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見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無論是 GCSE 或 A-Level,許多同學已經知道自己的成績,並正準備在今個星期開學。然而,Jason 卻仍然在為 A-Level 的選科苦惱,甚至因此與父母產生嚴重的分歧。

Jason 的媽媽 Janice 溫文爾雅,母子二人平日有說有笑;而神情嚴肅的父親 Joe也一同前來。當我請他們說明來意時,Janice 先開口:「Jason 剛考完 GCSE,成績本可以更好,不過還算可以接受。但在選科上,我們有很大分歧,不知道該怎樣處理。」Jason 沒有出聲,反而是 Joe 接著說:「事情很簡單,Jason 想選 Music、Arts 和 History,這些科目根本沒有前途。我認為他應該讀 Economics、Chemistry 和 Biology,至少將來可以做醫生或進商界發展。」Jason 馬上反駁:「我根本不喜歡這些科目,也不想做醫生。」

矛盾已經很清楚地擺在眼前。Janice 說:「我其實沒有特別意見,丈夫說的有道理,兒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誰對誰錯。但他們就是不肯讓步。」然而,這番話看似中立,卻解決不到問題,反而顯得她刻意避免捲入爭議。

一語道破問題

我追問 Janice 為什麼會「沒有意見」?她解釋:「我又不是 Jason,這是他的人生,他應該自己負責。Joe 是愛錫兒子,所以才給最好的建議,讓他考慮清楚,兩方面都沒有錯。」她的說法似乎既有道理,又好像欠缺立場。Joe 馬上回應:「什麼叫他的人生?他讀完找不到工作,不還是要我多養幾年?」Janice 立即說:「所以我沒有說你錯呀!」

Jason 終於忍不住說出心底話:「從小到大,我都要聽他們的話,不聽就會被扣零用錢、不准出街。每次媽媽都叫我聽爸爸話就沒事。可是這次我不想再妥協,我想選自己喜歡的科目。我已經 16 歲了,為什麼不可以自己決定?」他的語氣帶著壓抑已久的情緒。原來在父母的拉鋸中,Jason 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這不只是一次單純的選科,而是他人生第一次嚴肅地表達「自主」的需求。

由於學校的選科限期迫在眉睫,這個爭議不得不盡快解決。Jason 接著說出他埋在心裡的感受:「其實這根本是爸媽之間的問題。如果爸爸讓我讀自己喜歡的科目,就像我和媽媽站在一邊;如果我跟隨爸爸的意見,就等於媽媽和他同一陣線,他才會放過我。我真的受不了。這是你們之間的事,請不要把我拖進去。」

這一席話讓在場的人都愣住了。他不是只是在爭取學科選擇,而是點破了家裡長久以來父母間的矛盾關係。

平靜的背後

Janice 聽後有點不知所措,她說:「我不能在丈夫面前支持兒子,否則他對 Jason 會更嚴厲。我只能盡量避免衝突,也叫兒子盡量配合。過去 Jason 也願意,但這次卻行不通。」

原來,他們一家能維持表面平靜,是因為 Janice 一直避免與丈夫產生矛盾。即使是孩子的事,她也選擇勸導兒子順從父親。然而,隨著 Jason 已成為有獨立思考的年青人,這種做法開始失效,反而加劇了父子之間的矛盾。

其實,這並非單純的父子問題,而是夫妻之間未能處理分歧,轉而演變成父子的對立。Janice 心裡明白:這是兒子的人生,無論父母如何建議,最終決定權應該在 Jason 身上。但她為了逃避與丈夫的衝突,只能表現得好像「沒有意見」。

然而 Jason 很清楚,母親其實是支持自己的。正因如此,他更堅定要爭取自己的選擇。他說:「其實讀什麼科目我沒有太大所謂,但我覺得為什麼所有事都要聽爸爸的?連媽媽也不敢出聲。如果我再不堅持,這個家就會變成一言堂。所以這次,我是為自己,也是為媽媽而站出來。」

真正的戰場

孩子的問題,往往成為父母矛盾的投射。當父母未能坦誠處理彼此之間的分歧時,孩子就被迫成為「戰場」。所謂的「科目選擇」只是表面議題,背後真正的矛盾,是夫妻互動未能有效調和所帶來的張力。

「沒有意見」的態度表面上似乎能避免衝突,實際上卻將矛頭轉向另一方,甚至將問題推向父子關係。Janice 的退讓,也是一種對婚姻關係的妥協;但代價是父子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壞。這樣的結局,真是父母願意見到的嗎?

或許,這個家庭更需要討論的,不是「選哪幾科」,而是父母能否先彼此協商,學會尊重對方的意見,再共同支持孩子作出選擇。當父母能夠先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孩子才可能真正被聽見,並在尊重與理解的氛圍中成長。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