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出口救經濟 貿易磨擦急增 開快車摒異見 政經矛盾湧現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香港特區立法會以罕見的速度,於3月19日三讀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距離草案3月8日刊憲不足兩個星期,西方媒體普遍反應負面,指香港通過了嚴厲(tough)的法案,威脅言論自由,不利經濟及公民社會發展。

另一則要聞為中國今年頭兩個月出口大幅增加,與多個重要貿易夥伴發生磨擦。除了美國和歐盟採取遏制措施,就連向來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巴西也啟動反傾銷調查,泰國、越南、墨西哥等國也在醞釀限制中國貨品進口升幅。

廿三條完成立法

立法會於本周二加開特別會議,89名在席議員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草案在委員會審議階段接納了政府提出的91項修訂,經修訂的法例將於3月23日(周六)刊憲及正式生效。有關法案修訂帶來的一些細微轉變,以及修訂後與法律界及商界期望仍有重大落差,本欄會留待下周再作分析,本周將集中審視西方主流媒體對法案通過所作報道,從而推斷國際社會將如何看待修例後的香港。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與立法會在審議法案期間的表現,包括:

(1)十萬火急,不給機會外界對原來的草案,以及近百條的政府修訂案發表意見,這是過去立法過程罕見的。香港社會的客觀環境並無任何動盪,沒有必要如此開快車,外界只能看到,在政治局常委丁薛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相繼呼籲香港盡快完成立法後,特區政府和立法會便「踩盡油開快車」,反映立法首要是為了滿足北京的要求;

(2)全票通過,不容許任何反對意見,就連一些過去為了民望而不時發表批評意見的議員,也乖乖地歸隊,異口同聲地表達對法案完全支持的態度,並且無一例外地投下贊成票,與內地立法機關全票通過中央政府重視的法案,表現如出一轍。這和香港作為多元社會一向包容不同意見,有明顯的區別;

(3)戰狼上身,敵視西方民主國家。從特首、政務司長到保安局長,都經常高調譴責英美等國的官員和使節,指他們抹黑法案,卻沒有具體回應這些國家對法案內容提出的實質問題,只是用一些政治口號來回應,這種作風與北京近年採用的「戰狼外交」近似,與過去特區政府務實回應海外關注,設法維護香港對外關係,卻是大相徑庭;

(4)照搬內地,強行嫁接內地法律於香港普通法制度之上。由於內地許多法律概念,如國家秘密的含義,範圍極其寛濶,邊界相當模糊,客觀影響就是令香港的的刑事法例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5)層層加碼,爭相表忠,顛倒黑白。立法會議員趕工審議法案時發表的意見,並非從維護公民自由、避免執法濫權的角度出發,對法案提出客觀制約,而是批評政府不夠強硬,維護國家安全用力不足,要求政府進一步收緊對被調查者的規限。政府建議把被拘捕人士未經落案檢控強制拘留的時間,從過去的48小時大幅增至16天,只需向法院申請批准。議員們覺得這還不夠,要求再作延長,並對外說這是為了保護被調查者,這種顛倒是非的做法,充斥整個立法審議過程。

綜合以上各點,在西方主流媒體報道法案通過時,引述的評論意見大多是批評法案過分嚴苛,將引致言論自我審查,限制經濟及公民社會發展。而發表這些批評意見的人,若是香港商界人士,例必要求匿名報道,反映他們對法案相當恐懼。經此一役,國際社會看待香港,恐怕不會再認為「一國兩制」使香港與內地有重要差異。

中國與多個重要貿易夥伴發生磨擦

關於中國與重要貿易夥伴磨擦急增,《紐約時報》在3月13日發表的長篇報道指,中國今年1月和2月以美元計算的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但由於中國產能過剩導致價格下降,這意味著出口的實際數量及其佔全球市場份額的增速要高許多。

歐盟已於上周宣布,準備對所有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具體數額要等到夏天才能確定,但新關稅將適用於從3月7日後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歐盟也在考慮限制來自中國的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歐盟的限制手段,將訴諸新引入的碳排放規限,以中國產品大量使用高碳排能源為由加徵稅費;印度去年9月便宣布對中國鋼鐵徵收大範圍的關稅;土耳其也在抱怨中國對其出口多而進口少;美國的拜登政府延續了前任特朗普對中國產品加徵的關稅,並大幅收緊高科技產品出口到中國的限制。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上周公開警告說,由於中國產品利用墨西哥組裝後輸入美國,繞過關稅限制,將會重新審訂美墨加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收緊對原產地的規定。

《金融時報》於3月17日報道,巴西工業部針對最少6種中國進口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包括鋼鐵、化學品及輪胎等。中國製鋼鐵,除了對巴西出口急增,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的出口,近月也大幅增加。報道指出,中國對巴西的出口和進口,近兩個月大幅上升了三分一。雖然盧拉領導的左翼政府重視對華關係,但在巴西大工業團體游說下,也決定作反傾銷調查,但會小心行事,避免破壞雙邊貿易,因為去年巴西出口了1040億美元貨品到中國,而進口中國貨品總值只是530億美元。報道指出,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萎縮,中國的建造材料產能過剩,唯有減價出口海外,導致鋼鐵類產品出口大增,引起多國關注。

《華盛頓郵報》於3月18日也有一則長篇報道,指中國製造商品像洪水那樣淹浸全球市場,勢必引致與美國及歐盟的貿易關係充滿張力。美國雖然樂見中國進口產品價格下降,助美國消費者對抗通脹,但中國製造的汽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板、電池等大舉侵佔美國市場,卻會威脅這些戰略行業的就業機會,美國必然會採取限制措施。

以貿易增長帶動GDP上升

《彭博》商業新聞於3月15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計劃於今年5月出訪法國,法國總統馬克龍將親自接待,此次國事訪問乃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但報道指首要議題其實是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磨擦,近月來中法經貿磨擦不斷,巴黎修改了對購買電動車的資助規則,把中國製電動車摒諸門外;而北京則要求法國主要香水企業提供生產過程詳盡資料,包括產品的具體化學成份,最近北京又啟動了對法國的拔蘭地酒的反傾銷調查,報復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的舉措。彭博的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向習近平解釋,歐盟對電動車的新規定並非針對中國,而是針對所有汽車的碳排放足跡,他將會向習強調,與中國保持對話是法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點板塊,法國致力協調與平衡各方勢力。

綜合上述的外媒報道,國際社會注意到,中國對應國內經濟危機的主要措施,並非鼓勵國民消費以提振內需,而是鼓勵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出口,以貿易增長來帶動本地生產總值(GDP)上升,以貿易盈餘所得硬貨幣,來捍衛國內金融系統。這個對策無可避免會增加中國與一些主要貿易夥伴的矛盾,但向來高度倚賴中國產品的國家,如非洲、南美洲及若干亞洲國家,還有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則會持續吸納中國產品,令全球市場逐漸分割成為兩大板塊,一個歡迎中國製造,一個排拒中國産品。《外交雜誌》對此有一個分析,指許多國家打算兩邊逢迎,一邊倚靠美國的軍事保護維持外部安全,一邊倚靠中國製造的監控工具維持內部安全,藉此在中美角力的夾縫中,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