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走資民企當賊辦 港大內鬥偏私毀基業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恆大集團主席許家印及多名高管被刑事拘留,顯示中國內地最大的民營地産集團正土崩瓦解;另一則是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遭舉報,涉嫌不經招標高價僱用美國獵頭公司,並指定要找有美國高校經驗的人當醫學院院長及負責大學拓展的副校長,校委會為此召開緊急會議,張翔則向校委會發律師信,要求押後會議數周,並允許他帶同律師出席,事件嚴重影響港大百年校譽。

許家印被刑事拘留

恆大集團債台高築,在內地樓市泡沫爆破後,於2020年末至今,屢次出現債務違約事故,至2022年底,總負債高達24374億元人民幣,倒閉並不令人意外。許家印作為集團主席,面對供貨商、買房人及債券持有人百般指控,遭當局刑事調查拘控,也是意料中事。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執法行動的時機,以及其後許家印面對的指控。

恆大債務爆雷,需要中央及多個地方政府介入,確保在興建中的樓盤可以完成,以樓宇單位來抵消部分債務,已經是多個月前的事。期間許家印一直與官方配合,嘗試重組債務,相關的民事法律程序,在內地和香港已進行了多個回合,為什麼突然要對他實施刑事拘控?從事件的客觀時序來看,這次執法行動是在八月恆大向美國曼哈頓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令後不久發生,而刑事拘留一事公開後,內地知名企業家黃宏生公開指責許家印犯了中國大忌,把債務扔在中國,資產留在美國,利用美國的程序來跟中國對抗,替自己解套,是公然與中國人民為敵。此外,內地也廣泛流傳許家印安排妻子和兒子移民美國,並把恆大的海外資產轉移至家人名下。

許家印走資海外

黃宏生對許家印的指控是否屬實,還有待驗證,但他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國官方過去兩年多一直積極介入,協調恆大債務危機,包括把恆大在各地的樓盤糾紛、與供貨商的付款等問題,從全國各地集中到廣東省高級法院處理,他認為這是對恆大和許家印的一種保護,讓恆大能夠有時間,時間換空間來解決各種糾紛。既然中國官方這樣體恤恆大,為何恆大和許家印最終仍難逃一劫?黃宏生和內地媒體都把矛頭指向許家印走資海外。

假如事件發生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業主在企業破產前夕,設法轉移資產至安全的司法區,安排家庭成員在境外打理,那也是很常見的,債權人的對應方法,一般是向法院申請禁制令,阻止資産轉移,以及設法在海外興訟,追索被轉移的資產。中國內地採用的方法比較直接,也比較粗暴,就是把企業主及國內家人、財務總管、執行董事等一網成擒,控以嚴重罪名,在秘密拘押下刑訊逼供,逼使他們為保命就範,自動交出境外資產。

許家印對於內地官方追索問題企業資產那套辦法,當然不會陌生,他若要走資,也會用很有技巧的方法。但在中國官方眼中,許家印根本沒有所謂私人資產,他的一切財富,都是拜國家政策所賜,恆大既資不抵債,許家印把全副身家拿出來償債,減少國家和債權人的損失,是應有之義。他若嘗試走資海外,為家人安排大小金庫,繼續過富豪生活,就是罪大惡極,必须檢控和判以重刑。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其實並不能享有民企東主的權利,沒有辦法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與企業的命運分開,除非在企業爆煲前賣掉股份並遠走海外,像SOHO中國的潘石屹夫婦那樣,才有可能免於沒頂之災。

解決危機巨大考驗

單就恆大和許家印這宗個案而言,中國官方從嚴厲查處,微觀而言並無不對,因為許家印實在太過狡滑,他充分利用了恆大的規模大得不能倒下、中國官員不想看到全國最大地產集團崩潰等現實,不斷把恆大的債務泡沫吹大,從銀行、債券、股票、保險、汽車銷售等所有可能募集資本的市場,以高息作利誘大事舉債集資,一朝泡沫爆破,許多小投資者血本無歸,許多承建商走投無路,許家印就算傾家蕩產,也不足以彌補他一手造成的惡果。

不過,若從宏觀大局看,許家印坐多少年牢並不是重點,恆大債務危機能否透過公平合理的程序,在眾多債權人的利益之間,找到一個適切的解決方案,盡可能減少無辜民眾的損失,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民營企業及資本市場不致信心盡失,這才是重中之重。恆大危機如何善後,實際上是對中國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驗,這份考卷不可以只憑嚴刑峻法來回答。

港大內鬥

港大事件仍在發酵,初步看來,校長張翔需要仔細具體回應的指控,至少有以下幾點:

(1)在選擇獵頭公司負責物色副校長(大學拓展)與醫學院院長人選一事上,為何規避公開招標程序,由管理層單方面指定一家索價逾300萬元的獵頭公司,當中有否私相授受?挑選過程是否符合大學行政章程?校委會有無監察?

(2)在制訂副校長(大學拓展)與醫學院院長應聘資格,予獵頭公司作指引一事上,為何背離用人唯才全球招聘的傳統,加入須具美國高校經驗這個條件?難道世界其他地方就沒有優秀的高校拓展與籌款經驗?香港的醫學院院長為何須具美國高校經驗?

(3)在接受內地科技企業納思達捐款予港大作獎學金一事上,校長及其辦公室有否試圖介入接收或處置該款項?整個過程是否符合大學行政與財務章程?

(4)較早前港大採購校長座駕一事上,為何只挑選兩款電動車試駕後,即拍板購買價格高出甚多的一款,既沒有制訂客觀準則作公開招標,也沒有按公帑運用常規,貨比三家後取較低價商品,這種按校長個人喜好決定大學開支運用的不良作風,有否受到校委會監察追究?

全是媒體爆料

除了這些實質事項的指控,還有一些程序上的問題,校長辦公室和校委會也要盡快回應,就是為何對校長的嚴厲指控,全是以向媒體爆料的方式揭露,而校長辦公室的回應,也是以深夜發新聞稿來操作?為什麼校長和校委會主席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向大學持份者及公眾詳細解釋事情因由始末?當中若有需要閉門商討的敏感事項,為何不能夠在保密的會議上討論,然後向持份者交代?

這幾天以來的隔空爆料與答辯,從實質內容到發布形式,已經嚴重損害了港大的百年校譽,多位校委會成員發表聯署聲明,要求校方正視及交代,這個要求若得不到合理回應,港大風波恐怕會愈演愈烈,最終成為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