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副眼鏡二擦莊園

換一個角度、戴上另一副眼鏡去看同一地方、同一件事物,就會展現令你好奇的另一面。
以上的「金句」不是來自旅遊廣告,又帶點廣告的意味。
話說近日帶來英探訪的家人,去白金漢郡參觀英國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保育的Claydon House大宅和莊園參觀。
這次是我來英後二擦莊園,一心只想讓家人享受英倫莊園的美和舒泰,也講講英倫士紳貴族的小故事。萬料不到,遇上一位熱情的導賞員,又令我好奇起來。
幻像中的Chinese Room
Claydon House這錦繡莊園原是Verney家族的大宅,五百幾年歷史。現時見到的部分只是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個主人公Verney伯爵於18世紀中葉找來最貴的物料和大有名氣的設計師以洛可可風格裝修大宅,但可惜後來主人債台高築,重點設計的大舞池只可爛尾,部分裝飾都要拆下來變賣還債,輝煌的舞池只可在夢中見······
可能我把故事娓娓道來,令家母和妹妹表情太過好,引來一位導賞員伯伯Bryan的注意。他撐著手杖緩緩地介紹,叫我們留意一下,屋中的「中國風房間」Chinese Room的木製浮雕,究竟跟真正中國式的畫有何分?當然,這個我們一下子就能點出來:其中一幅壁畫畫了兩個穿蓑衣蓑帽、狀似漁夫的人在喝茶,茶壺是中式的,但茶杯卻是英式有耳配小碟,還有盛糖的小碗非常搞笑。我們還告訴Bryan,傳統中式設計會避用湛藍色,但房中用的藍色著實美麗!
Bryan直言,房子的設計師從未去過中國,他居住倫敦,1750年代有一些往返東亞的貿易商人是他社交圈的友人,從東方帶來的畫作、擺設,再加上設計師Luke Lightfoot對中國大戶人家的想像,就造出掛滿全室的浮雕。Bryan說,大師在設計時有些地方用對稱的圖案,有點中國風、也有和風,更有些是特別放了不對稱的元素,使到臨房子的人,可以如猜迷一樣,洞悉圖案的脈絡。
同一房子不一樣的故事
Bryan應該有八十歲吧,但他的表情如小孩般精靈。Bryan常跟我家的13歲妹妹談話,知道她最愛的科目是Design and Technology(即設計,包括布藝、手工和物料設計),就如數家珍的帶著小妹妹去另一宴會廳,講講洛可可(Rococo)木雕的特別之處。
他本來的任務是駐守Chinese Room導賞,但見我們有問有答(即愛吹水),令他特別有興頭,所以一於「擅離職守」帶我們去另一大廳再講設計的故事。
跟Bryan告別,我們連番道謝。但他只道,並沒有講甚麼新奇事,他只希望送我們一副眼鏡——用一個未想像過的角度看事物,正如我們教曉他華人怎樣看歐化的中國風一樣,也豐富了他的看法。
嘩,這是真金句。何止做遊客用得著?做人也能如此,就能常存好奇,不失盼望。
噢,但我回家查一查,原來大宅的專用設計師Luke Lightfoot,在1760年代最終於與主人Verney伯爵不歡而散。一來,伯爵後來從倫敦來訪的貴族朋友,指Lightfoot的設計太浮誇,已經太落伍。另外,更致命的是Lightfoot被發現偷工減料,更把部分建材取走用於其他由他負責的工程項目上,最終伯爵跟大師解除合約。
人情變,死物在,今天加上不同的角度,房子還在說著不一樣的故事。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
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