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聽到嗎 ?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近期全球熱話都集中在網絡平台劇作《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上。這部關於青少年的影片引發了許多反思,甚至讓人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每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通常會問:為甚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是孩子的問題嗎?還是父母做錯甚麼?
家的平衡時空
這部劇作探討了父母對兒子的影響,究竟他們是否好的父母?這讓我想起Amy的家庭。
Amy的父母為她安排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和教育,她看似一直很乖巧,每天放學後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只要Amy的成績良好,他們便覺得一切都很好。直到有一天,學校來電告知Amy與同學發生衝突,甚至意圖用剪刀傷害同學及自己,父母才如夢初醒,開始思考究竟發生甚麼事。
媽媽說:「我無法想像Amy會是這樣的,我們也不是會動手動腳的人,不知道她從哪裡學到的。」爸爸說:「我算是一個好爸爸,我們的關係也沒有問題,我也沒有對她打打鬧鬧,為甚麼會這樣?」有很多的為甚麼,但大家卻沒有答案。 Amy坐在一旁低著頭,表示她不願意說話,只願意靜靜地坐著。
我唯有讓他們以筆代替說話,問他們一家人平時的生活情況 :
媽媽:「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時間見面。」
爸爸:「工作需要,平日少在家,周末盡量一起去街。」
Amy則寫道:「不知道。」
接著我詢問他們的家庭氣氛如何?
媽媽:「安靜。」
爸爸:「緊張。」
而Amy則寫下:「無法呼吸。」
再問家庭關係如何?
媽媽:「可以再好一點。」
爸爸:「還好。」
Amy:「恐怖。」
為什麼在Amy眼中的家與父母的想像完全不一樣?究竟家中發生甚麼事,讓大家的感受和經驗之間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他們的心底話
當孩子發生事故時,除了問原因外,我們或許也可以重新審視家庭關係。在我的臨床工作中,許多青少年常常會給出發人深省的回應。以下是青少年一些斷斷續續的話語,讓我們嘗試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父母手牽手一起逛街。媽媽不開心的時候也不會去找爸爸,我不明白他們為甚麼會在一起。每當只有他們兩個人時,總是沒有話可說。每次只有我在場的時候,他們才會以我為話題。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他們怎麼辦呢?」
「每次我說話,為甚麼爸爸總是能找到我的錯處,並且嚴厲批評我?他究竟是否看不到我的優點?為甚麼爸爸只覺得我懶惰?為甚麼我跟朋友外出,媽媽便覺得我很開心,沒有可能會抑鬱?為什麼他們不關心我的想法,只在意我的成績?」
「我看到我的父母連自己的問題都無法處理,我又怎麼能去找他們幫忙呢?雖然他們身在家中,心卻飄向自己的煩惱,我不想煩著他們。我彷彿跌入深淵,不知道該如何爬上來,也不知道誰能拯救我。他們似乎沒有將來,我又怎麼會有將來呢?」
「為甚麼他們的問題變成了我的問題?他們爭吵也要我去處理。為甚麼是我照顧他們的情緒,不是他們照顧我的呢?為甚麼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反而變成最冷靜的一個?」
孩子的回應看似是在控訴父母,但實際上卻是向父母發出的求救訊號。
如細心留意,孩子字裡行間也流露出對父母之間關係的擔憂,孩子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父母和家庭的回應。
不是再追究為甚麼
或許你會問為甚麼孩子的個人問題,會跟父母的關係有著緊密聯繫,事實上很多的研究已經證實父母的關係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中也提出「受到父母關係困擾影響的孩子」(child affected by parental relationship distress)為其中一個診斷。
青少年階段更是令孩子的人生更複雜,他們既要面對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更要面對朋輩間的關係,再加生理上的變化,這些的改變,已經需要父母特別的體諒及關懷。如父母之間有問題沒有好好處理,孩子便會不知道該如何幫忙,但同時間希望父母能理解他們的痛苦、焦慮和無助,青少年更難獨力承擔成長的挑戰。
因此,對孩子的回應,不是再追究為甚麼,而是關注如何承托孩子的情緒及需要,以關係 (relational)的角度回應孩子的成長,不要讓功能性 (functional) 想法主導了跟孩子的關係。
有一個諺語 「養育一個孩子是需要全村人的努力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可想而知,養育一個孩子已不是易事,父母齊心,還需要各方面的支援,才讓孩子的成長有驚無險。
( 圖 : Netflix《混沌少年時》截圖)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