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英國初中的歷史課,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是必修的。每年踏入春天,老師都會教授二戰史實,亦會設計不同的活動和習作讓學生了解歷史的不同面向。

5月8 日就是歐戰勝利紀念日 (VE –Victory of Europe)。家中初中生這陣子就天天攤開工具箱,弄得一枱木屑。問她到底發生甚麼事?她說歷史老師講到二戰歐洲戰場,和納粹對猶太人種族滅絕的事,又再一次描述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

雖然我是二戰歷史控,但都忍不住問:年年教、天天講,難道教學還有新點子嗎?

紀念大屠殺的功課

女兒就笑笑口告訴我,他們用了幾課時間了解納粹設立集中營的種種。然後老師讓同學討論一下,然後各自選取認為能代表這段史實的場景或物件,畫一幅畫或手工,當作紀念大屠殺的功課。

初中生決定做一個大屠殺列車的棚車模型,即是Holocaust Train。當年納粹德國為了強行驅逐猶太人,利用大屠殺列車從荷蘭、德國、波蘭等地運送受害者至納粹集中營、勞動營與滅絕營。受害人就是登上原本載牛羊的車卡,踏上死亡之旅。連續幾天,女孩在車房找來木棒、卡紙,做了一個棚車模型和路軌,並寫下自己的感受。孩子極愛做手工但卻怕寫文章,此作業正正燃亮了她手作的那團火,也因而找出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繫,令她對歷史、對人性看到更多,看得更深。

她說,無論你甚麼年紀、有何背景和是否曾經成功,但當擠在棚車上,連牛羊也不如時,可以想像有多難受。

我覺得老師這個習作,給孩子空間思考歷史片段與自己的連繫,又刺激孩子透過動手做表達反思,不是單靠用手寫,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英國的公立學校有很多問題,但仍有用心的老師,在意給學生提供空間、鼓勵和嘗試的機會:去看博物館、小組討論、語言了得的就可用文字表達;即使讀寫不是你那杯茶,也可用手作表達自己所知。當我跟成長中的初中生傾談,我便驚訝他們對自己的了解、對世界的認識、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希望繼續在愛心老師的指導下,她和同學們的熱情,繼續保持,有增無減。

移民們的互相勉勵

諷剌的是,在執筆的2025年當下,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三年多,但美國政府對戰事定性甚至VE Day八十年來的歐洲防衛180度轉軚,歷史彷彿以另一個方式重演。棚車、大屠殺列車只在博物館看到,但嗜權者為要做一方霸主,無視弱國主權、人命視如草介、無所不用其極掠奪他國的極端民族主義,卻如陰霾般影響著地球每一個角落。

前兩天,在足球場邊又遇到孩子隊友 —— 烏克蘭媽媽。她的女兒與自家小姐同年,大家談起為GCSE選科的事。孩子兩年多前來英,還是小學生,今天八年級了,還有很多地方要適應。談到遇到有耐性的老師很重要;又提到女兒對歷史有興趣,但因為母語不是英語,怕她吃力。我剛巧一家母語不是英語,高中的孩子也遇過類似的抉擇,所以也分享了一些選科心得。我講英文比本地人慢很多,她說聽得明白。這一刻師奶們找到共同話題,找不到詞彙,就笑一下。臨走前,擁抱一下,勉勵她和女兒「努力呀!」

香港、烏克蘭來的移民,文化歷史背景非常不同,但大家都愛孩子、想為他們找一個自由、穩定的環境成長。於是就有相同的話題、於是就可以支持彼此。

(圖說 : 我很喜愛Cristina Daura為帝國歷史博物館做的畫,名為Victory ,象徵戰爭勝利是很脆弱的,必須像種花一樣悉心培育,才能一代又一代記取歷史的教訓。)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
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