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王不歡而會 中港出口暴跌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三則,其一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慕尼黑會晤,會後布林肯藉媒體訪問公開了部分會晤內容,就是警告中國切勿供應武器予俄羅斯,而王毅則向媒體表示,中國反對威脅使用核武或攻擊核電廠,將積極促進以談判達致和平。第二則是12月份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出口數字同告大跌,引起了對中國經濟難以快速復常的憂慮。第三則是香港有線電視交還收費電視牌照,顯示香港收費電視市場在政治及科技因素雙重打擊下嚴重萎縮。

(一)布林肯王毅不歡而會

綜合媒體對布王會的報道與分析,此次中美高層會晤,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內容,其一是導致中美關係緊張、布林肯押後訪華的氣球事件,其二是俄烏戰爭。就氣球事件而言,美中兩方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美方批評中國製偵測氣球侵犯美國領空,收集美國軍事機地資料;中方則堅持氣球乃民用無人飛艇,批評美方濫用武力擅自擊落,又指過去美方氣球曾不下十次進入中國領空,美國對此予以否認。總的來說,雙方的立場並無變化,都是之前已公開表述過的,重要的是儘管氣球事件導致兩國關係緊張,但兩國外交代表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高層會晤,顯示兩國均重視以高層直接閉門對話管控雙方分歧,避免美中冷戰升級為熱戰。

另一點突出內容,是雙方就俄烏戰爭的表態。先說美國方面,布林肯在會晤後接受美國電視台專訪,指美方有情報顯示,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供應軍用物資,包括武器和彈藥,美方向中方發出了嚴重警告。布林肯沒有進一步解釋美方情報從何而來,是否可靠,若屬實美方將如何應對,但他選擇把警告信息公開,反映美方非常重視這則情報,要盡一切方法予以阻止。美方如此緊張,是因為俄羅斯在冬季接連失利,被迫徵召青年及囚犯入伍,並收買僱傭兵集團,正準備大舉反攻,北約成員國破格供應坦克及防空武器予烏克蘭,務求擊潰俄軍攻勢,助烏克蘭收復失土,中方若於此關鍵時刻介入,對戰事走向將有重大影響,所以美國不惜打開口外交牌,阻截俄羅斯尋求北京軍援。中方對此反應相對溫和,只安排外交部發言人反駁,指一直在供應武器予交戰中國家的是美國。

中國方面的信息,外交部網站於2月18日摘要記錄了王毅在慕尼黑就烏克蘭問題回答提問,其要點包括:(1)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但中國沒有袖手旁觀,不去火上澆油,更反對趁火打劫,中國所做一切就是勸和促談;(2)俄烏雙方曾舉行多輪會談並取得進展,和平協議框架已擺在桌子上,但不知何故和談中斷,看來有些勢力並不希望和談成功,他們不在乎烏克蘭人死活或歐洲受到的損害,而是有著更大的戰略目標;(3)衝突不應再繼續下去,歐洲國家需要思考,搭建什麼樣的架構才能使歐洲實現長治久安,使歐洲實現戰略自主?(4)過幾天就是烏克蘭危機一周年,中方將發表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這份文件將重申習近平主席的重要主張,包括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支持一切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我們將重申核戰爭打不得也打不贏。我們也呼籲保障民用核設施安全,反對攻擊核電站,我們還將倡導共同反對使用生化武器。」

以上四點,第一點是綜述中國立場,即在俄烏衝突中保持中立,嘗試促進和談,第二點針對美國,暗指美國為了削弱俄羅斯而支持烏克蘭繼續打下去,第三點是挑撥歐盟與美國關係,暗指不能單靠美國主導的北約來維繫歐洲安全,需要搭建有更多大國參與的多邊安全架構,第四點針對俄羅斯威脅使用一切武器,包括核武,又曾攻擊烏克蘭核電廠,其僱傭兵集團被指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等,表明中國反對這些做法。總的來說,今天北京在俄烏衝突上的取態,與去年二月習近平會晤普京後,雙方表示戰略合作無上限,已經作了頗大幅度的調整,從原來的表面中立暗中支持,轉變為實質中立嘗試調停,這個轉變是烏克蘭樂於看見的,王毅在慕尼黑特意安排與烏克蘭外長會晤,反映中烏關係拉近了,俄羅斯對此應有所忌憚。

(註1)

(二)中港出口暴跌揭經濟危機

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2022年全年出口增長7%,達到3.59萬億美元新高,不過,去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12月中國出口驟降9.9%,為連續第3個月下降,並創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最大跌幅。與此同時,香港12月出口貨值只有3481億港元,按年大跌28.9%,跌幅較預期大,創1954年4月以來最大按年跌幅;進口貨值亦減至3997億,按年跌23.5%,破14年紀錄。

中國出口大幅下跌的原因,經濟學界與評論界較主流的看法是中美冷戰,西方生產線移離中國所致。按這個分析,中國出口下滑並非短期現象,而是結構性危機,因此令投資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看得更審慎,短期內難望復常。由於香港的出口主要是內地貨物經香港轉口至海外,香港出口暴跌反映的其實是內地接的訂單減少,間接印證了中國外貿正面臨結構調整危機,需要另闢客源來彌補美中經濟脫鈎的影響。

中國出口數據下跌,在內地還引發了一場「兩萬億美元外貿盈餘去了哪裡」的爭論。儘管出口在第四季下跌,中國12月仍實現貿易順差780億美元,其數值遠低於7月份的創紀錄順差額1012億美元。2022年的進出口總盈餘為8770億美元。按照中國海關公布的出口與入口數字,中國在疫情肆虐這三年,即2020年至2022年,仍舊每年錄得大額貿易盈餘,這現象引發了廣泛質疑,因為這三年國際社會經濟下滑需求減少,而中國自身亦受封城封區等措施限制,製造及出口按理應受打擊,為何會逆勢增長?其次,假如海關的貿易數字真確,中國積累的外匯盈餘應該持續上升,但過去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一直徘徊在3萬億至3.2萬億美元之間,沒有持續上升,上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去了哪裡?

專門研究國際收支帳的專家Brad Setser在2022年12月8日發表過一篇文章,指中國海關公布的出入口貿易數據,與中國官方的國際收支帳數據不符,兩者有嚴重差距,這情況在2016年之前並不明顯,之後差距持續擴大,國際收支帳顯示的累積盈餘總額至2022年高達3萬5千億美元,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只有3萬億美元。到底是盈餘流失,被挪至人行資產表外,或是盈餘本來就沒有那麼多,是海關數據不可靠,人為地推高了外貿盈餘數字?這位專家沒有結論,只表示要繼續挖掘。

假如中國海關公布的外貿數據含有水份,那麼,第四季出口下跌的幅度,便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更嚴重,或者更早發生,無論是那一種可能,對中國經濟展望都是負面的。中國經濟在2022年末遭遇重大危機,事後回看,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北京領導層於12月初突然放棄堅持了三年的「清零」防疫政策,在毫無準備下突然取消各種人流限制,導致新冠病毒大爆發,迅速蔓延全國,這決定也許是為了挽救中國經濟,而人民為此付出的代價。據《紐約時報》引述不同專家學者估計,這波大爆發造成了介乎100萬至160萬人死亡的悲劇,中國官方近日宣稱抗疫取得重大勝利,中國死亡率之低冠於全球,並不是事實。

(註2)(註3)

(三)有線交還牌照 收費電視窮途

香港有線電視自九十年代初獲發收費電視牌照,至今接近30年,收費電視市場雖然持續萎縮,但還不至於失去生存空間。過去NOW和有線兩家經營者碰到的困難,主要是花費過多金錢競投英超等一級體育賽事的轉播權,以致其他本地內容製作難與免費電視台競爭。如今有線走上交還牌照的末路,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有線受政治因素影響大幅撤換新聞部人員,導致新聞質素大跌及失去公信力,許多本來為了看優質新聞而訂閱的用戶取消訂閱,另一原因為過去數年串流平台強勢冒起,Netflix、Disney+、Amazon等以燒銀紙方式生產大量高質素的電影、劇集、綜藝節目,直接衝擊本地收費電視市場。

展望未來,國際串流平台的重要性只會與日俱增,而香港本土的政治氣候及新聞審查亦難望有實質改善,收費電視憑什麼捱下去?NOW的經營模式也會受到考驗,目前其姐妺機構藉免費電視(VIU)成功造星,在MIRROR等新星身上賺取廣告及商演分成,開創了一個本地免費電視台的發展空間,這空間是否可以及應不應該拿來補貼收費電視經營?如果NOW的大股東無法給予肯定答案,則只靠國際體育賽事轉播,恐怕無法長期維持一個收費電視台,一旦港人在其他渠道(例如內地的央視)可實時看到體育賽事,香港收費電視市場就會徹底崩潰。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