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價而不知其值

曾於莫斯科機場轉機,機上遇一旅客,談起俄羅斯,於一切事物皆不動心,唯談及克里姆林宮金飾裝潢卻眉飛色舞,說沒見過那麼多黃金,對他來說算是全俄唯一過人之處。言談間除了黃金還是黃金,話題乏味無趣,被迫聽了數分鐘(也許更短,但感覺很長),趕忙說要看書。

曾多次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常見有導遊解說歷史、建築,遊人興致索然,直至言及金銀珠寶,客皆驚異:五世達賴靈塔含金 3721 公斤、九眼天珠價值過億,眾遊客疑幻似真,聽得津津有味,如同參觀布達拉宮最高潮。

又像品鑒紅酒,不論顏色、香氣、產地、年份、口感、餘韻,只需說紅酒價錢,這瓶三千,那瓶半萬,酒價高必然酒質好。至於其佳處,一則無關輕重,二則無睱深究。

旅途中偶遇旅客,把行程當作攝影器材展覽,帶上貴價重裝備,拍攝成果平淡無奇,問其器材有何過人之處,竟只答鏡頭過萬元,言止於此。對話空洞如同嚼蠟,枯燥無味。

知物之價而不識其值

讀者勿誤解筆者之言,非避談價格,更非故作清高,日常當需顧及價格因素。然而把價格當成唯一值談論之事,反復只談價錢,把之視作唯一標準,只知價格(price),不知價值(value),忽視內涵,委實乏味。

也許此等審視標準並不新鮮,王爾德在 1890 年出版的《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有句名言,正是:「Nowadays people know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今人知物之價,而不識其值。)

猶如有人從境外遊歸,說來說去就是「一家大細玩足一天都是 XXX 元」、「按摩連火鍋加起來都是 YYY 元」、「一日遊僅需 ZZZ 元」,始於價差,止於價差,像把價格當作唯一鑑賞準則。

或物各從其類,或人各依其群,若有人滿足於價格比對,由他高興就好。只是慶幸自己身邊相熟朋友之間,判斷的標準,往往不止於此。

照片:布達拉宮,傍晚,攝於 2013 年 8 月 16 日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1861856

 

▌[光合作用]作者簡介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