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餘波未了 撤映未息風波

美國繼2月4日擊落中國的探測氣球後,同月10、11及12日又接連擊落三個進入美國或加拿大領空的不明物體。中國官方媒體也聲稱,在山東發現不明飛行物並準備將其擊落,而台灣當局亦表示近年有數打探測氣球闖入領空。看來偵測氣球或近似的飛行物正成為新冷戰時代,對立陣營之間的空域摩擦熱點,而予以擊落則成為了強硬對應的標準答案。另一方面,《給十九歲的我》雖然停止公映並取消參加金像獎影展,但紀錄片引發的激烈爭論還沒有完全平息,事件折射出香港除了激烈的黃藍政治對立外,還有尖銳的世代矛盾。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軍於12日在美加邊界附近的休倫湖上空擊落一不明飛行物體,是美軍戰機本月第4次類似攔截。這類狀況益發頻繁,相信與中國偵察氣球事件後美加調高雷達靈敏度有關。報道指出,五角大廈與情報官員正釐清10日到12日這3天,飛越阿拉斯加、加拿大與密西根等地上空,遭美軍戰機以飛彈擊落的不明物體。關於物體為何物、有何目的或何方所派,目前官方還沒有具體定論;至於為何這類狀況近期突然益發頻繁,紐時稱是因日前中國偵察氣球闖入美國領空事件後,美、加軍方繃緊神經,從寬偵測、標記一些以前覺得可以忽略的物體,直接導致偵測到的不明飛行物增加;受中方間諜氣球引發高度關注與眾怒所刺激,北美航太司令部如今刻意搜尋更多空中物體。

紐時這則報道,反映美國及其軍事盟友正在收緊領空的軍事監察及防備入侵操作。過去其實有不少軍用或民用的氣球、無人機、無人飛船等,或有意或無意飄進北約陣營國家的領空,只要不影響民航客機運作,涉事國家一般不予理會。假如飛行物體積太小,或飄浮高度遠高於航線,甚至不會被雷達發現。如今隨著中美氣球摩擦引發媒體及政界關注,這類不明飛行物闖入領空事故,將受到軍方重視,基本假設就是對國防安全有威脅,收集到的空中及地面數據,有可能用於導彈攻擊或通信干擾,所以要強硬應對,予以擊落因此成為基本設定。無論這幾個飛行物是否來自中國,擊落的信息也是給中國看的,這是軍事考慮主導外交的典型例子,反映中美關係已從過去40年的友好合作關係,徹底過渡成為全方位冷戰關係。美國參議院多數派領袖舒默說,美方正研究禁止中國控股的社交媒體Tik Tok,則是另一個美中冷戰的最新事例。

在台海兩岸,氣球風波也在政治發酵。中國官媒聲稱,發現不明發行物闖境並擬擊落,外界普遍解讀為習近平領導的政府向美國還以顏色,藉此顯示中國也有決心和能力掃除擅闖領空的發行物,以免民眾誤以為中國只是捱打,任由外國政府擊落中國製氣球而沒有應對措施。此外,中國官方媒體連續多日發文,狠批美國霸凌別國,指美國必敗,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公開指責美方,指氣球去年一月以來十餘次飛逾中國領空(美國反駁說指控完全不實),都顯示了北京在輿論戰上積極應對。儘管如此,中美雙方仍保持著溝通渠道,並準備在適當時機恢復高層對話,有消息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安排在本周稍後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與中共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若會晤最終落實,將反映美中兩國仍有意願及能力管控分歧,避免衝突不斷升級。

在台海另一端,台灣當局也首次披露,原來過去數年有大批氣球或飛行物曾闖入領空,台灣官方一直沒有公布。如今出來說相信是解放軍的探測器,為攻打台灣作準備,這個表述相信是因應美國空防升級而作出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促使美國加強軍事助台,向台灣供應更先進的防空設備。由此可見,氣球事故的餘波殊不簡單,正在改寫海峽兩岸的空域摩擦應對規則,甚至可能成為空域衝突的導火線。

香港這方面,過去一周沒有很突出的政治新聞,渣打馬拉松成功復辦、香港澳門恢復通關、送機票吸引旅客訪港等,都是前一階段防疫政策修改的自然結果,能否有效振興香港經濟尚待觀察。反而《南華早報》於2月9日報道,內地擬修訂赴港澳多次入出境簽注安排,容許大灣區六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申請,包括科學與研究、學術、健康、法律及其他高級管理與專業職務,藉此促進大灣區融合,更加值得關注。這個安排倘若實行,加上原來已有的優才、專才、大專留學等入境簽證計劃,近來受內地中產家庭熱烈申請,將會令未來數年大批內地居民獲批赴港居住及工作,這將會填補香港因移民流失大量人才的空缺,香港以管理及專業人才構成的中產階層將出現「大換血」。

至於張婉婷導演監製的英華女校學生成長紀錄片,在宣告中止公映及取消參展後,仍未完全平息,許多發言替張婉婷辯解或打抱不平的人士,包括溫和民主派領袖或同情社運的演藝界人士,都受到網民的無情攻擊。好些對教育滿腔熱誠、以包場播映支持該紀錄片的人士,竟被要求公開道歉,而這些鋪天蓋地的網上批評,用詞之狠辣也令許多人感到意外。事件反映這次風波不單涉及製作一齣紀錄片的倫理道德爭議(有沒有取得被拍攝者的有效同意),不單觸碰到香港的黃藍政治對立而牽動非建制民眾的神經(張婉婷加入了政府的委員會去唱好香港)、也不單因為政治審訊頻繁,喚起社運遭鎮壓記憶,產生移情宣洩需求(立場案、47人案接連開庭),更加重要的是:事件成為了香港世代矛盾的一個象徵標誌。

張婉婷代表的是戰後嬰兒潮那一代,在香港黃金歲月中取得卓越成就,而被她拍攝的女生則代表千禧後香港特區新一代,在兩制差異受尊重的環境下出生,成長時卻不幸目睹香港原來制度受破壞、社會風雲變色。上一代說要來記錄這一代的成長,這一代卻感到不被尊重,從記錄的方式到整理出來的信息,都不是她們真正想說的話,她們的聲音沒有被聽見。她們屢屢發聲,而上一代卻不斷用「這是為妳好」、「件事好有意義」、「你將來就明白」、「要顧全大局」、「替別人著想」來壓下她們的聲音,細看反抗女生的萬言書,那是屢屢發聲仍不被聽見者的吶喊!這豈是個別女生的呼喊?這是一整個時代年輕人的怒吼!校方該如何化解?就像聖經福音書所說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