要的細節,甚至自己的不足。人在他鄉,既然有更多的空間,也應該容許更多的自省。

從社會學出發,有觀點認為移民相對保守,並不奇怪。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都是不滿原來的環境,然後來到新的地方,所以對當地的期望不會太高。我不完全認同這個說法,認為很在乎個別移民社群、原居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關係。例如不少研究指出移民台灣的港人對自己適應台灣的能力,無論是制度上或生活上,往往是過於樂觀,繼而產生不適應。不過我倒是有點同意移民傾向保守這種說法,特別是還未拿到定居身分的,總會小心翼翼害怕得罪當地主流社會,以免影響到定居申請。

一切都是相對

此外,有些時候移民通常都會經歷社會經濟地位的向下流動,本來當專業人士的要去洗碗送貨,如果不服氣的話也很容易投射到保守情緒當中。例如中國政府近年成功統戰海外華人的一個重要手段,正是讓他們相信只要中國強大,他們在海外的地位也會因應提高。實際上,不少海外華人也通過擔任中國和當地經濟上的聯繫人,因而獲利。

很明顯,移民的政治取態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當中的。藍是如此,黃的也一樣。如果把在香港追求進步價值的人稱之為「黃絲」,那當他們離開香港抵達外地後,按照當地更為多元的社會標準,可能根本算不上是很進步,反而是十分保守。畢竟進步還是保守,從來都是相對的。回想一九八九年,香港人支持北京民主運動,說要建設民主中國,但現實是當時的香港本身也未有成熟的選舉制度,極其量只是民主幼兒班的狀態。當時的香港人說要建設民主中國,不代表就很懂民主,只是中國大陸的情況更糟糕,一切都是相對而已。

數個月前在本欄提到種族議題時,說到海外港人固然不想被別人歧視,卻不見得本身不會歧視別人。有些時候,我們只是想站在歧視鏈的勝利方,而不是想摧毀歧視鏈的存在。放在「黃絲」和「藍絲」的討論,不難想像有些香港人對當前香港的政治秩序不滿,純粹是出於自己在權力結構中是受損的一方;如果自己是受益的一方,不見得就會想追求建立平等的權力結構。

要警惕的事

「我不想被欺負」和「我不想世上有任何人被欺負」,其實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差別在香港可能不重要,反正都有共同的對手。但對於已經離港的海外港人來說,這差別卻可以變得重要。因為當地往往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民主制度,那麼海外港人就要思考一條在香港未必那麼直接的問題:在保護當地的民主制度,與推動自己重視的個別議題或立場之間,該如何取捨?

很不幸,世界各地許多的民主政體,現在都受到制度上的衝擊,後面當然涉及其他專制政體刻意在全球散播對民主制度不信任的計謀。海外港人如果自稱「黃絲」,是否也該對這些衝擊有所警惕呢?舉個例,可能我很討厭當地某位政治人物,但不代表所有針對他的批評我都要照單全收和轉發分享。我應該作最基本的判斷,當中有多少是假信息,要被免自己成為製造矛盾的工具而不自知。換言之,拒絕貪口爽。

畢竟,我們在香港的時候常常取笑「藍絲」容易被假信息誤導,然而如果自己移民外地後卻又沉迷在當地的各種假信息內容農場當中,則就算繼續口講支持民主,實際上會否已變成另一種「藍絲」而已?

(圖 : 123rf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