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婚姻裡多了一家人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從結婚到考慮分開,Michael與Jane的婚姻中,一直都有第三者的存在——不是外遇,而是Michael的父母。

當Michael在電話中詢問可否帶父母一起參與輔導時,Jane明顯猶豫,最終仍決定與丈夫單獨前來。剛坐下不久,Jane便帶著壓抑已久的情緒說:「其實也不用再說,他連處理我們的婚姻問題,也要父母幫忙,我好像嫁了他的一家。」Michael急著解釋:「你每次吵架都因為我父母,所以我覺得他們在場會好一點,大家可以講清楚。」

Jane立刻反駁:「他們在的話,你就可以不用負責任,反正你父母會幫你處理我。」

兩人的爭論圍繞著Michael的父母展開。究竟他們是要處理夫妻之間的問題,還是婆媳之間的問題?當界線模糊時,愛與怨也變得糾纏不清。Jane低聲說:「我其實不想離婚,但他每件事都先問父母,好像我只是同屋主。我們住在一起後,我更覺得自己是局外人。」Michael回應:「我也有叫你一起參與,但有我父母在,你就不願意,我也沒辦法。」

丈夫再次成為被照顧的孩子

自從移居英國後,他們便與Michael的父母同住。對Michael而言,這像是回到童年,被父母照顧的安全感重新浮現;但對Jane來說,卻是與兩位陌生長輩共同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她感嘆道:「最難過的是,我每天工作回來,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在客廳看電視,沒有人關心我。他們看似很快樂,但我好像不存在。連廚房怎樣擺設、怎樣清潔,我都沒有話事權。你媽媽弄髒地方,你就說『老人家是這樣,不要計較』,但最後清潔的人是我。我在這個家還有位置嗎?」

從「二人世界」變成「二人與長輩共處的世界」,不僅是生活空間的改變,更是關係的重組與衝擊。Michael沒有察覺,自己在享受被父母照顧的同時,也淡化了「丈夫」的角色,忽略了妻子在新環境中感到孤立、無力與被排除的感覺。

有趣的是,當一個男人同時是「兒子」也是「丈夫」,他應該如何自處?我記得一位智者曾說過:「要一家人開心,必先讓妻子開心;妻子開心,家自然安康。」Jane對公婆並沒有惡意,只是當Michael在父母面前回到「被照顧的孩子」狀態時,她便感到失落。她說:「我最怕看到他媽媽當他是十歲小孩一樣看待,而他也真的像十歲小孩一樣回應她,我的無名火自然就上來。」

被孤立的妻子

在這段婚姻互動中,形成了一個不易察覺的惡性循環:當Michael面對衝突時感到壓力與無力,便回到父母身邊尋求安慰與安全感;他的依附反應卻令Jane覺得被排除,彷彿他們的婚姻成為「他與父母」的聯盟,而自己只是旁觀者。

被邊緣化的Jane在孤立中以抗議或拒絕的方式表達不滿,試圖爭取被看見的地位,但她的情緒反應又被Michael視為挑釁,使他更加不知所措。為了避免衝突,他再次退回父母懷抱,進一步削弱夫妻之間的直接溝通。於是,Michael越依賴父母,Jane便越感孤單與失望。

可幸,他們的故事並非以絕望作結。Michael在會談中說:「是我父母罵我,要我好好處理跟Jane的關係,他們不想成為我們的問題。」Jane聽後苦笑:「又是你父母。」
這次,Michael沒有反駁,而是誠懇地說:「我知道,我處理得不好。我會改正過來,你願意幫我嗎?」

這一句「你願意幫我嗎?」彷彿是新的開始。

婚姻中最難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如何從原生家庭的羈絆中走出,重新學會成為彼此的伴侶。當一段關係能從「我和他們」轉變為「我們和他們」,愛,終於可以回到屬於兩人的家中。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