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但連貫

在英國讀歷史有支離破碎之感。學生學了不同題目,但根本不能將所學的連貫起來,也不容易看到什麼歷史趨勢或者變化來。作為歷史新手教師,開始時也感無力。

路易士老師移英不改的習慣是愛看書,也愛逛書店。有天在書店看到這本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ngland,讀到作者James Hawes引英國小說作家Louis de Bernières 的一句話︰「英人已失去了自己作為古老共同文化的觀感…… 在英國學校,歷史以零散的方式︰羅馬、都鐸、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方式教授,學生根本沒有連續的歷史紀敘事(continuous historical narrative)……」致命傷是不連貫,讀了很多題目,但都不能「理解」。

瞬間有共鳴,當然要細看此書了。作者之前已寫過The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深受歡迎。是因為短就好嗎?這本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ngland又有什麼優點呢?就是不只是短,更能將歷史事件的上文下理整理好,令讀者能有框架去理解。比如第二部分,說的是1087年至1509年的英國,單是題目「兩條舌頭的英格蘭」(The England of Two Tongues)已十分形象化,令人想一探究竟。

這部分其實就是提到諾曼人(Norman)管治英國期間,法語與英語這兩種語言在英國地位的改變。作者點出在這時期,管治者是來自法國諾曼弟(Normandy)的諾曼人,他們根本沒有所謂「英國歷史」。有些人說法國人曾管治英國,但嚴格來說,其實諾曼人並不是「法國人」,諾曼人有維京人血統,法國將位於法國北部的諾曼弟分封,只是因為不想他們「搞搞震」。豈料,後來英國人寧願接受這些諾曼人管治者,也不想被法國侵略,故轉而支持諾曼人威廉二世(William II)這樣的管治者。

但其後的亨利二世(Henry II)卻是法國人,因此「法國化」勢不可擋。但與此同時,英國人也因與諾曼人通婚而慢慢地進入諾曼人的貴族圈。當然,進入圈子便要說統治者的語言,即是法語。在亨利二世管治時期,法律和司法程序都是用法語,「英國人」絕對是二等公民。

有趣的是,約翰王(King John)被迫簽的大憲章(Magna Carta),也沒有英語版本,只有拉丁和法文版,有權利其實也不關「英國人」事。這令我想起以前香港的法定語言只有英文,中文沒什麼地位,中文大學的建立可算是異見和異數。我們也明白,管治者自古到今都懂用「法定」語言這伎倆來幫助管治。

大憲章(Magna Carta)現存放於倫敦大英圖書館

英國何時才用英文?是經歷了1337 年至1453年英法一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後,諾曼人管治的英國,把法國打到落花流水,變成英國管治法國後,才用上英文。因為在說法文的被管治者面前,再沒理由說法文,那惟有說英文吧。英國的民族意識也因此建立。語言的確是政治。

找出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繫,是不是令我們看到更多,看得更深呢?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