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獨自橫渡大西洋的婆婆

我在北馬其頓的奧荷德,入住的旅館名叫「黃金時代」。某天韓國義工煮飯,油煙滿室,見到一位老太太用餐,本以為是旅館老闆 Filip 的家人,一問才知也是旅客,住在多人間下鋪。

她叫 Jane,今年 80 歲,精神奕奕,對答精靈。旅行以來,遇過不少年長旅客,但像她這把年紀還獨遊,並住在多人房,又是較為少見。

有天她從「綠色市場」回來,笑著說:「我買了兩公斤的牛油果,在奧荷德只有綠色市場,才能買到牛油果呀。」我驚訝地問:「你一次過買兩公斤,怎樣吃得完?」她輕鬆地說,每天吃數個,很快就能消滅兩公斤。

說話具體且有條理

牛油果好像可以抗衰老,那刻不禁想,如果我每天都吃牛油果,會否也能像她一樣精靈健康?我問她旅行最重要的條件,她答:「當然是要照顧好身體,人體理論上可以活到 120 歲。」

她的飲食習慣其實頗為講究,雖非素食者,但不吃牛肉,因為她覺得自己缺乏消化牛肉的酵素。她主要吃雞肉和魚類,偶爾吃豬或羊,每天吃香蕉。她說:「但有兩樣食物,我絕對不吃。」我洗耳恭聽,想參考要否避免。她說:「我不吃鯨魚或海豹。」噢,那我以後也不吃了,雖然從來沒吃過,更沒興趣試。

她有服用營養補充,包括亞麻籽油或魚油。我喜歡她說話的方式,總是非常具體,且有條理。譬如她不會籠統地說要「補眼」,而是明確地指出要服用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質(zeaxanthin),並解釋道:「有不少研究指出這兩種營養補充,可預防黃斑點病變,這是 65 歲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之後我上網查一下,又果然如此。我喜歡聽這種精準的資訊,而非泛泛空談。

加拿大女性第一人

Jane 住在美國科羅拉多,本身是加拿大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多倫多展開陸路之旅,一路搭順風車南下,先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羅德岱堡,轉赴牙買加、巴拿馬、哥斯達黎加與尼加拉瓜,最後到達墨西哥。在當地遇上一對環球航行的夫婦,便搭上他們的船,一路駛至澳洲。

我問她這種船是否容易找到?她笑說:「他們好喜歡我呀!」這類遊船上的妻子通常比丈夫年輕十多年,妻子希望有女性作伴,丈夫則想找幫手操控船隻。而 Jane 既懂木工、無線電操作、天體導航、機械維修,還擅長烹飪,自然成為搶手人物。

回程時,她從澳洲達爾文出發,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再到緬甸。那時緬甸正值動盪,誰又想到如今仍未平息。她再飛往印度、烏茲別克,最後到達俄羅斯,輾轉抵達柏林。當時柏林圍牆仍在,城市處於分裂狀態。

她有一段沒有向我提及的經歷,是後來上網查到的。在 1989 年,她 44 歲,由加拿大哈利法斯(Halifax)獨自開船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樸茨茅夫(Portsmouth),是首位有此成就的加拿大女性。當時 CBC 記者問她最難忘的時刻,她說:「呀,最終找到燈塔呀!」

從自身找原因掌握改進方向

她很享受獨處時光,但還是結婚了,並育有一女。她說:「你總要甚麼也嘗試一下嘛。」她女兒有三子,孫仔亦有自己的家庭,算起來她至少有十個曾孫。她說有次曾孫女交功課,題目是一位最尊敬的人,寫了 Jane 的遊歷,拿了 A 級。我問她會否跟孫仔去旅行,她笑說:「我寧願自己去旅行,回家才去探孫仔。」她提到自己曾經獨自生活 60 天,毫不感到孤獨。她說:「重要的是,不要期望太多,便不會失望。」

她說同齡人對新科技存有抗拒,然而這些工具其實能夠大大提升生活質素。她有時會拿出手機,以語音方式向 ChatGPT 提問。我們一起遊覽奧荷德湖,她問了 ChatGPT 一條關於魚類的問題,我聽罷直言答案過於空泛,Jane 卻說:「因為我的提問方式不夠清晰。」說罷,她將問題修訂得更具針對性,果然得到一個深入的回應。

她運用 AI 時,當覺得答案未如理想,並不急於批評 AI 無用,反而懂得從「提問工程學」(prompt engineering)著手。不知是否多年旅行以來養成的習慣,她知道只有從自身找原因,才能掌握改進的方向。

很多人都會好奇,她的職業是甚麼?她提及曾有一些遺產與投資物業,但她不自稱為專業的投資者,而是說:「其實我也是寫作人。」有出過書。寫作讓人思維清晰,心境開放。不是所有寫作人都是優秀,但優秀的人,多半都懂得寫作,所以大家記得多加寫作。

照片:在北馬其頓的奧荷德湖,與 Jane、Filip(旅館老闆)的合照,最右邊是我,我也不知當時自己做甚麼。

▌【Pazu薯伯伯簡介】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不正常旅行研究所》、《逍遙行稿》,分別在香港、北京、首爾、台北出版。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921138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